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專業高考地理備考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集合彙總
又是收穫的季節
辛勤的汗水變為豐收的果實
當我們在為豐收歡喜的同時
也要牢記嚴禁焚燒秸稈
田地裡成堆的秸稈若被就地焚燒
不僅汙染環境、危害我們的健康
而且還會帶來交通安全問題
禁燒秸稈,保護環境
人人有責
01什麼是秸稈禁燒?
秸稈是成熟農作物莖葉部分的總稱,通常指小麥、水稻、玉米、薯類、油菜、棉花等粗糧在收穫籽實後的剩餘部分。秸稈禁燒就是指農民將農作物秸稈用火燒燬的一種行為,因為秸稈焚燒的害處很多,所以我們通常是禁止秸稈焚燒行為的。
02露天焚燒秸稈的危害?
1、造成嚴重的大氣汙染,危害人體健康
焚燒秸稈時,大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三項汙染指數達到高峰值,其中二氧化硫的濃度比平時高出一倍,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的濃度比平時高出三倍。當可吸入顆粒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對人的眼睛、鼻子和咽喉含有黏膜的部位刺激較大,輕則造成咳嗽、胸悶、流淚,嚴重時可能導致支氣管炎發生。
2、引發交通事故,影響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
焚燒秸稈形成的煙霧,造成空氣能見度下降,可見範圍降低,直接影響民航、鐵路、高速公路的正常運營,容易引發交通事故,影響人身安全。
3、引發火災
稈焚燒極易引燃周圍的易燃物,導致火燒連營,一旦引發大火,往往難以控制,造成經濟損失。尤其是在山林附近,引發山林大火後果不堪設想。
4、破壞土壤結構,造成農田質量下降
秸稈焚燒也入地三分,地表中的微生物被燒死,腐殖質、有機質被礦化,田間焚燒秸稈破壞了這套生物系統的平衡,改變了土壤的物理性狀,加重了土壤板結,破壞了地力,加劇了乾旱,農作物的生長因而受到影響。
03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途徑有哪些?
1、秸稈還田作肥料
秸稈持續還田可以減少化肥用量,也可以離田用於填肥,或捆紮後集中堆放、轉運、處置。鼓勵開展機械收穫還田與翻耕同步作業,要求收割機留茬高度不超過15cm,切碎長度不超過10cm,勻拋後進行還田作業,耕作深度達到12cm以上。
2、過腹還田
過腹還田是將秸稈透過青貯、微貯、氨化、熱噴等技術處理,可有效改變秸稈的組織結構,使秸稈成為易於家畜消化、口感性好的優質飼料。
3、培育食用菌
將秸稈粉碎後,與其他配料科學配比作食用菌栽培基料,可培育木耳、蘑菇、銀耳等食用菌,能有效地解決近幾年食用菌生產迅猛發展與棉籽殼供應不足的矛盾。育菌後的基料經處理後,仍可作為家畜飼料或作肥料還田。
4、製取沼氣
稻草秸稈等屬於有機物質,是製取沼氣的好飼料。我國的南方北方都能利用,此種方法是生態農業良性迴圈的模式,適應於現代農村發展的需求,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5、用作工業原料
農作物秸稈可用作造紙的原料,還可以用作壓制纖維木材,能彌補木材資源的不足,減少木材的砍伐量,提高森林覆蓋率,使生態環境良性發展。
6、用於生物質發電
將秸稈直接焚燒或同垃圾等混合焚燒發電,還可以汽化發電。秸稈是一種很好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每兩噸秸稈的熱值就相當於一噸標準煤,而且平均含硫量只有3.8%。
7、用於生物降解材料
將秸稈超細粉碎後在反應堆與新增劑一起進行一系列的化學反應,使得秸稈中的纖維具有熱塑性。這種材料可以用於薄膜、片材和注塑類的產品製造,可替代石油產品,是一種環保健康材料。
金秋十月,正是滿目金黃,稻香四溢的豐收季節。然而,豐收過後,如何處理好遺留田地的秸稈成為爭議話題,網際網路上,關於“秸稈該不該燒”的討論不止。有人宣揚秸稈焚燒的好處,認為“秸稈焚燒燒了幾千年都沒有汙染”“焚燒後的草木灰是最好的肥料”“秸稈綜合處理太花錢農民承擔不起”。實際上,部分觀點並不能站住腳,存在一些認識誤區需要釐清。
誤區一:祖祖輩輩都在燒,為啥現在不讓燒?
