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突然有轉機了?歐盟可能取消加徵對華電動汽車關稅,中方反制起作用了?我們聊聊中歐電動汽車關稅談判那點事。
中國商務部公佈對歐盟乳製品實施反傾銷調查後,歐盟突然就想通了,同意與中國就電動車出口關稅問題達成和解。只能說,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實際上歐洲真正要面對的,是即將再度入住白宮的,而不是中國。
(中國對歐洲出口電動汽車)
今年上半年,歐盟突然針對中國銷往歐洲的電動汽車發起反傾銷調查,雖然中方此前與歐洲各國,以及歐盟進行了多輪磋商,但是當地時間10月4日,在針對是否對中國進口電動汽車加徵反補貼關稅的最終投票中,歐盟成員國以10票贊成、5票反對、12票棄權,未能阻止歐委會的徵稅提案。這意味著未來5年內,歐盟針對中國各電動汽車生產商出口到歐洲的電動汽車,要徵收高額的所謂“反補貼稅”。
(由於在國家安全方面高度依賴美國,所以歐洲國家在經濟和政治方面一直沒有什麼獨立性)
歐盟在電動汽車問題上對我國發難其實有內外兩方面原因:從外部來看,由於歐洲在自身安全防務問題上嚴重依賴美國,所以當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高達100%的懲罰性關稅的時候,歐洲也聞風而動,透過增加對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來對美國“表忠心”;而從內部來看,歐洲現在也看到電動汽車是未來新的經濟增長點,所以也在大力發展電動汽車,而這時候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就是歐洲品牌唯一的競爭對手,所以對中國電動汽車“下手”也就可以理解了,本質上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反補貼稅”就是歐洲國家一種貿易保護主義,試圖把歐洲的電動汽車市場留給未來自己的電動汽車行業。
(德國大眾汽車廠或將關閉,引發了工人不滿和示威遊行)
但是現在歐盟在對中國電動汽車“下手”後卻發現,自己面臨三個問題:
首先,歐洲雖然在傳統燃油汽車技術領域一直佔據優勢地位,但是在電車領域卻完全不如中國,電動汽車有兩大關鍵技術,第一是電池,第二是自動駕駛技術,現在不是歐洲某一個國家,而是整個歐洲在這兩大技術方面都沒有優勢,其中特別是電池技術,中國毫無疑問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即便是美國的電動汽車巨頭特斯拉也要和中國的電池企業合作,而歐洲在車用電池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現在透過關稅建立了壁壘,只不過保護了個寂寞。
(歐盟對華電動汽車態度迅速轉變,“懂王”也是有功之臣)
其次,歐洲透過對華電動汽車徵收“反補貼稅”是為了向美國示好,但是在大選中獲勝的美國下任總統特朗普根本不把歐洲當回事兒,“懂王”已經公開表示,一旦再度掌權,就會立即提升美國的關稅水平,即便是對歐洲這樣的“盟友”,也要提升10%~20%的關稅,無一例外。這意味著歐洲此前討好美國的做法完全打了水漂,接下來歐洲只能放下姿態,和中國聯合起來,才能更有效地遏制美國對歐洲的“霸凌”。從某種意義上說,特朗普對於促進中歐之間關於電動汽車關稅的談判,明顯“有功”。
(法國酒商大概是最早感覺到疼的一批歐洲人)
最後,最重要的是,歐洲這次大概是感覺到“疼”了,因為就在歐盟投票贊成對中國電動車徵收“反補貼稅”後不到48小時,中國即拿出了反制措施,對歐洲的白蘭地酒、乳製品和部分肉類進行反傾銷調查,這下子算是打在了歐洲的“痛點”上。因為歐洲對外出口白蘭地酒最多的國家是法國,而法國出口白蘭地中有99%是出口到中國,失去中國市場,基本就意味著法國白蘭地失去了全部海外市場,而法國是本次電動汽車“反傾銷稅”的積極支持者,中國這次的反制措施可以說相當精準。
(受歐盟“反補貼稅”影響,中資在匈牙利的汽車電池廠已經停工,而歐洲自己壓根沒有可以替代的產品)
除了白蘭地外,乳製品和肉類也是歐盟對華出口的大頭,但這些產品顯然都具備很強的可替代性,特別是如今中俄貿易密切,所有這些商品我們都可以在俄羅斯找到替代,最終如果歐盟一意孤行,那麼將來不但要承受特朗普未來的高關稅壓力,還要面臨白蘭地、乳製品和肉類市場大幅萎縮的局面。在這兩個因素影響下,歐洲終於還是清醒了,想通了,並且開始主動聯絡中國。就在中國公佈反傾銷調查後不到24小時,中歐關於電動汽車關稅的談判取得突破性進展,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主席對外公佈,中歐即將就中國電動汽車進口關稅問題達成解決方案,雙方討論接近達成協議,中方將承諾向出口至歐盟的電動車訂下最低價格機制,此舉有助於消除歐盟關於中國向電動車提供不公平競爭補貼的關注。
正如我們老祖宗說的一樣,歐洲就是“不撞南牆不回頭”,現在歐盟的腦袋確實撞疼了,也終於知道回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