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到一年除夕了,在跨過新年門檻前,外灘君想和大家分享幾個數字:
在過去一年,外灘君釋出了235篇原創文章,共111.7萬字;
我們還有單篇內容被收聽了超過2萬小時,有文章被推薦給了14萬人,還有文章收穫了上百條留言……
看著這些數字,發稿時的情景一下子都湧現了上來。感動和感謝,真的說多少次都不為過!
去年年末的《好東西》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鳴。外灘君也認為,這是一個不斷有好東西產生的時代,但如果沒有讀者的共鳴、討論和傳播,好東西也很容易被埋沒。
螢幕前的你,其實正是外灘君的船帆,有了你,我們才能不斷乘風破浪!
回顧這一年,有特別大的兩個感受:一個是“變化”,一個是“忙碌”。
感覺不管是世界,還是身邊,都在接連不斷地發生各種事情和變化——
年初開始的美國大選,是今年的“年度長劇”;巴黎奧運會還歷歷在目;年末既有詐騙的熱搜,也有不斷曝新聞的AI;
每個家庭也有自己的考題,孩子升學、日常學習、哪裡薅資源、手機怎麼用、身體和心理健康……
而身處其中,我們必須去應對和思考,忙是自然的,有焦躁、迷茫也再正常不過。
不過好在,我們這一年一起看到、聽過,甚至親歷過許多事,教育這條路也能走得更有底氣。
就像《好東西》裡那句臺詞說的,“能讓你開心的,都是好東西。”
我們在年末回顧過去一年,也希望能帶著這些經歷、經驗,在新的一年,帶孩子體驗更多好東西。
時代變化太快
教育更不能守舊
教育界一直流傳著一句話,科技在飛速發展,可教育和工業時代相比,並沒有太多改變。很多時候,焦慮、急躁等情緒正是由這種割裂感帶來。
ChatGPT走入大眾視線才兩年多,已經成為了“新常態”。教育該怎麼改變,往哪兒改變,才能讓孩子不落後於時代?
首先,我們的教育觀念,就該先一步看到未來。
01
教育需要呼吸感
今年,特別震撼的一個觀點,來自人工智慧領域的專家——現在教育最大的問題之一,不就是“過擬合”麼?
太一針見血了!孩子們把大量時間,用在反反覆覆“磨刀”上,只為了在零和博弈中幹掉排名靠前的對手。
而代價呢?缺乏“泛化”與“可遷移”的能力,他們與真實社會所需的人才相差甚遠,遑論創新與創造。
不過怎麼“去擬合”?先別想那些複雜的——幫助孩子先好好地擁抱生活,在日常的深處中汲取欣喜吧。比起做題家,“生活家”或許更能應對前方的不確定性。
《一針見血!AI專家指出,教育的問題不是太內卷,而是“過擬合”,一下子開啟新思路》
02
孩子的成功不一定是複製父母
面對迷茫、焦慮的家長,電腦科學家、矽谷投資人吳軍則切入了另一個視角:
今天的教育內卷,是人口增加和競爭激烈下的必然結果。家長藤校、清北畢業,但孩子未必還能進入藤校或清北。如果目標不清,很容易陷入急功近利。
他認為,全球教育軍備競賽已進入“存量競爭”,家庭和個體更需要重新審視教育的目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目標,以及通往卓越之路。
什麼是適合的目的和目標?這不僅要考慮家庭經濟狀況,也要考慮孩子的志趣、能力。更為重要的是終身學習,這不止是掌握新技能,更包含在社會中定位自身的能力。
《吳軍博士:當下一代大機率難以超越父母,如何走好教育之路?》
03
AI時代,“人”的意義更重要了
儘管前兩年就在說“AI來了”,但過去這一年,AI的發展真的更為迅猛了。這兩天,DeepSeek又驚豔了矽谷。
但我們真的準備好面對這波潮流了嗎?MIT博士鄭騰飛認為,如果排名的機制、對賽道的迷戀和裁判規則不改變,內卷就不會停止。
但孩子不是無法跳出內卷,在和AI相處這件事上,“人的意義”將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和討論。
這種思考,不僅是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多元價值觀,更是讓孩子們去思考如何形成與人工智慧合作、內心強大安寧的思維模式。
《MIT博士鄭騰飛:AI越發展,學生就越卷!我們如何應對?》
國際風雲變化
我們得為孩子們看更遠
美國大選,是今年我們追過的“最長的劇”。從大選決勝局,到特朗普勝選,再到白宮宣誓,外灘君也緊跟時事,觀察著最新動向。
美國人民也同樣提心吊膽,他們擔心TikTok的一紙禁令,決定進入“純血”中國社交軟體來對抗,結果我們看到網際網路一夜“文藝復興”——。
點選圖片檢視文章
而“不按套路出牌”的特朗普,上任第一天就開啟了“一鍵退群”模式,還順便延遲執行TikTok禁令,吊人胃口不說,也讓人更加憂慮——
點選圖片檢視文章
而在特朗普的變數以外,我們也關注著留學生面對的許多實際問題。
01
留學補習,被裹挾的無奈
本以為留學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有什麼新鮮事。但看到“留學海外,還得補習”,還是難免驚訝。
這未必是因為孩子水平不行,有時,恰恰是海外名校有負眾望,教學質量不如人意。想要拿一張文憑,硬生生付了雙份錢。
但不管加入不加入“補習大軍”,外灘君都想說,別把補習當成“安全帶”,優質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元的,關鍵是要找到能真正促進孩子發展的那一種。
《交完天價學費,還得掏錢補課?留學生銷金窟的一生》
02
留學價效比,沒有唯一答案
美國雪城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穎毅很早就發現,除了學業,其實中國留學生們也在經歷自己的掙扎。
這些掙扎,大多都會歸結為一個問題:留學值嗎?