有人表示,秸稈焚燒的歷史要追溯到農耕時代,是傳襲上千年的傳統農耕方式。燒了幾千年,為啥現在說禁就禁?
顯然,這樣的觀點是錯誤地把秸稈焚燒和“燒荒”混為一談。在古代,農田裡燒掉的是野草,並不是秸稈。當時的秸稈可是寶貴的資源,是農村用能、養畜、房屋修繕的重要原材料。農民常常不遺餘力地把秸稈拾回家、堆成垛,變成燒飯、燒炕的燃料,家裡也多多少少養著幾頭牛羊,一畝三分地的秸稈足夠牲口的飼料用量,更別提秸稈還能用來做床墊、編草帽、鋪房頂等,哪裡捨得扔在地裡“付之一炬”。
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電器、煤氣的普及和廣泛使用,人們對秸稈的需求逐漸下降,機械化收割留下長長的茬也難以處理,嚴重影響下茬作物播種,加上一些地區水稻、小麥播種時間緊張,就地焚燒這才成了無奈之舉。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誤區二:焚燒的秸稈是天然的化肥,一舉多得為啥不燒?
的確,焚燒後的秸稈變成了草木灰,含有大量鉀等元素,是天然的化肥原料,這樣的觀點不無道理。但是,也要看到,焚燒對土壤肥力造成諸多負面影響,“副作用”不容忽視。
有專家指出,秸稈焚燒會導致地面溫度急劇升高,造成土壤中細菌、真菌和放線菌減少,微生物失活,土壤生態系統被破壞,農作物殘骸不能被土壤所分解,土壤自身的生態迴圈無法發揮作用,導致土壤板結,耕作層變淺,降低土壤肥力,造成農作物產量的迅速減少。實驗表明,每焚燒一次秸稈會使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下降0.2%—0.3%,焚燒秸稈過程中,土壤表層(0cm—5cm)有機質含量平均減少14.56%,土壤全氮含量平均減少4.63%,土壤含水量下降14.68%。據測算,秸稈焚燒後,導致農作物減產5%—10%,直接影響農業收益。
實際上,“還而用之”比“一燒了之”更有利於增加土壤肥力。秸稈是很好的資源,一把火燒掉,秸稈中的有機質和氮養分等都白白浪費掉。土壤養分是在不斷流失的,僅僅依靠化肥無法補充全部養分,把秸稈歸還給土地,有助於將其中的礦質養分和有機物質歸還給田地,這樣的效果更好。
誤區三:秸稈一把火就燒沒了,能有多大汙染?
