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專業高考地理備考
每日更新堅持11年
地理知識集合彙總
在過去,世界的人類主要被籠統地以膚色分成三大人種,即黑色、黃色和白色人種,當然,人類本身而言並不能根據單一的形狀來進行粗略地劃分,因為不同的地域、文化、生理等等因素而組成的人類群體都是有著極大的區別。
也因此,如今大部分科學家們都認為單單按照膚色的劃定人種是非常不科學且不合理的。
其實除了過去的黑、黃、白三大人種,世界上還有著其他的劃分,比如根據地理的不同有著高加索人種、尼格羅人種、波利尼西亞人種等等,同時每一個地理人種中,因為社會、民俗、政治等原因,還存在地域人種。
而我們今天所要了解的,就是生存在寒冷的北極圈內外的黃種人中的。
因紐特人
因紐特人,也被叫做是愛斯基摩人,主要生活在北極的西伯利亞、阿拉斯加以及格陵蘭周圍地區,大部分因紐特人認為萬物皆有靈,信奉以自然為主要力量的薩滿教,同時因為世界的全球化,也存在部分因紐特人信仰其他西方宗教。
在因紐特人的文化中,“因紐特”的含義是“真正的人類”,這也是他們的自稱,在幾千年前,因紐特人從亞洲前往美洲,卻遭到了美洲本地土著——印第安人的攔截與殺害。
因紐特人打不過印第安人,只能一邊抵抗,一邊朝著北方後退,直到來到北極圈,追殺至此的印第安人認為因紐特人必然無法抗住如此寒冷的環境,最終都會凍死,這才沒有繼續追趕。
也因此,因紐特人在這場追殺當中活了下來,由於僅存的人數非常少,他們為了存活,根本不敢再去挑戰印第安人的力量,只敢在北極圈附近生存,並且不敢去進行報仇。
上面所提到的“愛斯基摩人”(Eskimo)的別稱其實並不受到因紐特人的歡迎,因為據他們所言,這個稱呼是當年印第安阿爾袞琴部落追殺因紐特人時,給後者取的帶有嘲笑的稱謂,含義是“吃生肉的人”。
當然,因紐特人確實是會吃生肉,由於北極地區非常寒冷,因紐特人出門在外,想要隨地生火吃熟肉是非常難的。且不說惡劣的北極環境下是否有足夠用來生火的道具,就算是生出火了,也很難讓火在如此寒冷的條件下留存太久。
也因此,因紐特人認為把肉做成熟肉是非常糟蹋食物的做法,他們通常會將這些肉儲存一段時間,並且喜歡食用經過一段時間的存放,已經有了少許腐爛的肉。
當然,這在我們眼中是非常不敢置信的一件事情,但是要知道他們可是生存在北極地區幾千年的人類,在長期極端環境下的存活,因紐特人儼然已經尋找到了最合適的生存方式,這是其他人所沒有經歷過的,我們也不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對他們指手畫腳。
如今,因紐特人居住得非常分散,有的生活在格陵蘭島,有的生活在美國,有的生活在加拿大、俄羅斯,但加起來一共也才只有6萬多人左右。
他們主要是以捕獵海洋以及陸地上的哺乳動物為食,也經常捕食海魚,即使是在現在非常發達的年代,因紐特人已經能夠裝備上強大的步槍武器,可以輕鬆地捕殺獵物,但他們也依然會使用過去的魚叉作為“替補”。
然而隨著外界的人們開始關注這群生活在幾乎是與世隔絕的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許多人對於他們能夠生存在零下40度的北極寒冷環境下的原因非常好奇。
因紐特人似乎全然不怕北極的惡劣天氣,甚至還修建雪屋,並在雪屋裡脫光了衣服,難道他們已經進化成為了不怕冷的物種嗎?
為什麼因紐特人不怕冷?
