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週年,是“三線建設”戰略決策60週年,也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陝飛建廠55週年。
在“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下,陝飛老一輩“三線建設”者們在陝西漢中開始了聲勢浩大的“三線建設”。從工廠初建、科研生產,再到後勤保障、治滑保廠的鏖戰,三代陝飛人用青春書寫奮鬥故事……如今,這些老照片還講述著他們的故事。
這張是“三線建設”初期的原始原貌。
當時的貓耳山一片荒涼,“天晴是揚灰路,下雨是泥濘路”。當時條件有限,大型機械幾乎沒有,只有推土機和傳運機。修建工棚的木頭需要兩個人抬著,走20分鐘的山路到施工現場。
這是建廠初期的食堂。
食堂屋頂蓋著的是稻草,有煙從煙囪冒出來。當時的職工們就在這裡吃飯。當時物資緊缺,早上是稀飯發糕,中午是饅頭稀飯,晚上是饅頭米飯。每人一個月定量四兩油,一斤肉,蔬菜就是土豆和榨菜皮。
這是1970年時建的廠辦大樓。
當時廠房大樓有4棟。修建大樓所用的基礎建築材料是由清華大學和成都技校畢業生在貓耳山上燒的石灰製成。現在,貓耳山還有當時留下的石灰窯。
這是職工們學習的場景。
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這是當時經常講的口號。職工們幹完活累了,在休息時學習,學習是職工們的精神食糧。當時的“兩手抓”,一手抓廠區建設,一手抓精神建設。
這是職工們在收土豆。
當時蔬菜供應困難,要去到城固縣、洋縣甚至要去到河南省往回調蔬菜。外地蔬菜到不了,怎麼辦呢?職工自己在工廠周圍的荒地,挖地種土豆、包菜和辣椒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這是單身職工過生日的場景。
單身職工過生日,可以吃一頓餃子,這是陝飛的傳統。那時候沒有肉餡餃子,最常見的菜是茄子和白蘿蔔,放點鹽拌一拌,包餃子。韭菜餡兒的餃子在當時最受歡迎。
這張照片是治滑保廠修築截洪溝。
1973年秋季,陝飛北區面臨連降40天大雨,十多個廠房進水達20釐米,滑坡推倒牆,洪水進廠房,全廠出現大小滑坡及邊坡崩塌40餘處,科研、生產被迫處於停頓狀態。經過7個月的艱苦奮戰,手拉肩扛,砌築起5000多米長的截洪溝,橫鎖了貓耳山、黃貓山的洪水;63根19米深的抗滑樁將姜嘴坡、井家山幾個滑動的小山坡牢牢固定在原來的位置上;幾十堵抗滑牆壁壘森嚴地護衛著廠房、宿舍樓的地基;數千米長的排洪溝、支撐盲溝,迫使山洪流去,保住了運8飛機生產線。
這是生產現場(原66車間)的照片。
飛機鋁板或者型材必須要靠模具加工。鋁板裁下來後開始用鋁榔頭敲,之後再用木榔頭敲,敲成型後再進行下一道工序——交給21車間或25車間。21車間生產飛機外蒙皮,24車間生產飛機內蒙皮、小鈑金,25車間生產型材。現在三個車間已經合在一起。
這張照片記錄的是“傳幫帶”的場景。
畫面中間那位師傅雖然才二十來歲,但已經是技術嫻熟的車間工人。她有好幾個徒弟,都是十幾歲的年輕人。師傅手把手教徒弟,雖然這位師傅的名字已經無從考證,但“傳幫帶”的優良傳統還在延續。
1975年12月29日,運8成功首飛。
當時場景特別壯觀,敲鑼打鼓,幾百人情緒激動,現場見證了運8首飛。這張照片也成為歷史的符號。
空警200預警機梯隊飛越天安門。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閱兵儀式上,陝飛自主研製的空警200預警機梯隊飛越天安門上空。陝飛自主研製的飛機一共參加過三次閱兵,其餘兩次是201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和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閱兵。
一張張老照片,還原了陝飛的三線建設者們向上奮飛、用青春書寫的航空報國故事。如今,新一代航空人正在從這片土地接棒起飛,繼續書寫許黨報國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