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流水,生命中那些或欣喜或感懷或不捨的時光都因記者節的到來而定格,記憶的潮水一併湧來。記者,這是一個不斷拓寬人生寬度的職業,在用心體會光陰的流轉中,在期待每一次的滿月升起時,收穫著職業的自豪感,也積攢著“往前走,別回頭”的勇氣。
前不久有幸參加了中國航空報的新聞宣傳培訓班,望著一張張年輕的面龐,作為一名已在新聞宣傳戰線上工作了30年的老同志有機會與大家作了分享交流,感慨良多。
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記者的聲音還有多少傳播力?無論時代怎麼變、形勢怎麼變,“為黨為民、激濁揚清、貴耳重目”的職責使命不能變,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能力要求不能變。
我以自己的故事,用三個關鍵詞來分享一下作為一名新聞宣傳從業人員應該守住的初心和使命。
寫作
文以載道,詩以言志。寫作是新聞人的必備的技能,文字當然是百家百態,新聞當然要客觀準確,但我們在保持理性的同時更要保持一份情懷一份溫度,這樣所寫的文字才會有生命力。
新聞的中心永遠是人,以人寫成就、以人寫經驗以人樹形象。我們在做企業新聞時,挖掘故事是必不可少的,用員工故事作血肉,用企業文化作骨架,以報國精神作靈魂,這三者互為支撐,缺一不可。如果你的文章寫得不夠生動感人,只能說明我們離人物離故事貼得還不夠近,我們要學會用敏銳的眼光去捕捉細節,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的意義,有靈感時就要立即記錄下來,因為靈感就像流星一樣轉瞬即逝。總之,寫作是一切的基礎,寫有溫度的文字,寫有情感的故事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學習
人常說,唯有熱愛才能抵消歲月漫長,即使已到了快退休的年齡,但也從不敢停止學習各項新技能的腳步,從文字到影像再到新媒體,不停學習新技能是硬道理,必須保持隨時吸收新東西的習慣和持續覆盤迭代的能力。“幹到老學到老”“技多不壓身”就是我經常激勵自己的話。
從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這幾年,我有欣喜有疲憊有瓶頸,也時常焦慮和迷茫。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近年來,我作為微信編輯,在年齡上並沒有優勢,但新聞人的職業操守使我不敢辜負組織和領導給予的信任,在工作中始終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創新
做新媒體首先要有網際網路思維,要經常衝浪培養網感,腦洞大才能誕生新點子。文案撰寫或策劃既要關注熱點,然後把熱點和自己企業的特色結合起來,只要走心,這些具有創造性的輸出都是寶貴的積累,是用好玩好看的創意去策劃詮釋宏大主題,一樣能吸引讀者。但是,對於熱點的判斷很重要,要充分考慮內容與熱點資訊的匹配度,不能強“蹭”。因為蹭熱點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只是提升賬號黏和度和吸引力的手段之一,所以,哪怕是“蹭”熱點最終也要為內容服務,不能本末倒置。在融媒體時代,我們還是應該堅守“內容為王”的核心不能變,要把“內容”做優做巧有創意,其實一樣可以吸引人。比如我們“智慧西飛”曾經做過的《今天,航空人給你“露一手”》《各位航空人,你的“如意金箍棒”找到了》《要寫航空人,不能只寫航空人》等等。
所以,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內容或許是觸動到了讀者的某種情緒價值和情感撫慰,這種情緒和情感無關宏大敘事,其落腳點就是工作生活中某個具體而細微的場景,它就會給讀者帶來片刻的溫暖和安慰。
比如在做《這才是,西飛十二時辰》時,我和攝影記者是真的在公司各個生產現場完完整整地度過了真實的24小時,文中呈現出的每個時間點和場景都是完全紀實的。當時我還記得在朋友圈寫過這樣一段話:“我們用十二時辰,真實記錄了身邊平凡勞動者的十二時辰,原來真的有五彩斑斕的黑和流光溢彩的白。因為度過了真實的十二時辰後,我更能感受到咱們航空人的奮鬥和拼搏。”
還有一次,我寫了一篇《為航空“智”造插上AI的翅膀》,選取了公司資訊化博士團隊做的幾個AI專案用於提升生產效率的故事。原本覺得就是一個普通的宣傳,但文章發出後,就接到國航廠的一名技術員打來的電話,詢問文章裡寫到的緊韌體計數APP在哪幾個專業廠應用了,正好他們也需要。說實話,每次接到類似的這種電話我是很開心的,因為有了這樣的宣傳效果就會讓人覺得我們的工作很有意義,宣傳的溢位效應也因此有了體現。
幹新媒體永遠就是創新、創新還是創新,行動永遠比空想強,這就是一個“痛並快樂著”的迴圈……每次寫一篇好文章有了讚譽和口碑,得到讀者真情實感的回饋時,那時候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又讓人覺得“扶我起來,我還能戰鬥”。
總之,我們身處新時代只能不斷擁抱新技術,但是作為新聞人,我們要永遠熱情,永遠熱淚盈眶,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做永不缺席的“先鋒哨”“逆行者”。(周丹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