事實上,因紐特人之所以能在零下40度的北極生存,主要的原因正是因為他們修建的雪屋。
在我們看來,一個雪製成的小小屋子,雪是寒冷的,那麼雪屋自然而然也是寒冷的,但其實雪屋通常是因紐特人用如同壓縮餅乾一樣,密度極高的雪磚壓制壘砌而成的。
這樣的雪磚足夠緊實,有較多的空隙用來儲存空氣,就像是羽絨服裡的鴨絨一樣,都是用空氣來保溫取暖,因此空氣的導熱性非常差,雪也很難散熱,這就使得雪屋具有很好的隔熱效果,雪屋內的溫度基本上是不會被傳匯出去的。
而且雪屋一般都只會開一個很小的門洞,想要進去雪屋中,可能小孩子都需要彎著腰才能進去,要是長得比較高大,那麼可能只能趴著進入,這樣低矮的通道也是為了保溫,冷空氣、北極的寒風無法進入到屋內。
並且我們都知道,暖空氣都是向上匯聚,冷空氣向下沉,通道在雪屋下方,也自然會防止雪屋內的暖空氣順著通道流出。
再加上雪屋內壁較為光滑光亮,會將熱輻射進行反射,這也大大降低了熱量向外擴散,確保了雪屋內部的溫暖。
也因此,因紐特人雖然生存在零下40度的北極,雪屋內卻能夠保持在0度左右的溫度,雖然依然還是很冷,但對於他們而言已經是難得的溫暖了。
除此之外,因紐特人還會在雪屋內用鮭魚油、海豹脂肪等動物油脂製作成“油燈”,這樣不僅能夠照明,還能增加雪屋內的溫度。
而且他們主要是靠著獵殺海豹、北極熊和加拿大馴鹿等為生,這些動物都有著厚實溫暖的皮毛。為了生存,因紐特人也不必要去追求動物保護,活下來才是他們首要的任務,這些遠比人類手工做成的被子更加保暖,因紐特人也自然不需要懼怕很冷。
同時,如果是一家人,因紐特人還會脫光衣服,互相擁抱取暖。畢竟人類是恆溫動物,體溫不會因為環境的寒冷而變得低溫,在種種防寒措施下,因紐特人在雪屋動物被窩裡,差不多都能享受到一定的溫暖感覺。
因紐特人並非不是不怕冷,而是已經在寒冷的北極環境下尋找到了合適自己生存的方式,探索出了因地制宜的防寒措施。
他們雖然屬於亞洲人,具有較為明顯的黃種人特徵,但因為幾千年來長期生存在北極,他們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變得身材矮小而粗短,臉盤較寬,鼻子也很粗大,為了防止北極環境下白茫茫的冰雪反射強光,從而對雙眼造成危害,因紐特人的眼睛也變得十分細長。
這些身體特徵都是因紐特人為了適應環境而做出的改變,雖然如今的社會崇尚又瘦又高的審美標準,但是因紐特人粗短的身材卻是他們能夠在嚴寒下存活下來的憑證。
同時,因紐特人常常使用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即居住地附近的動物,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們皮下脂肪增加,從而更能防禦寒冷。
在漫長的演化中,因紐特人已經適應了北極的環境,但是隨著人類活動,近年來溫室效應不斷加劇,全球氣候持續上升,原本棲息在北極圈附近的動物們數量直線下降,因紐特人也面臨著食物缺少的危險。
或許在未來,因紐特人就會由於在冬日儲存的食物不足,而在溫暖的雪屋中被餓死。
當然,如今國際上已經在對因紐特人進行幫助,但食物等物質上的幫助並不是永恆的,節能減排、降低溫室氣體的釋放、增加植被面積等等活動,這才是幫助因紐特人,也是幫助我們人類自己的最好方法。
生活在北極附近的土著——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
幾千年前,人類最後的一支遷徙大軍從亞洲出發跨過白令海峽向美洲腹地進發。他們哪裡料到前方等待他們的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圍追堵截和殘忍殺戮。因紐特人且戰且退,最後終於退至北極圈內,時值寒冬,印第安人以為因紐特人不久便會被凍死,便停止了追殺。誰料,因紐特人在北極奇蹟般生存了下來,他們創造了人類生存的奇蹟。
儘管來自亞洲,但由於長期生活在極地環境中,因紐特人同亞洲的黃種人已經有所不同。他們身材矮小粗壯,眼睛細長,鼻子寬大,鼻尖向下彎曲,臉盤較寬,皮下脂肪很厚。粗矮的身材可以抵禦寒冷,而細小的眼睛可以防止極地冰雪反射的強光對眼睛的刺激。這樣的身體特徵使他們有令人驚歎的抵禦嚴寒的本領。但是因紐特人耐寒抗冷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日常所食的都是些高蛋白、高熱量的食品。
吃生肉的愛斯基摩人
“因紐特”在他們的語言中是“真正的人”的意思,他們還有一個不太喜歡的名字叫“愛斯基摩人”。“愛斯基摩人”是印第安人送給他們的一個帶有嘲笑性質的名稱,意思是“吃生肉的人”。
因紐特人的確吃生肉,而且他們更喜歡儲存了一段時間並稍腐敗的肉,因紐特傳統觀點認為將肉做熟實在是對食物的糟蹋。其實這也是對北極寒冷的一種適應,在外打獵的人是沒有希望隨處生火的。因紐特人的傳統食譜全是肉類:海洋裡的魚類、海豹、海象以及鯨類,陸地上的馴鹿、麝牛、北極熊以及一些小動物。
在嚴酷的自然環境下,養育後代的條件也非常惡劣,為了提高嬰兒的成活率,因紐特人很早就依靠集體力量養育後代,久而久之,他們形成了大同觀點,認為孩子是大家的。因此,不管你喜歡哪家的孩子,只要你真心想領養,主家很可能就會同意你把他的孩子帶走。如果他想養孩子,就到別的家去看,喜歡哪個就領回家來。所以,因紐特孩子往往要在很多家週轉後才長大。
追捕海洋巨獸
