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主辦、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承辦、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學校長聯合會協辦的“粵港澳同一堂課·愛國主義教育(高中)”活動在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舉行。來自廣東、香港、澳門的中學攜手探索和創新愛國主義教育課堂形式,讓愛國主義教育更加生動、有效。
什麼是國家安全?如何描繪粵港澳大灣區地域優勢“同心圓”?什麼樣的人能被稱為大國工匠……來自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香港漢華中學、澳門東南學校的教師代表透過閱讀分析、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形式,從國家發展的一個個小切口出發,靈活設問,引導學生們漸進式地探索課程主題,從對小我的思考引申至對民族、國家的自豪感,厚植學生愛國情懷。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教師代表劉中博從工匠精神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出發,為學生們獻上一堂別開生面的讀寫融合課,從“匠”的字形起源到如今“大國工匠”的時代內涵,層層遞進,以匠人精神激勵學生樹立為國奉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香港漢華中學教師代表黎國詔以“國家安全”為主題,將我國與世界他國情況相比較,以全球視野讓學生明白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澳門東南學校教師代表馮業楓則以“連線未來:粵港澳大灣區”為題,集思廣益,讓孩子們成為課堂的主人,共繪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同心圓”,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課堂教學,課堂互動效果顯著。
愛國主義教育與個人成長、時代發展緊密相連。此次交流活動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探索和創新,更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同頻共振。馮業楓講述課堂設計思路,“這次的課堂教學從探索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緣優勢出發,讓學生們更深入地瞭解國家的發展,讓學生們生在大灣區、認識大灣區、建設大灣區,融入時代浪潮,助力自身成長。”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正式施行的第一年,同時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實施五週年。粵港澳的教育部門和機構領導、專家也出席了當日活動,圍繞愛國主義教育校本實踐作經驗分享,粵港澳教師同題共研,探討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內涵、要求和路徑選擇,強調創新和實踐的重要性。
“愛國主義浸潤式的教育應該在課堂上發生。”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長李海東表示,希望老師們能夠透過教學教研的交流,彼此啟發,形成適合粵港澳青少年的各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
來源:羊城派
編輯:廣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