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中國的成功讓世界驚歎,那麼21世紀後面的時間,剛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印度能否複製中國奇蹟,讓世界也驚歎一下呢?美國媒體表示:不能!應該說能得出這個結論,說明美國媒體至少在看待這個問題的時候還是比較準確的,但在分析問題原因方面,美國媒體就顯得非常業餘了。
(印度,一個獨特且奇葩的國家)
環球時報日前報道稱,美國《華爾街日報》近日發表文章,文章題目為:為何說印度很難成為下一個中國?文章認為雖然印度作為目前的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擁有非常豐富的勞動力,客觀上具備成為下一個製造業大國的潛力,但是由於印度自身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導致印度根本無法複製中國的經濟奇蹟。
(印度也有自己的工業產業,但和中國無法相提並論)
文章認為,目前印度存在三大問題:首先是儲蓄率嚴重偏低,由於沒有積蓄所以無論是個人還是公司,都很難持續擴大生產,從而培養出印度本土的大型企業;其次,印度的女性就業比例遠低於世界中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全球中低收入國家的女性就業率平均約為50%,而印度只有大約30%;第三,印度存在嚴重的貿易壁壘問題,目前印度是全球關稅最高的國家之一,其平均最惠國稅率高達18.1%,而中國僅有7.5%,高關稅導致印度難以透過進口國外先進技術和裝置來發展自己的工業產業。
(近年來印度也在努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在網上看到的那些堆滿人的火車其實大部分都是孟加拉國)
除了這些因素以外,文章還認為,印度政府近年來債臺高築也是拖累印度前進的重要因素,由於大規模基建專案的持續鋪開,印度政府的公共債務已經上升到其GDP的85%,在新興國家中僅次於巴西。應該說美國媒體確實敏銳的看到了印度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其實都僅僅是表面現象,印度發展最深層次的矛盾,美國媒體顯然沒有說明白,或者說是不願意說明白。
(印度一直努力發展軍備,但和中國的差距卻越來越大)
印度之所以頻繁被美國媒體拿來和中國對比,最大的原因就是其人口基數大,目前全球人口排名第一第二的國家分別是印度和中國,而且兩國也是目前全球唯二的,人口超過14億的大國。但是除了人口基數接近以外,印度和中國可以說沒有任何共同點,這也就註定了印度想要成為西方所期望的,足以和中國抗衡的製造業大國,註定只是一個幻想。
(印度的教育水平很低,很難想象:這是印度的高考,學生們就這樣公開作弊)
要成為一個製造業大國,除了有足夠的人口基數外,其實還需要很多客觀條件,例如廣泛的國民教育,這是因為單純的人口並不是勞動力,只有接受過相關教育,具備足夠的勞動技能,才能稱得上“人口紅利”。而印度現在即便是按照印度人自己的標準衡量,其識字率也僅有70%(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叫識字),能夠進入工廠工作的人力自然更少,所以大量的人口不但不能作為勞動力,相反一直在拖累印度社會。
(印度一直想實現軍事現代化,但很顯然“現代化”不是買來的)
另外,印度國內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和條塊分割的市場環境,也是從根本上制約印度進步的因素之一。我國能夠實現經濟騰飛,一個核心因素就是在大陸實施了徹底的民族民主革命,徹底打破了階級和地域的枷鎖,把全中國變成一盤棋,從而發揮出1+1>2的效果,才能用幾十年走完西方几百年的路。而印度國內一直到今天也是一個鬆散的邦聯結構,各邦都有自己的稅收司法等系統,甚至就連度量衡也各不相同,因此也有“政令不出新德里”的說法。這樣一種四分五裂的狀態自然無法形成統一的市場環境,更別提發展工業了。
(印度貧富差距極為巨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印度基本不可能趕上中國,更不要說超越中國)
所以印度雖然一直希望能夠追趕中國,成為新的世界製造業大國,特別是西方國家也普遍願意扶植印度用來對抗中國,但是無奈印度自己“不中用”,其國內各種社會和政治體制問題一直困擾著印度,讓其根本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只能永遠在爛泥塘裡打滾。從歷史上就能看出,雖然印度一直不乏雄心壯志的領導人,但任何改革都無法觸動印度社會的中下層民眾,“擺爛”是這個國家長久以來的狀態,而這或許才是印度的必然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