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孿生、“三兄弟”
直至第十五屆中國航展開幕的前一天,在1號館中央的那架殲20S模型的座艙蒙布才被揭開。
11月11日上午的1號館。(攝影 鍾飛)
據展館現場介紹,多了個座的殲20S,“技能點”加上了“突出的態勢感知、電子干擾和戰術指揮控制能力,具有有人/無人機協同作戰能力等”。
殲20定位是中遠端、重型隱身戰鬥機,本就主打優異的中遠端制空作戰能力和對地、對海精確打擊能力。現在,殲20S的身上多了“多用途”的標籤,為其未來的戰場使用、戰法創新帶來了無盡想象力……
為空天而生。
殲35A與殲35的“空海孿生”。
與殲20S並列,同樣位於展館中央的是殲35A戰鬥機。這是我國兩型新一代戰鬥機的首次同框,更是隱身與反隱身作戰體系的集中展示。
2014年,FC-31在中國航展上首次驚豔亮相。十年後的現在,已發展出“一機多型”:殲35艦載機、殲35A戰鬥機多與用途出口型FC-31。這是“空海孿生”,也昭示著新一代戰鬥機的系列化發展。
同樣“三兄弟齊亮相”的,還有首次參展的中國海軍航空兵裝備:從殲15“飛鯊”到飛行表演中的殲15D、殲15T和掛載夥伴加油吊艙殲15T的三機編隊。
開展前,殲15T落地珠海金灣機場,這是首次參展的中國海軍公開展出的首型固定翼機型。
殲15T前起落架的外在變化,意味著戰機起飛方式上從滑躍起飛到可彈射起飛;內在亦有航電裝置的全面升級。觀眾不免好奇:殲15T與同樣“可彈”的殲35中型艦載機,二者有著怎樣的定位之別?未來它們將如何組隊?
但可以明確的是,隨著殲15D、殲15T和殲35的現身,我國航母艦載機聯隊必將實現跨代升級,向著深藍、隱身、體系化。
從殲20到殲20S,從FC-31到殲35系列戰機的“空海孿生”,類似的家族化發展,還呈現在“20時代”的運20和直20上——
從運20A、運油20A、民用型運20F100和即將到來的“B型”,從直20,到本屆航展上首次亮相的艦載型直20J和突擊型直20T。此外,還有我們已經非常熟悉的運8、運9、直9平臺,它們出現在本屆航展上的“身份”,是運8反潛巡邏機、是空警500A預警機、是直9F艦載反潛直升機……
直20通用運輸型與直20突擊型。
這是一切型號完善成熟的必然趨勢。但這樣的成果,必須建立在成熟、完備的體系研發和大量任務基礎上。從機體平臺到任務載荷、武器載荷,只有成熟、完備到“即插即用”的“貨架產品”,才能做到這樣的系列化發展,令其能夠根據戰場新需求、客戶的需求、技術變革來快速響應、敏捷開發,推出相應的子型號和新型號。
本屆航展上備受關注的“九天”重型無人機。它在設計上生來就是“平臺化”,是大型無人空中通用平臺,可根據需求來靈活配置相應的模組化任務載荷。
有人機時代如此,無人機時代亦如此
基於我國航空製造業研發-製造體系日趨完備的沃土,才有今天航展現場看到的在無人機大發展的時代。在展館可以發現,我國相關廠商的展品可謂是琳琅滿目,讓觀眾們有些“亂花迷人眼”的感覺,甚至會產生型號名稱有點混淆的煩惱。
“翼龍”家族已經做到“軍民兩用”。
不過,細觀下來,這些“琳琅滿目”也是基於細緻的需求。
以“翼龍”無人機家族為例,在戰場偵察、察打一體等“傳統”用途基礎上,目前已有反潛巡邏型、預警探測型(配置遠端預警雷達吊艙)、維和型、應急救災型、氣象型、通訊中繼型、近海救援型等。
低成本無人機的國際需求催生了“翼龍”6。
再談到戰場需求和客戶需求,上一屆航展上的明星裝備“翼龍”X是基於中空長航時的遠端化、過載化、多工化的需求來研製的,而到了本屆航展“翼龍”家族的新成員“翼龍”6則是中空長航時無人機需求方向上的另一極——低成本、高性價比費效比,並結合了國際軍貿市場需求。
是的!這就是那句含金量很足的:“需求牽引武器研發”。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當我們再提起中國航展,或許本屆會被看做標識我國航空科技能力進入爆發期的一個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