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爭最難的不是如何開始,而是如何結束,這句人類用無數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箴言,即使入主白宮的總統們不明白,他們的下屬和幕僚們也一定清楚。但令人疑惑的是,這麼淺顯的道理,在拜登下令空襲胡塞武裝前,似乎白宮和國會的“聰明人們”忘得乾乾淨淨,直到現在不得不承認,雖然美軍已對胡塞武裝進行了幾輪空襲,拜登卻不知道如今該如何收場。
《華盛頓郵報》1月21日報道,表示有白宮“訊息人士”爆料,稱拜登政府的計劃是繼續空襲胡塞武裝,但究竟要空襲到什麼程度才能消除胡塞武裝對來往船隻的威脅,同時要消耗多少資源和武器彈藥,至少拜登自己是不清楚。這種讓人心裡沒底的情況,使得不少白宮官員和國會議員擔憂不已,既害怕無限期無上限的行動可能破壞葉門的局勢,把美國拖進另一個無底洞,也擔心美國已經出手,卻遲遲無法恢復一個以色列和美國想要的安全的紅海,這必然有損美國的形象,更有可能引發未知的連鎖反應。
從這一點來看,儘管拜登政府試圖把拜登打扮成老謀深算的樣子,但還是可以看出,拜登政府並沒有在對胡塞武裝動手前考慮周全,說是走一步看一步,看一步走一步都不為過。
當然,嚴格來說拜登政府也不是全無戰略,有官員表示白宮目前針對葉門的辦法是儘可能削弱胡塞武裝的實力,使其不具備威脅紅海和亞丁灣航線的能力。美軍這段時間的空襲確實摧毀了一部分胡塞武裝的無人機或導彈倉庫,但胡塞武裝並未停止,依然要求經過紅海的船隻表明身份、目的地、貨物種類,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是不是和以色列有關係。
這對美國來說是個極其尷尬,或者說近乎羞辱的情況:即便美軍親自下場,既無法阻止胡塞武裝威脅那些符合襲擊標準的商船,保證紅海和亞丁灣對以色列的安全,也無法從源頭解決威脅,即消滅胡塞武裝。更讓美國政府無奈的是,他們還沒法去動胡塞武裝背後的伊朗,因為那意味著第六次中東戰爭會全面爆發,到那時美國沒有任何選擇,只能順著內塔尼亞胡的心意,乖乖派幾十萬美軍,動用一半以上的海空兵力,以消滅伊朗為戰爭目標。
有沒有比這個結局更可怕的?當然有,那就是美國押上最後一絲氣數,最後損失數萬有生力量,還沒能擊敗伊朗。
這是個機率不大的可能,暫時不具備太多討論價值,真正擺在拜登政府眼前的,是美國身為“霸主”,說話沒那麼管用了。這一點從“繁榮衛士”護航行動搞得七零八落就可以看出來,波斯灣周邊的阿拉伯國家,只有一個彈丸之地巴林參加,荷蘭這些援助烏克蘭時一個比一個積極的,就派來幾個參謀觀摩......最終,只有英國和闖禍的以色列真正參加。最過分的是法國,只來了一艘護衛艦,還宣告我們法軍與美軍只是合作,不是從屬關係,意思就是咱們各玩各的,必要時配合,平常的時候便保持距離。
同時,真正體現拜登政府對外政策出問題的,還是無法壓制以色列。以色列國防軍開始在加沙的地面行動後,美國說什麼以色列都不聽,反而變本加厲,連故意襲擊醫生、記者和平民都敢明目張膽地繼續進行下去。毫無疑問,即使以色列與美國關係特殊,但“小弟不聽話”,美國政府卻一籌莫展,對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來說是毀滅性打擊,對美國的整體國家利益來說,或許就是崩塌的開端了。
之所以產生這個問題,除了美國在中東的政策本來就有重大失誤,幾十年來沒有底線地遷就以色列,屢屢動用美國的國家信用為以色列買單,結果造成以色列從上到下形成一個錯覺,那就是無論他們做什麼,美國都會力保以色列不會遭到任何指責。另外,美國霸權影響力式微也是關鍵,本來戰略重心在東亞,猝然爆發的俄烏衝突已經分走一大部分資源和吸引力,內部政治鬥爭還在加劇——或許這才是根本原因,畢竟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
2024這個大選年對民主黨來說可能很不好過,除了國際政治一地雞毛,特朗普的咄咄逼人日趨明顯,眼下他剛剛在共和黨初選中獲得最初的勝利,意味著以法律途徑狙擊他向總統寶座衝鋒,已經失敗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共和黨人選擇與特朗普合作,原因也很簡單,誰贏他們幫誰。所以民主黨集團此時萬萬不敢言戰,否則只會加速自己的政治自殺。
內部不穩,多年來對盟友和準盟友敲骨吸髓,也讓人心散盡,加之外部樹敵太多,也難怪拜登不知道自己到底該怎麼收場。紅海的問題始終是要解決的,可是從眼下的情況來看,也只能拖到以色列無力再戰,宣佈結束加沙戰事後,方有解決的可能。當然,這就意味著,美國以自己的影響力和武力解決地緣矛盾時代,一去不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