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俄合作的標誌性工程,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近日全線貫通,再次引起全世界的關注。歷經數年工程期,該專案圓滿成功,不僅成為中俄深度合作的里程碑,更是改變了全球能源的流向與格局。可以說,這是中俄不可或缺的“生命線”,超8000公里的能源大動脈將以380億立方米的年輸氣量,為沿線九省市的數億居民和企業提供長期穩定的天然氣供應,也讓我們徹底打破“馬六甲困局”,在能源安全上有了更強的保障。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的中國境內管線全長5111公里,專案貫通黑龍江黑河至上海的廣大區域,沿途覆蓋東三省、京津冀及長三角經濟帶。從長遠來看,這條能源管道在最佳化能源佈局、增強能源安全方面起到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因為它直連俄羅斯天然氣主產區,沒有經過第三國,確保了供應鏈的穩定性。這種高效直接的佈局,被業內稱為中俄能源合作的經典案例。
專案之所以能夠順利完工,自然離不開中俄政府的大力支援,尤其是對於俄羅斯來說,這是普京啟動“向東看”政策以來的一次標誌性合作。從複雜的國際局勢來看,俄烏戰場還沒有結束,美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和能源封鎖也依然存在。因此,俄羅斯急於透過這條管道找到新的市場出口。從體量來看,管道每年穩定向中國輸送380億立方米天然氣,足以幫助俄羅斯填補歐洲市場退出後留下的空白,更帶來了可觀的外匯收入。因此,這條能源走廊未來將成為俄羅斯經濟的重要支撐點。
對於我國來說,該專案不僅進一步深化了中俄合作關係,而且是我國能源安全的保障,更是我國對國際局勢的主動應對。隨著中美矛盾持續激化,中美在軍事領域的鬥爭焦點就在亞太地區。一直以來,美國都試圖透過對馬六甲海峽等關鍵海上運輸通道的控制,對中國施加能源安全壓力。一旦海上運輸受到限制,依賴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和石油可能成為被封鎖的關鍵點。如今,有中俄東線管道作為後盾,我國東北及華東地區有強有力的能源支撐。解鎖了中國的能源戰略後,“馬六甲困局”自然不復存在。
中俄在為該管道開通歡天喜地的同時,蒙古則成為失意的一方。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原本蒙古可以在中俄能源合作中成為第三方受益者。然而,隨著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全面竣工,俄羅斯大幅提升了對中國的天然氣輸送,中俄對“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建設不再迫切。甚至按照俄羅斯學者的說法,“西伯利亞力量2號”完全可以走哈薩克,透過新疆入境中國。蒙古之所以被排除在專案合作範圍之外,完全是咎由自取。蒙古近年來一直推進所謂的“第三鄰國”關係,和美西方國家越走越近。此前,蒙古還邀請北約軍事委員會主席羅布·鮑爾訪問蒙古,這也讓中俄蒙的三方天然氣管道合作遲遲無法開展。這一回,有了中俄的敲打,蒙古高層是該好好反省一番了。
能源戰略對於中國來說,關係著經濟和民生、除了保障國內的能源需求外,中俄之間能源合作的深化,更展現了兩國在地緣政治上相互支援的姿態。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西方國家一直對中俄的能源合作保持警惕,更是以“中俄軍事合作”為由對中俄同時展開打壓和制裁。然而正是這些打壓和制裁,讓中俄的合作關係更加緊密。近年來,中俄在能源、經濟、軍事等多領域的合作層層加深,也向更多受盡美西方欺凌的國家詮釋了什麼叫作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