鯨魚是因紐特人生活的必需,但由於鯨魚數量不斷下降,現在各國的捕鯨活動受到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的嚴格限制,每年因紐特人只獲得一定的限額,以滿足他們“傳統和生存的需要”。
因紐特人使用一種木架皮舟捕獵鯨魚,這種舟只能載一個人,樣式和現代奧運會使用的單人皮划艇較相似,事實上後者就是根據前者改進來的。這種小艇機動靈活,最大的優點是,只要槳在,你隨時可以把翻了的船正過來繼續參加戰鬥。
關於鯨魚,因紐特人結合《聖經》嫁接了一個故事:上帝為懲罰人類的罪惡而降下洪水,因紐特人沒有躲進諾亞方舟裡,而是架著自己的皮舟隨水漂流。在他們就要餓死的時候,來了一頭弓頭鯨自願獻身為他們提供食物。因紐特人闖過難關並得以登岸,自此以後,每年春天弓頭鯨都會來到北極為因紐特人提供食物。這個故事在因紐特人中流傳甚廣,因此他們對鯨充滿了感激之情。正因為如此,因紐特人為每一頭被獵的鯨舉行儀式、祈禱,為它們的靈魂祝福。而這種對自然恩惠的感激之情常被我們這些現代人所淡漠。
加拿大北部居住著因紐特人,在格陵蘭、阿拉斯加能看到他們。身材不高,寬鼻子,頭髮又黑又直,因紐特人居住得十分分散,SIBERIE和TCHOUKTCHES半島北端,只有幾千人。在加拿大,他們主要生活在Nunavut地區,人口約3萬多人。世上共有6萬多人。
因紐特人不喜歡人們稱他們為“愛斯基摩人”(Eskimo),因為這種說法來自他們的敵人,印第安阿爾袞琴部落的語言,意思是“吃生肉的人”,而“因紐特”是他們的自稱,意思是“人類”。
法國傳教士這樣拼寫"ESQUIMAU",陰性"ESQUIMAUDE",複數為"ESQUIMAUX"。英語則是"ESKIMO"是我們常用的形式。他們和印第安人一樣,只是晚一些從白令海峽來到美洲。因紐特人主要表現出黃種人的種族特徵。
他們在海岸邊安家落戶,主要靠獵捕海生哺乳動物(主要是RHOQUE,海象,獨角鯨和各類鯨)和陸地哺乳動物為食(加拿大馴鹿,白熊,麝牛,極地狐和北極熊)。
捕獵的方法有很多種,雖然步槍取代了傳統武器,但魚叉還是一種有效的補充工具。因紐特人也從事漁業。主要捕食海魚(鯊,鱈魚,庸魚菜,肉色像鮭魚的鱒魚和紅鮭魚)。一些地方化的種族也捕捉淡水魚。
捕魚活動一般是在大浮冰上,更多時候在浮冰下進行,不同的種族用不同捕魚工具,捕不同型別的魚:釣魚鉤,漁網,捕魚簍,魚叉。因紐特人在北極地區短暫的夏天也從事採摘業,但他們的食譜中還是主要以肉食為主,這種生活環境中,他們主要依靠海豹和加拿大馴鹿生存。也是那些動物的皮毛為因紐特人提供了抵禦嚴寒的衣服。
至於居住形式,傳統的是雪磚壘成的圓屋頂的房屋-雪屋。然而,雪屋這個詞不僅僅指這種雪磚房屋,而是指各種居住形式,這要依季節而變化:夏天,因紐特人住在獸皮搭成的帳篷裡;冬天則住在雪屋,石頭屋或泥土塊屋子裡。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遊牧生活也起源於遷移形式,後來發明了狗拉雪橇——美洲印第安人也用這種工具,和海豹皮小艇、獨木舟。不同的海豹皮小艇通常是一人操縱的小船,用雙短槳划動,加上窄窄的船體,使海豹皮小艇無論是在海上還是在冰上活動起來都十分靈活。在新魁北克UNGAVA海灣那裡,海豹皮小艇最顯神通,然而,在因紐特人和印第安人中,遊牧生活方式已經消失,雪地摩托代替了雪橇,營房代替了雪屋。
如下:為中國 2023 年死亡人口按性別和年齡分佈圖表。
資料來源於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業部人口司釋出的《世界人口展望 2024 版》。
3、中位數死亡年齡為 75.53 歲,其中男性 73.19 歲,女性 79.04 歲。
中位數年齡的計算要簡單,按人數排序,找出正好排在中間的那個人,其年齡就是中位數死亡年齡。地理圖文綜合整理
但是,平均死亡年齡與人口的年齡結構關係很大(老齡化程度嚴重的國家,其平均死亡年齡必然高於老齡化程度較輕的國家),不利於各個國家之間作對比。
故又引入了“預期壽命”的概念,來比較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其人民的生存質量和健康水平;計算過程像“旌旗十萬斬閻羅”的闖關遊戲。
根據聯合國資料,2023年,中國的平均預期壽命為 77.95 歲,男性為 75.20 歲,女性 80.93 歲。
(衛健委 9 月披露:2023 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達78.6歲;與聯合國資料有一定差異。)
中國的人口生命表(聯合國資料)如下圖所示: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眾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絡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眾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為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為圖文地理。
順手點選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