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抽空去看了最近很火的電影《好東西》,結束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特別是媽媽王鐵梅和王茉莉的日常,有太多讓我熱淚盈眶的細節。
當媽媽被網暴時,同學也來嘲笑王茉莉,她非但沒有覺得丟臉,反倒心疼地安慰媽媽:
你已經是個那麼好的媽媽了,他們還會罵你,為什麼?
簡簡單單一句話,擊中了多少當媽的心。
為人父母,誰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心疼自己、體貼自己呢?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有家長抱怨,自己辛苦付出,卻換不來孩子一點關心和感恩。
哲學家柏拉圖說過:“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裡引導,決定他後來往哪走。”
父母在教育的土壤裡播下了什麼種子,孩子就會結出什麼樣的果實。
換句話說,你養的孩子會不會心疼你,其實在你的教育上就能看出來。
前些天回老家,鄰居王阿姨泣不成聲跟我們控訴,她寶貝了20多年的孩子,簡直就是“白眼狼”。
他們家有5個孩子,前面4個兒子,全家上下自然最寵溺小女兒:
有好吃好喝的第一個想到她,她一有什麼想要的東西,全家人都會滿足她;
阿姨自己一件像樣的衣服都不捨得穿,卻給孩子買上千元的護膚品;
二老白天上班,晚上送外賣,小女兒想出國留學他們挨家挨戶湊錢……
都說女兒要富養,沒想到一頓操作卻慣出她一身毛病,女兒工作之後也很少回家。
今年春節回來,王阿姨剛好生病了,高燒不退,結果小女兒視若無睹,還一個勁催著要吃飯。
就連老伴中風住院,女兒居然也不回來看一眼,這下老兩口心徹底涼透了。
我能理解。作為父母,我們並不在乎孩子賺多少錢,也不奢求孩子的回報,唯獨擔心教育不好他們。
不成想,父母過度卑微的溺愛,終究會養出自私自利、不懂感恩的孩子。
教育學家馬卡連柯也說:
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這讓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則新聞,一位81歲的中國老人在美國機場滯留了三天三夜。
據瞭解,老人是單親媽媽,含辛茹苦拉扯女兒和外孫女並送出國留學,甚至不惜賣掉了自己在北京的房子。
後來老人隨女兒移民美國,卻遭到美國女婿的嫌棄,女兒孫女也很冷漠。
更過分的是,他們給老人買了6號的機票回國,卻提前三天把老人送到了機場。
這場景,任誰看了都心寒!
一邊是拼命付出的父母,一邊是不斷索取的子女,這種畸形親子關係,最終會把自己一點點推向萬丈深淵。
想讓孩子學得尊重與愛,懂得心疼他人,那麼父母一定要改掉無條件溺愛孩子的習慣。
孩子的需求,有時候要讓孩子透過努力獲得,而不是父母的一味犧牲和無限給予。
父母把自己的分量放在孩子的心裡,他才能永遠感受到父母沉甸甸的愛。
經常見到這樣的父母:
他們覺得,小孩子的主線任務是學習,其他什麼都不用管。
於是,自己日以繼夜埋頭苦幹,卻不敢打擾孩子一分,甚至連家務也不捨得讓孩子幹。
有位育兒專家在節目裡分享過一個案例。
一位開出租車維持生計的單親媽媽,卻有一個沉迷打遊戲的兒子。
媽媽每天早出晚歸,經常吃了上頓忘了下頓,而兒子只顧著自己吃喝玩樂,也不愛學習,整天在網咖裡混混度日。
為了讓孩子改邪歸正,媽媽甚至在網上找人支招,誰要是幫她兒子戒掉網癮,就懸賞一萬塊錢!
有人就建議她,多陪陪孩子,最好是帶著孩子一起出去拉活。
媽媽照做了,不管颳風下雨都帶著孩子出車,這也是孩子第一次意識到,原來媽媽在外面這麼辛苦。
沒多久,孩子就主動提出回學校上學,並承諾:“我要好好讀書,將來讓媽媽過得好一點!”
當父母一次又一次拒絕孩子淋雨時,無形中也在剝奪孩子懂事並承擔責任的機會,孩子很難學會如何愛人。
正如作家畢淑敏說: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
網路上流傳著一張12年前的父子合照。
照片裡的人叫冉光輝,是山城棒棒軍專門給人搬運貨物。
那時候的每一天,他都是這樣一手扶著肩上扛著的重貨,一手牽著年幼的兒子。
從小目睹父親的艱辛,兒子也很爭氣,從小學習就名列前茅,還是班裡的班長和歷史課代表。
12年後的他,在學習之外,經常過來搶著幫爸爸扛貨。
他說:“我多做一點,爸爸就能少辛苦一些。”
你看,孩子的幸福感來源,其實並不只是獲取,還可能是付出。
父母愛孩子,首先就要讓他們瞭解並參與父母的生活。
親子關係變得融洽,父母和子女都能看到彼此的不易,“教育”這件事才能真正存在。
當父母試著放開手,孩子有機會在生活的訓練場摸爬滾打,他就能懂得生活的意義。
並從中建立起同理心和責任感,也會在付出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變得更加自信。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為什麼中國很多孩子都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下面彙集了2.2萬條回答。
其中有個網友這麼說:
每一次表達自己的想法後總是被否定:“這有什麼用?有這時間不如多看會書。”
每一次渴望關注都會被敷衍、忽視甚至是指責:“煩不煩,沒看見我在忙嗎?”“自己玩去。”
每一次不小心犯錯都有無休止的嘮叨:“怎麼又打碎一碗,吃飯不要玩手機,不要一直看電視,早就跟你說過嘛......”
