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雞娃天花板,相信很多小夥伴第一反應就是擁有極強戰鬥力的北京家長,尤其是海淀媽媽恨不得從街南到街北都報夠各種強化補習班,生怕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爹媽有個通病,只要有點錢就想把錢砸在娃身上,不花覺得對不起孩子怕遺憾…然而真的有必要嗎?
文|mikizhou
From Miki粥
微訊號:mikizhou520
朋友大半夜丟給我兩所學校,問我瞭解不瞭解這兩所學校的情況,哪所學校適合她家小孩?
看了下,兩所學校都非常頂尖:一所初中就走班,課外內容豐富;另一所模式偏傳統,重視教學質量。
我說兩所學校都挺好,但你現在的學校不是九年一貫嗎?當初幼升小也費了一番周折,為啥想著要換學校?
理由很普通,她覺得現在初中口碑不大好,怕耽誤孩子,於是砸錢想折騰一把。
這一折騰,少了大幾十萬,多了幾百萬。
我嘆了口氣。
中國爹媽有個通病,只要有點錢就想把錢砸在娃身上,不花覺得對不起孩子怕遺憾…
但,這筆投資真有必要嗎?
名校裡的學霸,都是分母
對一個孩子來說,所謂的好學校就真的好嗎?
想要搞清這一點,就得先理解「好學校」的邏輯。
家長口中的好學校,通常就是指的升學率。全國百強中學排行榜,人大附之所以可以霸榜NO1,不是因為它的課程多有特色,師資多牛逼,生源多麼頂尖,而是因為它每年清北的升學率。
但,這清北升學率是怎麼來的?靠學校培養的嗎?並不是!
RDF牛逼,是小學五年級就用ZP收割高智商學霸,為自己亮瞎眼的清北升學早早佔坑做儲備。
所以每年清北的坑,基本是在7年前就有名有姓,之後無論你是透過小升初做簡歷買幾十萬一平的學區房,還是中考用接近滿分的成績被錄,都只能做這所NO1裡的陪跑。
當然,其中也會偶爾有零星暴擊,在十幾個普班裡冒尖,最後進入清北的名單。但這基本上都是靠爹媽的努力,小孩的運氣…
畢竟,學校裡那些博士學歷、網紅名師,這些外界看來牛逼的資源,都只是聚集到了清北苗子身上,毫不吝惜地砸下去…
比如粉絲眾多的大語文老師申怡,當年在RDF帶的是實驗班;9年帶出300多個清北生的李永樂老師,很多時間都扎進了競賽課。
如果不是他們做了網課,校內有機會感受名師風采的學生也沒幾個。
名師再多也稀缺,尖貨的供給,一定優先保名校出品率。
至於那些考進來的學霸,對學校來說,任憑什麼型別的學霸,只是個保底一本的分母罷了,砸不砸資源意義不大。
反正成績篩進來,各個自學能力強又聽話,爹媽也捨得砸鍋賣鐵雞娃,純靠一家人的努力就能完成一本達標率,對學校來說足矣…
所以,一個普通的學霸,真有必要削尖腦袋去名校陪跑嗎?
雞頭和鳳尾,哪個更好?
很多普校牛娃想得非常開,寧在普高奮鬥當雞頭,不願在牛校當鳳尾。
因為說不好,就變成了一條渺小到被忽略的鳳尾魚。
朋友的兒子之前有在清華附中永豐分校讀書,成績一直保持年級前五,升高中的時候,學校推薦他去本部,就是那個圓明園對面的清華附中讀書,被他果斷拒絕了!
一方面是因為青春期,他覺得自己熟悉現在的同學、老師關係鏈不太想有很大改變;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就是他能清晰看到,自己在普校得到的優質教育資源會比入讀牛校要多得多。
比如,在分校他有機會被選送去中科院跟院士在一起搞專案,被推薦到美國的夏校當交換生,還能拿市級三好生,代表學校參加各種競賽。
但如果去了清華附本部,學霸雲集之地,他面臨的壓力,就變成了和高二就能寫出《萎縮類病毒的基因克隆》論文、時刻準備進軍MIT的學神比拼…
只能看著人家一屋子奧賽獎牌,被清北自主招生錄走,默默做一張雞肋一樣的「背景布」!
