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新聞“牛馬”圈裡一直有人在吐槽,評論真的好難寫。這個觀點我非常贊成,但是我們有時候被讀者的熱情(領導的魄力)趕到了那個份上,再難咱也得往前衝,畢竟你身後還有一群編輯老師在拿著刀在等著呢,你好意思讓她們一直等到花兒都謝了嗎?一想到這個事情如此重要,再難寫的評論我都會立刻咬牙切齒充滿力量。
精神力量和原動力都有了,但是咱還是得搞清楚評論到底是個啥。
我曾去請教了一下AI老師,她給出的答案是:“評論是一種應用文體,主要針對新近發生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新聞事件和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發表議論和見解。它可以是批評或議論的文章,旨在透過分析、討論和評價來闡述觀點,引導輿論,並具有前瞻性的功能作用,如認識、教育、監督和協調功能。”
評論有啥用啊?AI告訴我:“它不僅可以引導公眾輿論,還可以透過分析、討論和評價來解決問題,具有教育功能和監督作用。”
我再問她,這些社論、評論員文章、短評咋寫啊?她甩給我一堆概念名詞,然後就不理我了。我終於發現在理論上她是正確的,但在實踐中全是廢話。算了,我不跟這些聰明的機器下棋了,我還是跟自己的心靈對話吧。
我覺得評論首先是一種思想和觀點。在當前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對同一件事情或同一個問題、同一類做法,不同人有不同看法都在情理之中。但事件本身具有是非曲直,不能背離客觀事實和常理。越是在公眾看法產生重大分歧的時候,我們越是要透過重要評論來進行輿論引導,透過擺事實、講道理,站在更高的格局,用更宏大的視野去深入分析剖析,用主流的聲音去彌合各種分歧,用主旋律的聲音去引領輿論導向,引導各類群體換位思考,把握輿論事件中的要點,激濁揚清、正本清源。
其次,評論是一種姿態和力量。評論是時代風雲的鏡子,映照出社會的變遷與時代的脈搏。回顧歷史,每至關鍵節點,一篇篇擲地有聲的評論往往成為喚醒民眾、激勵前行的鐘聲。1919年,毛主席在《湘江評論》中以“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的豪邁姿態,激發了國人的愛國情懷與革命熱情,引領中國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而言,我們也在不斷讀到很多具有深度和力度的評論文章,如2024年11月1日這篇頭版《全面深化改革勢在必行》就讓人印象深刻,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姿態的展示和力量的準確傳遞。
最後,評論是一種修行和自省。評論一方面是要寫出來讓更多人品評,另一方面也是要自己跟自己的思想對話。傅雷先生說,“哪一種主義也好,倘沒有深刻的人生觀,真實的生活體驗,迅速而犀利的觀察,熟練的文字技能,活潑豐富的想象,決不能產生一件像樣的作品”。每次下筆之前,我們都要先問一問自己,寫這篇評論的初心是什麼?以理服人,以文化人,守護好這份寫作的初心,讓每一次落筆的文字都如流水一般,清澈澄明,剛柔相濟。終於發現,自己要說服自己、感動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全媒體時代,評論的力量依舊不可或缺,但面臨的挑戰也更為複雜。一方面,我們要充分利用多樣化的傳播渠道,讓評論的聲音傳得更廣、更遠;另一方面,更要堅守評論的初心,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以主流聲音傳遞主流價值、企業理念,明是非、平紛爭、定基調。進入新時代,評論者還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銳利的筆觸,深入基層,貼近職工,用腳力丈量大地,用眼力觀察世界,用腦力思考未來,用筆力書寫航空,讓評論成為推動建設新時代航空強國的不竭動力。
說完了評論是什麼,我覺得還是要回到評論怎麼寫的問題上來。
首先我們要鍛煉出一雙慧眼。這雙慧眼需要你把自己放到全單位、全航空工業集團甚至“天安門城樓”的高度,來認識和審視自己目前所做的事情。有了這個視角,寫出來的評論才會有全域性有深度和廣度。黨中央有了指令,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了要求,地方省市和本單位提出了具體舉措,我們都需要聞令而動,第一時間去學習、解讀和分析,第一時間去搜集對自己寫評論有支撐作用的資訊,第一時間去尋找其中想傳遞的具體資訊。有了這雙慧眼,你寫出來的評論才不會偏離大政方針和主題思想。辛辛苦苦好幾天,稿子總是招人嫌,這種賠本的生意還是不做為好。慧眼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要善於從細枝末節抽絲剝繭,找到事物的本源,形成獨特的視角。這種獨特的視角如果配之以詳細的案例佐證和精準的邏輯分析,就不失為一篇好的作品。一條路人人都在走,有的人一直低頭看路,有的人每天尋找路邊的不同景色,他們內心世界的構圖一定是千差萬別的。
其次我們要有一顆仁心。這顆仁心能夠讓我們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不管遇到什麼事件什麼題材都能堅守住自己的底線。評論的目的,是要用一種能夠讓大眾通俗易懂的話來進行觀點闡述,而非賣弄學識以證明自己的博學。背離了評論的本來目的來拼湊字數、故弄玄虛,甚至用“就是要讓人看不懂”來掩蓋自己的淺薄,這不是一個寫評論的人應該秉持的態度。仁心會讓我們在內心深處感知到,評論裡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該怎麼說。評論並不只是高唱讚歌,在某些時候,它也會鞭撻醜惡、排山倒海。任何理性的評論文章,背後都藏著洶湧的情感波濤,無論是我們重讀魯迅,再讀王小波,都能真切地被他們的情緒所感染。他們的文章之所以不褪色,在於觀點,更在於情感與文學。魯迅的文章不過時,王小波的文章還會讓人忍俊不禁,除了具有文學魅力之外,還在於他們看到了事物與現象的本質,在於他們都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心。
另外,還要有一支鐵筆。這支鐵筆很沉,要寫出有力度的評論,還非要用它不可。2018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我覺得,這前面三力都是給最後這一力做支撐的。在“腳力”上下功夫,就是要走出辦公室、深入到基層,邁開兩條腿,瞭解最真實的基層資訊;在“眼力”上下功夫,就是要用敏銳的眼光,深入航空一線,在繁忙的工作現場,在科研生產中找選題,找案例,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在“腦力”上下功夫,就是要心中裝著職工、胸中懷有大局,圍繞中心、多思善謀、去偽存真,善於以小見大、由點及面,善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回答問題;在“筆力”上下功夫,就是要向職工學習,用好群眾語言,用航空人喜聞樂見的方式闡述觀點,謀篇佈局,把腳力所到之處、眼力發現之美、腦力思考之深訴諸筆端、鏡頭,創作出題材豐富、形式多樣、內容充實、語言樸實的好評論好作品,努力做到寫得實、寫得新、寫得活。“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釗的名言,也應該是評論人給自己立下的一個標尺。
寫到最後,其實歸結到一句話,就是:評論無他,唯手熟爾!你若不信,你就試試!(李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