如今,留學價效比正在成為一個越發值得說道的話題。但這裡外灘君只提一個關鍵問題——你覺得留學過程中什麼最有價值?
是學習資源,是社交圈,還是工作機會,抑或是眼界、經歷……每個人的答案不同,那留學價效比自然也會有不同的評判標準。
《虧欠感、孤獨感、重塑自我 ... 美國大學教授揭開中國留學生光鮮下的掙扎》
當然,不是說世俗的成功就不是成功。但手拿名校畢業、年入百萬這樣的“標準劇本”,仍然可能陷入意義感危機。
站在一位過來人的立場,再次回首過往的教育經歷,才能更清晰地看到被忽略的問題。
不管是短期目標裡的學業、薪資,還是長期目標裡的理想,或許始終都沒有離開一個關鍵詞——自洽。
《從雙藤校畢業,年入百萬卻選擇裸辭移居歐洲,放棄精英身份後我終於自洽了》
03
謹防詐騙,說多少次都不為過
年底,演員王星曝出的詐騙事件,也給我們提了個醒——其實不少留學生都遇到過形式不同的詐騙事件。
如今,騙術還在不斷升級,變得更加定製化,每個人都可能成為目標。除了提高警惕,在最壞的情況下,一家人能站在一起面對,才是最好的辦法。
《被騙百萬還自我監控?留學生活背後,可能藏著這個巨大黑洞…》
更多元的出路
給孩子選條更適合的
在過去一年,外灘君也和不同教育路線的家長都聊了聊。
在中考、高考、體制外申請大學這三條最寬泛的路線以外,家長們對其他升學方式也頗有心得,為後來人提供了不少經驗。
01
轉軌,要做好哪些準備?
轉軌國際部或國際化學校,是不少家長留學計劃的第一步。但事情多如牛毛,而家長往往日短心長。那麼,那些成功轉軌的家庭都是怎麼做的?
來自上海和北京的兩位媽媽就分享了自己孩子的“上岸史”,我們發現在很多核心問題上,這兩個家庭差不多做了相同的事——訪校調研、重點培養英語和理科、孩子興趣、經濟準備……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把體制外教育當成救命稻草,轉軌不是為了逃避,而是為了給孩子尋找一條更合適他的道路。
《消費降級時,轉軌體制外,京滬的中產父母都是怎麼精打細算的?》
02
那些選擇中本貫通的孩子,都怎樣了?
近年來,“中本貫通”儼然成為上海一些中產家庭,高考升學和海外留學以外的第三條通道。政策落地的第十年,外灘君找到了走在這條路上的家長和同學。
在家長眼中,中本貫通提供了一個“保底”,有學上,可以選擇專業,也有對口大學。但進入中本貫通並不意味可以躺平。課程設定和深度,也讓不少學生在進入大學後感到挑戰。
不過,外灘君很喜歡文中一句話:“眼有星光的人,一定都能找到自己的理想出路,開啟廣角鏡頭,這個世界條條大路通羅馬。”
《選擇中本貫通,上海中產家庭開始了一場教育實驗》
03
中外合辦專案,靠譜嗎?
近年來,中外合辦專案越來越熱,“先國內,再留學”聽起來真的很有吸引力,更別說學費也比直接留學要便宜許多。
不過,名目繁多的N+N專案也讓人挑花眼,“寬進嚴出”、中外教、留學認證等問題也讓人有疑慮和擔憂:到底靠不靠譜啊?
