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以軍承認以色列國防軍在加沙地帶中部遭到重大損失,有24人陣亡。巴勒斯坦方面公開表示,昨天(23日)傍晚 16:00,卡桑旅成功地在 Al-Maghazi 營地以東開展了一次複雜的行動,他們用一枚殺傷人員 RPG 襲擊了以軍工兵部隊藏身的一所房屋,導致該部隊擁有的彈藥和工程裝置爆炸,房屋被完全炸燬。與此同時,卡桑旅用亞辛105摧毀了為該部隊提供保護的一輛梅卡瓦,他們還炸燬了同一地點另一支以軍部隊正在佈設的一個雷區,炸死炸傷這些部隊,卡桑旅部隊最後安全撤離。
此事重要不僅僅是因為以軍遭到了嚴重損失,同時還表明從10月7日至今,以軍在加沙地帶投入了大量兵力、殺傷了大量的平民之後,依然沒有消滅哈馬斯。與很多西方媒體吹噓的不同,以軍對於哈馬斯經營十數年的防禦體系並無好辦法,以軍無法撲滅哈馬斯的反抗。
從政治上說,以色列的出現就是對中東地區既有資源的掠奪,這意味著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事實上處於零和博弈狀態,以色列多佔一點阿拉伯人就少獲得一些。“兩國方案”事實上是目前唯一可以解決這種零和博弈狀態,但是“兩國方案”以色列並不遵守。在這種零和博弈下,以色列作為更現代的、更有資本的一方,策略其實是兩個,一是以色列對巴勒斯坦進行種族滅絕,二是進行蠶食。前者姑且不論是否真的有能力殺死200萬人,這一策略的代價是國際觀瞻很差,會製造國際壓力,因此以色列即便在現在也不敢真的這麼做。以色列靠著自己當年相對於阿拉伯人口更高的現代化水平,打贏了五次中東戰爭,但除非完全消滅巴勒斯坦人或者完全承認1967年的兩國方案,否則巴勒斯坦的反抗不會停止。
以色列的策略事實上是蠶食,蠶食的好處就是緩慢但堅定,可以在不製造國際輿論的同時順利佔據更多資源。由於加沙地帶受到了哈馬斯的控制,抵抗較為激烈且人口密度大,以色列的蠶食主要放在了約旦河西岸以及黎以邊境附近。整體來看,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地區已經被分割為相互孤立的小塊,加上巴解組織本身已經軟弱而腐敗,應該說以色列的策略是成功的。
但是蠶食策略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方並不傻,可以透過大規模反擊打破蠶食的節奏並奪取主動權。並且在漫長的時間內以色列自身的國防能力會在持續不斷的治安戰中下降,文恬武嬉會是常態。我們已經在10月7日的“阿克薩洪水”中看到了哈馬斯的精心策劃和準備,以及以軍的麻木、遲鈍和素養不足。哈馬斯可以在外線實現突擊隊的輪換,而以軍除了狂轟濫炸外,地面部隊扎堆、普通部隊巷戰戰術很差、協同不足、只敢躲在車上而不太敢下車作戰的特點暴露無遺。按理說加沙內部也會有很多摩薩德的線人,但是以色列情報部門對資訊的處理能力也很成問題,這同樣是文恬武嬉的又一例證。
這種水平上,以軍沒有能力完成對哈馬斯的鎮壓,他們連巷戰都非常吃力,何況他們每殺死一個巴勒斯坦人,就有另一個甚至更多的巴勒斯坦人支援哈馬斯。對於巴勒斯坦人來說,這是生存的方式,是國仇家恨,小資產階級根本理解不了。
以色列軍事上消滅不了哈馬斯,政治上也消滅不了哈馬斯,而戰爭持續也是個消耗的無底洞,現在甚至“鐵穹”導彈都供應不足。持續的戰爭還非常影響以色列國內經濟,通貨膨脹、勞動力脫崗以及外國投資撤離都會雪上加霜。所以長期來看,以色列根本沒有解決辦法,只能先尋求停戰。然而諷刺的是,以色列提出交換人質的提議甚至被哈馬斯拒絕了,可以看出哈馬斯目前仍有餘力對抗以軍。
風水輪流轉,以色列的安全前景其實非常堪憂。相比於開始內部虛化、多要素失衡的以色列,如果阿拉伯國家真的走上現代化道路,以色列的好日子就會真的到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