燒秸稈能有什麼汙染?東北地區的朋友感受最為真切。資料顯示,在剛剛過去的東北地區重汙染過程中,黑龍江省大慶市、遼寧省朝陽市兩個城市出現PM2.5重度汙染天,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綏化市兩個城市出現中度汙染天。11個城市PM2.5小時濃度超過150微克/立方米,其中哈爾濱、綏化PM2.5小時濃度超過500微克/立方米,PM2.5小時濃度峰值為735微克/立方米。
如此高峰值的PM2.5濃度,罪魁禍首就是秸稈焚燒。專家分析,每次秸稈密集焚燒後3—4小時,汙染物排放快速累積疊加區域傳輸影響,導致城市空氣質量出現不同程度惡化。例如,10月28日21時大量秸稈焚燒逐漸結束後,大慶市PM2.5濃度於29日3時開始連續出現10小時超標現象,3—10時甚至達到重度及以上汙染;29日和30日下午秸稈集中焚燒結束後,哈爾濱和綏化市夜間PM2.5濃度由輕度汙染驟升至嚴重汙染。
一畝農田秸稈焚燒看起來似乎汙染程度小,但是“拋開密度談程度”顯然是不科學的。衛星監測顯示,10月28日—30日,東北地區出現大量秸稈露天焚燒火點,其中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綏化市,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市、遼源市,遼寧省撫順市等城市火點較為密集。在哈爾濱,一小時內竟然有2500個火點在同時燃燒。這些密密麻麻的火點不僅造成汙染物逐漸累積疊加,還透過區域間傳輸相互影響,加重了區域汙染程度。
圖為10月28—30日東北地區秸稈焚燒火點分佈圖
圖為10月28日0時—31日8時,哈爾濱及周邊城市PM2.5濃度以及東北40座城市秸稈焚燒小時火點個數變化情況。
這樣高濃度的汙染對人體的損害是巨大的。在社交媒體上,一些當地網民吐槽空氣瀰漫“煙味”“糊味”“焦味”,喘不過氣,更有人表示,這簡直是“哮喘病人的地獄”。
誤區四:秸稈燒掉最經濟,綜合處理還要花錢費時,農民不划算?
對於農民來說,實實在在的收益最為關鍵。這筆經濟賬該算,也一定要算清楚。
一算補貼賬。為提高農民秸稈還田積極性,近年來各地政府爭相發放補貼資金,補貼農民的經濟成本。以黑龍江省為例,在黑龍江省釋出的2023年秸稈綜合利用補貼政策顯示,對全省行政區域內開展玉米秸稈翻埋還田、松耙碎混還田作業的,省級補貼每畝32元;開展玉米聯合整地碎混還田作業的,省級補貼每畝20元;開展水稻秸稈翻埋還田、旋耕還田、原位攪漿還田作業的,省級補貼每畝20元。市級、縣級政府也分別針對秸稈綜合利用制定補貼政策。
算下來,這筆補貼數目可觀。在哈爾濱市巴彥縣,省、市、縣三級補貼合算下來,如果秸稈全量還田,每畝地能拿到80元。縣政府委託農機合作社招募農機手幹活,種地的農戶不用掏一分錢。
二算肥力賬。秸稈還田不僅能夠增加土壤肥力,實現作物增收,還能節約化肥使用成本。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衛建表示,在科學的秸稈還田技術下,往往第三年後就呈現增產趨勢,平均增產5%—10%,甚至更高。另外,作物秸稈還田增加了土壤養分投入,化肥施用量可以減少15%—20%,不僅作物不減產,而且地力還提高。2021年我國水稻、小麥和玉米三大作物的秸稈還田量約4.0億噸,其養分含量相當於化肥1140.71萬噸,以2021年國家農作物平均收購價來計算,秸稈科學還田每畝增產增收50元—100元,節約化肥成本每畝20元—40元。這一增一減,實現了節本增收的效果。
三算產業賬。秸稈綜合利用不僅惠及農民,也帶動了上下游產業鏈條的發展。如北京延慶依託農機合作社,建立了一套可持續執行的秸稈收儲運模式。採用“農戶+農機合作社+秸稈使用者”的執行方式,在作物收穫後,農機合作社利用秸稈撿拾打捆機進行秸稈打捆回收作業,並支付給農戶一定的報酬,再由農機合作社將打捆後的秸稈集中出售給秸稈使用者,用於加工秸稈肥料、飼料或燃料等。