幾位在不同專案就讀或已經畢業的同學,帶來了最一線的親身感受。
然而,年末,交大密歇根學院停辦的新聞,也引起了熱議。特別是特朗普第二任期,更多的中外合作大學/專案會遭遇怎樣的新變化,我們也將繼續關注。
《低分讀國內名校,還能拿QS前100大學文憑...“中外合辦專案”有這麼香嗎?》
哪裡的童年都可以很精彩
適合孩子的便是最好的
如今,教育的選擇越來越多樣,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我們都看到很多家庭在為孩子尋找適合的教育。
如果說要有什麼不同,那或許是我們看到家長們變得越來越理性了,看得到各種選擇中好的一面,也坦然面對不足。
01
中國學生也能上馬斯克的學校
以往,我們總看到家庭前往海外尋求不同的教育之路,但年僅13歲的中國女孩Julia,卻讓我們開啟了思路——原來在中國,孩子也能上馬斯克的Astra Nova School。
透過她的講述,我們也看到了那個曾在報道中的學校,究竟是何模樣:由教授和各行業資深人士組成的教師團隊,拋開書本,讓孩子們一頭扎進真實世界中,體會知識的妙用。
儘管有時差,也相對缺少校園社交,但Julia和媽媽仍然相信,好奇心和內驅力是這段經歷中最珍貴的東西。
《在馬斯克創辦的學校讀書,顛覆了12歲中國女孩的認知》
02
學霸頻出的學校,老師比學生更卷
我們聽過了很多“在XX最好的學校讀書是什麼體驗”,這次,我們聽聽“在倫敦最好的公立學校教書是什麼體驗”。
對Shimi而言,這意味著和一群G5、藤校畢業的同事共事。而學校頗有種“嚴師出高徒”的氣質,不挑生源,不收學費,但治學嚴謹。
在這裡,老師可能比學生更卷,每週培訓、鑽研教學、注重學生的學習習慣,總之忙著成為更好的老師。
頂級的學校,成績自然也是頂級的。但更可貴之處恰恰在於,學校不會用成績束縛學生,在教會孩子看世界的方法以後,又把主動權交還到孩子手上,讓他們決定去看世界的哪一面。
《高考落榜兩次的我,成為倫敦最好公校的數學老師,同事都畢業於G5和常青藤》
03
最好的教育,來自家庭
長久以來,芬蘭一直是教育中童話般的存在。初到芬蘭的永宏也是這麼想的。
不過,當她實際進入芬蘭的教學系統後,她開始看到不那麼童話的一面:教師薪資、替補教師缺少培訓、學位數量,甚至那讓人抑鬱多發的氣候……
但拋開濾鏡後,真實的芬蘭教育仍然有打動人的力量。
儘管沒有太多“花樣”,孩子們卻是切切實實地被放在了教育的第一位。如果要問最出色的兒童教育在哪裡,或許不在芬蘭,但會在每一個溫馨的家庭中。
《帶娃遠赴北歐,撕開他鄉的完美濾鏡,我終於發現最好的教育其實“不在芬蘭”》
當世界下起雨
我們為孩子撐把傘
教育,從來就不只是學習。成長,才是孩子的主線。
當時代飛速變化,其實孩子們受到的衝擊也不小,手機、網路、AI帶來了很多便捷,但挑戰和壓力也同樣增加。
孩子們需要被看見,被聽到,當他們的世界下起雨,就更需要我們為他們撐起一把傘。
01
對孩子說句“你已經足夠好,慢慢來”
面對日益加劇的學業壓力和競爭環境,許多孩子陷入自我懷疑和焦慮之中。
但當家長們期望孩子能在假期裡“趕超”他人時,他們內心的疲憊與掙扎卻被忽略了。
其實,孩子們更需要的是理解、支援和鼓勵。讓他們知道,成績並非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成長的道路上,慢一點也無妨。
給予他們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探索、去犯錯、去發現自我,或許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禮物”。
《青少年精神科門診量暴增,寒假裡,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彎道超車”,而是……》
02
遠離焦慮,從放下手機開始
當我們大人陷在教育焦慮中時,其實孩子們承受的壓力也不小。
紐約大學社會心理學教授喬納森·海特指出,當今無孔不入的社交媒體,正在重塑孩子們的童年,手機可以說是孩子們焦慮的源頭之一。
缺少現實社交、睡眠不足、注意力分散、上癮等問題隨之而來。這時候,我們更加需要有放下手機的時刻。放下手機,重拾內心的平靜,或許是緩解焦慮的第一步。
《紐大社會心理學教授:手機裡泡大的孩子們,終於把自己熬成了“焦慮的一代”》
03
瞭解學習本身,才能更好地學習
“好好學”“認真學”可能是家長說過的最多的話了,但是沒有正確的方法,往往只會事倍功半。
北師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薛貴就指出,正確的“雞娃”方式,恰恰在於對大腦的重塑和賦能。特別是知識體系、認知能力、學習動機三方面。
如果一味地讓孩子多學知識,在起跑線上領先,反而是捨本逐末。
尊重認知規律,以鍛鍊大腦為目標,讓孩子在學習中充分運用大腦,激發大腦的潛力,才能事半功倍。
《專訪北師大腦科學教授薛貴:不提升孩子大腦的學習力,很容易陷入“低效雞娃”》
回顧了這麼多,也僅僅是去年的一小部分,就像教育一樣,一個孩子的背後,其實有一個家庭的託舉,還有學校、老師、社會等眾人之力。
而我們走過的路,也會成為寶貴的經驗,在未來給予我們啟發和思考。
在新的一年裡,外灘君也期待著和更多先行者遇見,一起拓展認知邊界,一起探索教育的更多可能。
感謝這些年來關注過我們,
以及還在關注我們的讀者。
感謝你們的批評、包容和支援。
這是外灘君繼續前行的動力。
祝大家
闔家歡樂,幸福安康
新春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