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日前援引訊息人士的話稱,作為俄羅斯武器的最大進口國,印度正在思考如何減少從俄羅斯進口武器,實現“重新定位於西方”的同時,避免把俄羅斯“推向中國”。
【印度正在思考如何減少從俄羅斯進口武器】
訊息人士稱,儘管俄方一直敦促印度加強兩國間的防務關係,但莫迪政府如今卻把重點放在引進西方技術上,從而實現裝備或零部件的國產化。一名印度專家更是直接表示:“我們現在不太可能與俄羅斯簽署任何重大的軍售協議,這是美國的紅線。”
不難看出,印度的這種心態是很糾結的,一方面,他們希望趁俄烏衝突這個機會,儘可能地擺脫對俄式裝備的高度依賴,以較為優惠的條件從西方進口更為先進的武器,實現武器裝備的更新迭代——去年6月,美印達成協議,允許通用電氣在印度生產F414航空發動機,以裝備最新款的光輝MK2戰鬥機。
另一方面,印度又擔心減少進口俄式武器,這種和普京政府保持距離的方式,會把俄羅斯進一步推向中國,從而對自己在該地區的地緣戰略利益造成損害。
印度有這樣的心態,其實很正常,印度奉行的外交政策,本來就是“東西平衡”,在美俄之間左右搖擺、兩邊通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一邊加入由美國主導的美日印澳“四方機制”,另一邊加入金磚國家和上合組織等多邊機制。可以說,不論是在外交還是對外經濟領域,“左右搖擺”一直是印度的主要方針。
【印度一邊加入美日印澳“四方機制”,另一邊加入金磚、上合等多邊機制】
俄烏衝突爆發後,印度發現了印俄關係所帶來的巨大紅利,但同時也發現,在西方的制裁下,不能過於親近俄羅斯,否則會激怒西方。美國雖然嘴上沒說什麼,但給印度劃定的紅線確實很明確的:印度可以跟俄羅斯保持一定的經濟聯絡,比如充當“二道販子”,倒賣俄羅斯的石油,但也只能僅限於此了,不能再更進一步,比如給俄羅斯提供軍援,或者一些被西方制裁的關鍵技術產品。
至於“印俄簽署重大的軍售協議”為什麼也是“紅線”,關鍵並不在於印度能給俄羅斯提供多少“戰爭資金”,而是在於這種軍售協議很容易讓俄羅斯進行政治宣傳,營造出一種“莫斯科打破西方圍堵”的政治氛圍。
但其實說白了,在印度眼裡,西方還是更重要的那一方。所以現在我們才能看到,印度正在逐漸遠離俄羅斯,不過這個過程是比較緩慢,同時也是非常謹慎的,原因有二。
【俄羅斯仍然是印度最大的武器供應國,約佔該國武器進口份額的45%】
一是印度現在還是非常依賴俄羅斯的武器裝備,不能一下子全部放棄。公開資料顯示,2017年至2022年間,儘管印度從俄羅斯進口武器的份額有所減少,但俄羅斯仍然是印度最大的武器供應國,約佔該國45%的武器進口份額。而且武器裝備配套的零部件、維修保養等一系列事宜,印度也都得靠俄羅斯。如果一下子全部放棄從俄羅斯進口武器,勢必會給印度軍隊帶來巨大的壓力,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印度軍隊的作戰能力都將受到影響。
二是印度仍希望維持印俄關係,從俄羅斯那裡進口廉價的石油,繼續賺歐洲人的錢。俄烏衝突爆發後,印度透過大量進口俄羅斯低價優質石油,經過精煉加工後,再轉手賣給歐洲,可謂是賺得盆滿缽滿。
【俄烏衝突爆發後,印度大量進口俄羅斯低價優質石油】
之前有訊息稱,印度想買沙特的石油,因為價格比俄羅斯提供的還要便宜,不過其實量也不大,算是側面給俄羅斯釋放訊號,希望後者能給更大的折扣。本月初,印度石油和天然氣部長普里曾直截了當地表示“希望俄羅斯能夠提供更為優惠的石油價格”
三是印度擔心過於疏遠俄羅斯,會將俄羅斯推向中國。俄羅斯之所以發展印俄關係,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平衡中國的影響力,在中俄印三角關係中實現利益最大化。而印度為了與中國博弈,也樂見俄羅斯這麼做,積極發展印俄關係。
【如果印度有向西方傾斜的趨勢,那麼俄羅斯勢必會更進一步靠近中國】
只不過,俄烏衝突的爆發,已經讓中俄關系實現了飛速發展,如果印度無法繼續維持一個良好的印俄關係,那麼在中俄印的三角中,俄羅斯勢必會更進一步靠近中國,從而增加印度的地緣壓力。
根本而言,印度之所以出現這種糾結的心態,關鍵還是在於印度本身的實力不足,空有“大國夢”,卻沒有與之匹配的實力,不懂得主動造勢,只能順勢而為。這樣的印度也難怪配不上大國的名號,註定只能成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