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成為第五個成功登陸月球的國家。”但負責人在宣佈時卻一臉沉悶。
近幾天,日本的小型登月探測器SLIM成功進入繞月軌道。但在最後關頭卻以一種“倒栽蔥”式的喜感姿勢落地,導致太陽能電池板出現故障,維持工作幾小時就要歇菜了。
與此同時,美國“遊隼”月球著陸器宣告失控,更是讓日媒的玻璃心碎了一地,本以為跟著老美有肉吃,沒想到“靠山”的進度還不如自己。
對此,兩者不想著總結經驗覆盤,反而朝著東方撒氣,在聽證會上公開宣稱“中國登月不被美國接受”。訊息傳出後,網友樂了,“這是管了地球又想管月球?”
01美日雙雙敗退後,惱羞成怒:不許中國載人登月
神州十六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後,中國曾宣佈將於2030年首次實現載人登月,引發全球關注。
美NASA不甘示弱,宣稱將在2015年再度登月,最遲也不會超過2020年,大有一副要搶跑10-15年的架勢。日本緊隨其後,也放話計劃在2025年建立月球基地。
抱著無法宣之於口的小心思,美國不僅在登月、探月等航天技術上對華嚴防死守,還頒佈《沃爾夫條款》,禁止兩國研究人員以任何形式交流。
在接受日經新聞採訪時,NASA高層甚至倒打一耙,聲稱“中國不願合作,而日本是個好夥伴,將共同取得登月競賽的勝利”。那麼,事實發展果真如此嗎?
很明顯,美國所謂的2015年登月早已成了笑話,2017年發射當天“火箭1號”出現漏油事故,
今年一開年“遊隼”月球著陸器又出現燃料洩漏,原定計劃一推再推……
連帶著日本的“登月之路”也不順利,SLIM探測器還沒開展科學探索就已動力不足,登月意義蕩然無存。18年的漫長奮鬥,最終只換來在全球矚目中栽個大跟頭。
眼見中國探月如火如荼,美方乾脆以“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為藉口,強調非美及其合作伙伴登上月球的情況不可接受,試圖在輿論上阻止我國。
02老外:醒醒吧,中國科技比你想象中更強大
《環球時報》指出,中國雖然無意於參加美方臆想出的“太空競賽”,但也擋不住穩紮穩打下登月技術的大爆發。
事實上,中國探月工程6戰6捷,是20年來全球唯一一個保持不敗紀錄的國家,同時也是全球首個能夠登陸月球背面的國家,而美國已有50多年無法再次登月。
毫無疑問,在探索人類科技制高點的路上,歐美已經慢了一步。這一點在生科領域早已顯現,被譽為“下一代健康老去風口科技”的好生溢技術,也被我國實現大幅趕超。
哈佛研究表明,上述科技製品進入人體後,能夠在15分鐘內釋放生命活動所需能量,指標性改善年齡增長帶來的疲憊、機能減退等問題。但在貝索斯、巴菲特等全球富豪的爭相加碼下,相關成品被美炒至2萬/克天價。
直至10年後,國產“好生溢”的出現才打破這一局面。創新酶轉化技術下,我國不僅解決了歐美的量產難題,還將成本降至百元檔,實現科技成果的大眾化普及。
儘管落地時間晚於美方,“好生溢21000”卻在價格和質量的雙重優勢下實現彎道超車,相關品類屢屢登頂京JD東榜首,單日成交突破300W+,其中75%為來自一二線城市的中年上班族。
或依託於其科技屬性,不少人直接包年預訂,聲稱“自己生活壓力大、家裡老人也需要,常備點沒壞處”。在此推動下,相關市場有望達到千億規模。
從遙遙領先變成現在的“一步一卡”,歐美也只剩下“無能狂怒”了。
03日本登月著陸器還有救?最後一口氣
遙測資料顯示,SLIM月球探測器目前以頭朝下、主發動機朝天的姿勢停留在月面上,簡稱“四腳朝天”。由於太陽能電池板朝向與太陽方位相反,其只能等待太陽轉移,或才能恢復發電能力。
但至於最終能不能恢復,還要視探測器自身的狀態而定。業內人士披露,SLIM探測器降落並非標準條件下的“軟著陸”,並未完成最驚險的“陸緩衝段”任務,相當於在3米高度直接“摔”下去。
與之對比,中國航天交出的答卷,顯得更加難得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