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和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焦慮,那就是如何透過補課“打破命運的枷鎖”,衝刺到一個理想的學校,進入一條“無比榮耀的學業之路”。
可是,有沒有想過,補課真的是個必勝法寶,還是我們在給自己買一個心理安慰劑,來抵抗那無法控制的未知恐懼?
我想起一個朋友,原本成績中等,突然下決心要衝刺重點中學,於是報了幾乎所有的輔導班——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幾乎每科都在外面補過。
可是到了高中的最後一年,成績還是沒能突破瓶頸,甚至出現了“反彈”的情況。
大家都說她補課補得太多,導致了學習疲勞,但她卻不以為然,堅持認為這就是自己進步的唯一途徑。
直到一次偶然的家庭聚會,我聽她母親無奈地說了一句:“補課花了那麼多錢,結果孩子就是進不了理想的大學,是不是有點……有點像花錢買個安慰?”
聽到這句話,我突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所以,是不是很多時候,補課並非是通向成功的階梯,而是一種帶著“安慰成分”的投資?
我們總以為,投入的時間和金錢就能換回成績的突破,但現實往往給我們上了一課:
補課真的未必能讓孩子走向高光時刻,反而可能在無形中加重負擔,導致成績的滑坡。
事實,或許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
一、早補不等於更好
有個家長朋友從小就特別看重補課,孩子在小學時就已經開始了,每年都要花上大幾千塊錢上補習班。
記得她曾經和我說過:“這個成績上不去,補課是唯一的途徑,不補怎麼行?”
可結果呢,到了初中的時候,孩子的成績並沒有如期飛躍,反而因為過多的壓力,狀態越來越差,成績反而下滑了。
這讓我想到了,一個簡單卻有力的現實:
補課並不是靈丹妙藥,尤其在高中階段,孩子面臨的是更大的知識挑戰和思維飛躍。
補得太早,往往容易給孩子形成依賴,不僅加重了他們的精神負擔,反而掩蓋了自主學習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這樣的孩子,到了高中後,遇到真正難度較大的問題時,卻發現自己“無能為力”,因為他們習慣了別人餵給他們的知識,而不是自己去摸索。
二、過度補課,失去自學能力
補課並不等於“成功的捷徑”,尤其在知識量逐漸增大的高中階段,反而可能讓學生養成依賴他人輔導的習慣,導致他們失去自主學習的能力。
補課的最大問題在於,它幾乎沒有辦法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
你把問題交給別人解決,這樣學到的東西自然不具備靈活性和深度,特別是當學生進入高中,遇到全新的知識體系時,他們的基礎和思維方式就會顯得“力不從心”。
我曾經聽過一個家長的嘆息,她的孩子從小就是“補課大戶”,每年都有各類輔導班,結果高中的第一年成績還是不理想,她終於意識到補課帶給孩子的,更多的是“假象”而非真正的學習提升。
三、高考不等於未來
高考這個標準化考試,能決定什麼?
也許能決定你的一紙大學錄取通知書,但這並不意味著一切從此都可以高枕無憂。
很多依靠補課“託上去”的孩子,到了高中,成績反而掉了下來。
而那些從未補課的孩子,往往更加依賴自己的學習方式,尤其是在壓力山大的高中階段,他們會比那些習慣了依賴輔導的孩子,能更好地調適自己面對困難的態度。
補課只是一個短期的解決方案,能幫助學生應對短期目標——考試,但它無法為孩子提供應對未來職場和生活的全面能力。
而“自我安慰”的結果,就是讓孩子沉浸在補課帶來的安全感裡,卻忽視了自己在面對更復雜問題時的應對能力。
比如,“我有個朋友,每年都帶著孩子去補課,但每年考個學校都差不多。補了這麼多年,成績差不多,孩子倒是越來越有了‘補課範兒’,一天到晚就抱怨沒有時間,結果去年的寒假,這孩子發了條朋友圈——‘終於明白,成績不代表未來,學到的才是真本事。’我差點沒笑噴:‘這不是你家孩子最早開始學習的句子嘛!’”
所以說,補課不等於學到真本事,填鴨式的“學霸生存術”只是暫時解決焦慮,卻遠遠沒能解決核心問題。
那麼,補課是不是個徹底的“坑”呢?其實也不盡然。
關鍵在於補課的適度,與孩子本身的需求。
我們應該為孩子選擇適合他們個性、水平的輔導方式,而不是一味追求量的堆砌。
與其過度補課,不如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讓他們學會自我調節、學會面對挑戰。
畢竟,高考終究只是人生的一部分,而人生的能力比單一的考試成績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