經常性不被理解,孩子也無法理解家長的想法,久而久之,孩子開始選擇性的和父母交流,最終無話可說。
要知道,孩子們的感受,從來沒有被好好對待過。
所以長大後,他們不是不想心疼父母,而是不會、不知道該怎麼關心,也不知道如何去愛。
反觀《好東西》裡,在上海的雞娃大軍中,王鐵梅始終保持自己的原則,尊重女兒的天性和興趣,給足了她安全感。
王茉莉不想學樂器,只想當觀眾,王鐵梅跟她說:當觀眾也挺好的呀!
茉莉喜歡塗鴉,她從來不限制女兒在牆上亂塗亂畫,誇她你比米開朗基羅還厲害;
寫不出作文胡編亂造,她沒有一頓臭罵,而是詢問孩子原因,告訴她可以不寫但是不能說謊。
在關鍵的一次上臺表演,所有人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幫助茉莉,沒想到在臨上臺前,茉莉怵了,躲在櫃子裡不出來。
換做其他家長,肯定劈頭蓋臉大罵孩子一頓,但鐵梅沒有。
她小心翼翼安撫孩子,也沒有逼她上臺,而是說:
沒有準備好的話,你可以不上臺,沒關係,沒有人會怪你的,你可以晚一點再面對。
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王茉莉逐漸長成勇敢自信有安全感的模樣,她知道媽媽的辛苦,懂得媽媽多愛自己,更是崇拜媽媽的了不起。
得知媽媽的辛苦和不容易時,她也會突然抱住鐵梅,毫不吝嗇地表達愛意:“媽媽,我好愛你啊。”
一個人如果童年時被父母好好愛過,能夠好好地接納自己、愛自己,自然也能習得愛自己和愛他人的能力。
父母給孩子持續、穩定的關愛和共情,孩子能夠確信自己是被認可和接納的,內心充滿了能量。
綜藝節目《一路成年》中,大家眼裡霸氣的“鰲拜”徐錦江,居然成了一個“巨嬰寶寶”。
在兒子面前,徐錦江非常“脆弱”,什麼都要依賴兒子:不會做飯、不會生活,還不知道要吃什麼。
一個人在家時,他就像離開了媽媽的孩子一樣,一天要打30多個電話,連出門戴什麼帽子都要問兒子的意見。
面對這樣一個生活不會自理的老爸,兒子並沒有不耐煩,反而寵著慣著:
老爸點不著柴火暴跳如雷,兒子溫柔安慰道:“沒事,別急,有我在呢”;
老爸不會用iPad,兒子開啟影片手把手教學;
老爸錄節目時高反嚴重,兒子就攙著他慢慢走,抱著他躺了整整一宿沒閤眼……
事實上,徐錦江是故意而為之:“我故意用這樣的方法,讓孩子多關心我,多陪伴我。”
他處處示弱,表現得自己什麼都不會的樣子,恰恰讓兒子更獨立,更有責任,而且更關心爸爸。
有句話說的很有道理:
鐵一樣的教育,落在孩子身上,會跟水一樣綿軟無力; 柔一樣的教育,最後落在孩子身上,都會跟鐵一樣剛勁有力。
一個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父母,不圖一時之勇,也不是對孩子無條件屈服,而是用一種柔軟的智慧。
很多父母在孩子面前總喜歡錶現得像“超人”,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她都操心、都要管,生病“不讓孩子擔心”。
殊不知,父母故作堅強,容易給孩子“家中無大事,出事有爸媽”的錯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以強制強從來不是教育孩子的上策,以柔克剛才是王道。
適度示弱,孩子才能變強,這也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信任和放手。
父母恰如其分地示弱,也能成為孩子變強大的助推器。
楊絳先生有句話我特別喜歡:
這世界上所有關係,都是相互的。 你給我一顆糖 ,我會給你小蛋糕,你拉我看小星星 ,我就會帶你曬太陽。
任何關係都是相互的,親子關係也不例外。
每一個懂愛、會心疼人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懂愛的父母。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表達愛意,不妨試試多聆聽他們的聲音,讓他感覺自己是被理解、被重視、被需要的。
當孩子感受到這份無條件的、濃烈的愛意,也會變成一個小太陽,回饋同樣的愛和溫暖。
點個“在看”,與你共勉。
十點讀書開影片號啦!
金牌主播夏萌出鏡,帶你重讀經典
從唐詩宋詞到中外名著,短影片裡學知識
歡迎點贊關注
本期解讀:《赤壁賦》
作者 | 鹿呦呦
主播 | 應猶,公眾號:枕邊經典
圖片 | 視覺中國,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