這很沒有必要嘛。沒人願意成為別人成功的參照物啊!
頂級高中雖然教育資源足夠豐富,但競爭的壓力也足夠大,想要在這個人群中殺出重圍,只是有一般的實力,真就別多想了。
還不如選一個普通初中,踏踏實實刷個三年頭部的學霸。不僅能拿到學校最好的資源,初中升學還能走校額到校,有更多機會進頂尖高中。
校額到校,是北京中招的一種方式。有別於中考錄取全區劃線,重點學校的招生名額按比例直接放到區內的各學校,各學校採取校內選拔方式,依據考生志願及成績,按校內排名先後錄取。
如果家長擔心自己不砸錢,讓普校把娃耽誤了…
那我必須實事求是地說,換再牛逼的學校,他也沒有機會翻身。
什麼樣的料子車什麼樣的材,牛娃上菜校,擋不住要光芒萬丈。反之亦然啊!
學霸扎堆,抑鬱退學
還有一點,很多爹媽擇校的時候根本沒考慮,那就是小孩卷不卷得起。
普校學生還分個三六九等,想努力一把,還有機會嶄露頭角;換個頂尖中學試試看?各個學霸家庭背景深厚,比你聰明還比你努力,怎麼辦?
抑鬱啊,是必然的。
當年四中搞實驗班,第一屆在全市招了40人,一半學生會主席一半團支書,都是各校眾星拱月的龍鳳精英,湊在一起排排隊,總有人先有人後,墊底的心態能不崩嗎?
帝都超級中學的實驗班,帝都家長趨之若鶩,但常年有人讀著讀著就讀不下去了,厭學休學最後連高中都沒辦法畢業…
這不是小機率事件。
根據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資料,高中生抑鬱症的比例在20%到40%之間,隨著年級的升高而增加,10%的高中生甚至會出現重度抑鬱,無法順利完成學業。
中國小孩的學業壓力本來就大,還要被爹媽用「都是為你好」的藉口,送到競爭更激烈的環境裡去卷,身心能健康?好難啊!
光是作業就是一座大山。
有多少小孩是邊哭邊寫,寫到凌晨都寫不完…
如果真對他們有價值也就算了,真相是「作業加碼」只是學校篩選的手段——
教學資源有限,教學方法固化,老師追求結果,沒能力搞創新,只能靠簡單粗暴的刷題對學生分層:海淀卷子刷五套,朝陽就要刷六套…
刷到東西城的牛小,消滅了課間。
當然,有的小孩在這個過程裡磨鍊了意志,但也有脆皮的絕望無助。
在我看來,家長搞教育真正該追求的成功,是小孩能身心健康,精神獨立人格獨立,這才是為人父母最偉大的勝利。
而不是買學區房搞幾十萬的學位,拼死弄進985,最後家庭關係雞飛狗跳,娃還要啃老,幫他找工作找物件,源源不斷一輩子輸血…
說到底,擇校根據家庭情況做選擇——
如果有錢人,家裡現金流充沛千萬起,那花錢擇校囤學區房打通關係,用來追求心目中最完美的體制內教育,你隨意;
如果只是普通中產,家庭年收入不過百萬,那教育勸你還是多考慮考慮價效比,未來花錢的機會還有很多…
想出國要準備學費生活費;卷高考,學霸普娃都少不了百萬補習費。
海淀學霸一年全科奧賽的花費25萬起,還不包括特長。中考都是各種特長加分,還有優先錄取,這些人都不在少數。
沒想好路的,也建議讓小孩在現有的資源裡跑跑看,跑出來了再砸錢也不遲,跑不出來,砸再多錢也沒必要了…
畢竟北京教育資源內部存在不均,但基礎師資差距其實也沒有那麼大。
不像外省四五線城市的小孩資源那麼匱乏,沒外教沒有課外活動,沒有春遊秋遊研學旅行,拼死拼活考上當地數一數二的學校,每天起早貪黑地刷題再刷題,可能啥也考不上,
北京中產,走已靠自己拓荒努力已經為下一代打好了底。
想突破天花板很難,但拉住下限卻很容易。
對大家來說,削尖了腦袋送娃去好學校是可以努力一把,但最後搞得身心俱疲,真得不償失了。
Miki粥,資深媒體人,教育紀錄片總策劃,創造了"順義媽媽"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