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劉博士近日發表了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深情地感嘆了近 20 餘年高校招聘博士的待遇所經歷的顯著變化歷程。
回溯到 2000 至 2010 年這段時期,那時候高校對於博士的需求可謂如飢似渴。只要是獲得博士學位的人才,高校幾乎是毫不猶豫地敞開懷抱接納。給予的待遇更是優厚得令人稱羨,直接提供住房,為其解決生活中的一大難題。不僅如此,還貼心地安排家屬工作,讓博士們沒有後顧之憂,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術研究和教學工作中。並且,一入職就能直聘為副教授,賦予他們較高的學術地位和職業起點。
然而,時過境遷,到了 2020 年至今,高校招聘博士的情況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高校在招聘博士時,不但會嚴格審視其本科院校的出身,而且競爭激烈程度大幅提升。很多博士面臨著“非升即走”的巨大壓力,能獲得一份穩定的工作已屬不易,更別提曾經那般優厚的待遇了。這種落差之大,實在是令人唏噓不已。
這種變化或許反映了高等教育領域在不斷追求高質量和卓越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高校對於人才的選拔標準也日益嚴苛。但從另一個層面而言,這也給博士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不確定性。
過去那種寬鬆的招聘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為高校快速擴充了師資隊伍,推動了學術研究的初步繁榮。而如今的高標準、嚴要求,雖然有助於提升整體師資的質量,但也使得博士們的職業道路充滿了更多的艱辛與坎坷。
權威資料清晰地顯示,在 2010 年,我國博士畢業生的人數達到了 48.7 萬人之多。而時光流轉到 2020 年,這一數字已經驚人地增長到了 73.9 萬人,在短短十年的時間跨度裡,竟然實現了高達 51.7%的大幅增長。
與此同時,令人憂心的是,高校教師崗位的增長速度卻遠遠滯後於博士數量的迅猛增長。根據教育部權威且詳盡的統計,在 2010 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的專任教師數量為 154.7 萬人。然而,歷經十年的發展,到 2020 年僅僅增長到 174.8 萬人,十年間的增長幅度僅僅為 13%,這一增長速度與博士畢業生數量的增長相比,可謂相形見絀。
這種嚴重的供需失衡局面,如同一場無聲的風暴,直接引發了博士就業形勢的急劇惡化。以繁華都市北京的某所聲名遠揚的知名高校為例,在 2010 年的時候,該校博士畢業生成功進入高校任教的比例大約為 60%,這在當時無疑是一個較為可觀的數字。但令人震驚的是,到了 2020 年,這一比例已經大幅下降到不足 30%,如此巨大的落差令人瞠目結舌。
更有甚者,在一些二三線城市的普通高校,在招聘博士時所開出的薪資待遇,甚至低於本科生的起薪。這種現象令人匪夷所思,卻又真實地反映出了當前博士就業市場的嚴峻態勢。
然而,需要明確的是,這種變化絕非孤立存在的個別現象,而是整個社會經濟結構深度調整的一個生動縮影。隨著我國經濟穩健地進入新常態,高等教育領域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沉重壓力。
高校在發展的程序中,不再單純地盲目追求數量上的擴張,而是將目光更多地聚焦於人才的質量和與崗位的匹配度。比如,某所備受尊崇的 985 高校在 2020 年的招聘公告中旗幟鮮明地提出,除了對學歷和科研成果有著明確的要求外,還格外看重應聘者的教學能力和實踐經驗。這一變化清晰地反映出高校對於人才的需求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從過去單一的學術型人才需求,逐步向多元化、複合型人才的方向轉變。
這一轉變是我國經濟結構最佳化和產業升級的必然結果。隨著新興產業的崛起和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高校需要培養出更多能夠適應社會需求的複合型人才,以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
面對這樣的變化,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思考: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價值?如何在變化中尋找機遇?這或許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核心問題。
親愛的讀者,對於博士發文稱十五年前博士是金鑲玉,而現在是大白菜這件事,你有什麼想要說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