農機合作社負責給農戶解決淨地問題,農戶可以得到20元—40元/畝的秸稈銷售收入;對秸稈需求企業來說,省去裝置投入資金,也不用為找秸稈來源發愁;對農機合作社來說,秸稈打捆業務可以填補每年11月份至來年2月的農閒時間,使其全年有活兒幹、有收入,拓寬了業務面。
一、秋收時節,秸稈“燃”起來
每年的夏秋時節,秸稈(玉米、小麥、水稻等作物的莖葉)禁燒就成為各地一項主要工作——農村露天焚燒秸稈和燒草木灰現象進入高發期。但是,“年年禁燒年年燒”,農民的秸稈問題難以解決。一般認為,秸稈露天焚燒會產生大量煙塵汙染,不僅汙染大氣環境,還容易引發呼吸道等相關疾病,同時還有可能對交通安全構成威脅、形成火災隱患、破壞土壤結構、影響城市形象。
二、秸稈肥料化、基料化、燃料化、飼料化
為高質量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不少地方推進農作物秸稈肥料化、基料化(一般指有機肥基料)、燃料化、飼料化。比如,透過開展“蠶沙+秸稈”發酵堆制生物質肥料試驗,成功研發富含氮、磷、鉀等元素的高質量有機肥。燃料化利用方面,將水稻秸稈製成生物質燃料供應給烘乾中心。此外,還有推廣“秸稈—飼料”迴圈生產模式,加強農牧對接,“由草變奶”。
三、秸稈焚燒是不錯的選擇
對於普通農戶來說,秸稈焚燒是不錯的選擇:一者,焚燒秸稈的操作簡單,既省事,又成本低。二者,焚燒可以滅除秸稈攜帶的病菌蟲卵,殺滅表層土壤中的致病微生物和草籽,減少土傳病害和草害(秸稈裡邊有大量病菌、蟲卵,溫度、溼度適宜時,或使得病蟲害加劇)。三者,秸稈焚燒後的草木灰富含鉀元素,可補充耕地鉀肥等。
四、秸稈是很好的資源,一把火燒掉可惜
秸稈是很好的資源,一把火燒掉就是浪費資源(如秸稈中的有機質和氮養分等)。在舊時,秸稈是農村用能、養畜、房屋修繕等提供原材料。對於秸稈的綜合利用,除了就地焚燒,最簡單省力的處理辦法就是就近秸稈還田——季節性種植的或者輪作的禾本科糧食作物,可在整地時直接粉碎還田翻耕入土,這樣既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又能起到疏鬆土壤的作用。
五、燒了幾千年,今天不能焚燒秸稈了?
舊時農村,就有露天焚燒秸稈,但焚燒的數量(面積)較小,且時間並不集中。但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種植面積和單產的不斷增加,秸稈產生量也隨之增加,同時隨著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及商品能源供給能力增強,秸稈作為炊事取暖的薪柴等用量大幅減少,秸稈出現季節性、區域性和結構性過剩,(集中時間段)露天焚燒秸稈現象日益突出。
六、為了禁燒,有關部門“不擇手段”
為了禁燒,有關部門可謂是“不擇手段”,每年各地都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嚴防死守。比如,利用數字化手段進行管控,整合片區所有的高空瞭望,並能對火點進行AI智慧識別並告警,並第一時間推送給基層管理員、執法隊員和網格員。另一方面,線下巡查組進行全覆蓋巡查,同時對重點鎮街重點區域重點時段開展無人機巡航,確保焚燒火點第一時間整改到位。
七、秸稈不能隨便燒,但離田還田都存在弊病
還田的主要問題在於隨著秸稈的增多,每年都還田,土壤“吃不下”這麼多秸稈。如果秸稈沒有徹底腐爛,一是會造成爛根、缺苗等,二是會為病蟲害提供溫床,導致病蟲害盛發。離田的主要問題在於一些地方秸稈綜合利用途徑仍然偏少,秸稈利用產業化發展不足,秸稈離田後運輸、儲存成本高,很難及時處理。此外,秸稈打包離田,還會颳走一層肥沃土壤,處理不及時還會耽誤農時。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