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開發出世上首架可由潛艇從水下發射、在海空間反覆往返,最後返回潛艇的無人機,又稱之為“跨介質無人機”(CM-UAV)。
據《南華早報》報道,中方的試飛顯示,這些無人機所能完成的任務,遠遠超越五角大樓為自身所構思的範圍。
也就是說,這是又一次中國在美國之前,搶先一步實現了美軍夢寐以求的構想。
中國不是首先研製CM-UAV的國家,美國國防部包括海軍早在2000年,即考慮在中國沿岸部署潛艇,
從水下投放大批無人機形成蜂群,趁解放軍登陸臺灣時發動突襲,以降低美國軍艦必須接近戰區的風險。
然而,這項源自美國的尖端軍事設想,就如同六代機一樣,在美國還停留在APP上之時,已在中國變成了科技現實。
跨介質飛行器是一種能夠在空中、水面以及水下進行高速飛行的飛行器。
這種飛行器不僅具備超高的飛行速度,還能在複雜的氣象條件下完成各種高難度的飛行任務。
其獨特的跨介質能力使得它能夠在不同介質之間自由穿梭,從而實現了更為隱蔽和靈活的作戰方式。
在軍事領域,跨介質飛行器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特別是在反航母作戰中,
它能夠悄無聲息地接近敵方航母戰鬥群,利用自身的高精度打擊能力進行精準打擊,具有極高的隱蔽性和致命性。
早在美國提出研發“跨介質無人機”(CM-UAV)這一設想時,美軍方研究單位就開始投入巨資進行技術開發,然而卻始終無法突破動力系統與水/空氣切換控制系統的技術限制。
據稱,美國的模型樣機在離開海面後,必須始終在空中停留,因此更容易遭攻擊。
此外,這些一次性無人機在完成偵察任務後,只能自毀或發動自殺式攻擊,沒有實現返回潛艇的技術,導致該計劃延宕至今。
而其他國家如俄羅斯、法國、英國也從事CM-UAV研製,但沒有一架成功,反而是中國這個後起之秀率先實現了跨介質無人機的偉大構想。
據公開資料顯示,中國投入研發CM-UAV的機構和研究團隊主要包括哈爾濱工業大學(哈工大)、哈爾濱工程大學(哈工程)、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四所軍工背景的名校。
其中,哈工大研製的兩種跨介質(水/空氣)飛行器“長弓1號和長弓2號”,該機可潛深100米。
西北工業大學也開發了“飛翼”與“遊隼”兩個型號,能在單次航程中多次穿越水/空氣介質。
哈工程研發了“龍鱗”號,據說專用於軍方反航母作戰。
北航研發了“飛魚”號,也進行了試驗飛行並且很成功。
近年來,中國潛艇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潛艇在水下航行時的噪音大大降低,航速和潛深也得到了顯著提升。
這使得中國潛艇能夠更加隱蔽地接近敵方目標,並在關鍵時刻發射跨介質飛行器進行攻擊。
潛艇作為水下作戰的重要平臺,其攜載跨介質飛行器的能力無疑將大大提升其作戰效能。
這種作戰方式不僅具有極高的隱蔽性,還能夠對敵方航母戰鬥群以及其他海上作戰平臺構成了致命的威脅。
這些自主飛行能力使得跨介質飛行器在戰時情況下能夠統一行動,對敵人展開“蜂群”式的攻擊,從而極大地提升了作戰效果。
這些跨介質飛行器能夠躲入水中躲避雷達的探測,升入空中躲避聲吶系統的追蹤,從而實現了更為隱蔽的接近敵方目標的能力。
面對中國潛艇攜載跨介質飛行器快速發展的態勢,美國海軍顯然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
美國海軍一直以來都以其強大的航母戰鬥群和核潛艇力量為自豪,但在中國新型潛艇和跨介質飛行器的面前,這些優勢正在逐漸削弱。
特別是在反航母作戰中,跨介質飛行器的高精度打擊能力和隱蔽性使得美國航母戰鬥群的防禦系統變得脆弱不堪。
中美之間的海戰潛力一直是全球關注的焦點,現在隨著中國軍事科技的快速發展,特別是潛艇和跨介質飛行器領域的突破,
大家有理由相信,中美之間的海戰以及水下作戰天平正逐漸向中國一方傾斜。
(軍評陳光文於2025.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