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稱 “全球第一種六代機”的美國B-21隱身轟炸機在僅僅首飛2個多月後,就轉入量產,這個效率相對於美國以前的武器研究,可以算是“遙遙領先”,美國空軍這次的轟炸機研發操作流程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嗎?當然有!畢竟“摸著鷹醬過河”是可以事半功倍的。
(B-21僅僅經過2個月試飛,就開始進入小批次生產階段)
據美國The Drive網站“戰區”欄目1月23日報道,負責採購部門的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威廉·拉普蘭特當地時間1月22日在一份宣告中證實,B-21“突襲者”隱形轟炸機的生產工作正在向前推進,已經進入“低速生產階段”。拉普蘭特在宣告中說,“在去年秋天,根據地面和飛行測試的結果,以及團隊成熟的製造計劃,我批准了B-21的低速生產。”雖然他沒有透露“低速生產”的B-21轟炸機具體數量和交付時間,但是僅僅試飛了2個月,就能夠投入小批次生產,這不僅僅在美國以往的軍用飛機研製中絕無僅有,即便是放在世界層面去看,也是絕無僅有的。
(作為全球第二種隱身戰略轟炸機,B-21的研製速度確實令人驚訝)
要知道,無論任何國家,研製任何新式武器,都要經過評估、立項、研製樣機、測試、定型列裝等幾個流程,無論是研製自動步槍,還是研製隱身轟炸機,基本流程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任何武器從研製到定型交付,少則幾年,多則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即便是研製武器裝備比較快的我國,以運-20為例,從首飛到正式定型量產,並且交付部隊也用了2年時間。而美國的B-21居然僅僅試飛了2個月就要投產,這確實讓世界驚訝。
(B-21的研製開啟了武器裝備開發的全新思路)
其實要說這一次B-21的研製,美國軍工企業還真的是採用了全新的研發生產方式,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第一,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本次研發B-21時取消了以往研製新式飛機的“樣機”環節,而是直接上了全套的生產線,把各種生產工具和模具全部準備齊全,而現在試飛的B-21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樣機”,因為按照以往各國研製武器的習慣,“樣機”就是專門造出來用來做測試的,和後續的生產型並不一樣。但是這一次格魯曼公司首批生產的6架樣機在完成測試任務後,同樣可以交付部隊充當量產機使用。也就是說B-21的研製直接省略了“樣機”的環節,直接生產量產型飛機,然後直接用量產機做測試,這無疑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數字模擬技術的應用可以大大提升現代科研的效率)
第二,格魯曼公司在研製B-21的過程中還大量使用了數字模擬技術和數字孿生技術,也就是說原先需要進行大量實際測試的技術檢測科目,可以直接用大型計算機進行模擬測試,從而大大減少了飛機的實際測試時間,並且提升了B-21的試飛效率,所以我們才看到,B-21僅僅進行了2個多月的試飛,就被投入了小批次生產。要知道在這之前,幾乎所有的媒體都認為B-21作為一種全新的戰略轟炸機,其飛行測試至少需要幾年時間,如今格魯曼公司用全新的數字技術,給全世界又好好上了一課。
嚴格來說,數字模擬技術和數字孿生技術其實並不新鮮,我們在以往研製紅箭-9重型反坦克導彈的時候,也應用了部分的數字模擬和數字孿生技術,所以紅箭-9導彈同樣僅進行了數量極少的試射就很快定型並列裝解放軍部隊;我們在研製運-20的時候也曾經部分運用了數字孿生技術,從而大幅加快了飛機的研製工作。要知道當年美國研製C-17前後用了大約14年,而我們的運-20從立項到首飛只用了6年。
(我們也有廣泛的數字化技術應用,只不過目前還達不到美國那種深度,還要繼續努力)
所以不難看出,我們在數字模擬技術和數字孿生技術領域,已經有一定的技術經驗積累,只不過我們目前的數字模擬和數字孿生技術和美國相比,客觀上還有一定的差距,所以還沒辦法做到像格魯曼公司研製B-21這麼高的效率,不過既然美國人已經把河趟明白了,那麼我們就繼續“摸著鷹醬過河”,無疑就是最省力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