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環球網報道】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等媒體報道,俄羅斯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主席沃洛金當地時間週三(1月29日)對美國記者塔克·卡爾森爆料的“拜登政府曾試圖刺殺俄總統普京”一事作出回應,他表示必須對此進行徹底調查。
另外,他已就此事於週四(1月30日)向美國國會、聯合國提交了相關宣告。
沃洛金回應美記者爆料(資料圖)
報道介紹,本週早些時候卡爾森在其節目中稱拜登政府曾“試圖刺殺”普京,但他沒有給出具體細節以及任何證據支援他的說法,比如這件事可能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或關於所謂“刺殺企圖”的其他情況。
“塔克·卡爾森的說法必須得到徹底調查。我們都需要認識到,一場針對俄羅斯的激烈鬥爭正在展開。我們都必須瞭解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威脅的規模。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感受到我們的責任。”沃洛金在社交平臺“電報”上稱。
衛星通訊社稱,沃洛金表示,拜登和布林肯尚未對相關說法進行任何反駁,“準備刺殺普京,哪怕只是討論一下,都是犯罪。這是對全球安全的嚴重威脅,會直接引發核戰爭”。
另據阿納多盧通訊社報道,沃洛金已就相關爆料向美國國會、聯合國提交了宣告。在這份宣告中,沃洛金抨擊美方曾“試圖刺殺”普京是“國際(以及)國家恐怖主義行為”。
延伸閱讀
剛開始第二個美國總統任期的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的私人關係很好,甚至為此遭遇過“通俄門”調查,早已為世人所熟知。然而,當前面臨著要兌現“上臺24小時內結束俄烏衝突”的許諾,特朗普對普京的態度卻急轉直下。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1月24日普京表示,俄羅斯已做好就烏克蘭問題進行談判的準備,但是基輔政權領導人曾釋出一項禁止談判的法令,在該法令被取消之前,進行嚴肅的談判是相當困難的。
普京這麼說,是回應特朗普對他發出的威脅。22日,特朗普要求普京與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並威脅說,如果莫斯科不同意結束戰爭,他將要以高關稅等手段制裁俄羅斯。
這很快被認為是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對普京發出的最強硬的表態。面對著“多年老友”普京,關鍵時刻,特朗普在壓力之下還是“變臉”了。
2024年12月11日,烏克蘭哈爾科夫州,烏軍浮橋旅工兵在修築防禦工事 圖/新華社發(彼得·德魯克攝)
或許你很想知道,特朗普與普京的這段交情從何而來?俄羅斯會懼怕特朗普式的制裁嗎?從當前俄烏戰場的實際局勢看,停火止戰對於誰更有利?中國社會科學院中俄戰略協作高階合作智庫副秘書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歐亞社會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許昌志,受潮新聞之邀來聊一聊相關話題。
普京為何認定特朗普不會制裁?“因為他很務實”
當地時間1月22日,在自己辦的“真實社交”網站上,特朗普發文說:“如果我們不盡快達成‘協議’,我別無選擇,只能對俄羅斯銷往美國及其他多個(衝突)參與國的任何商品徵收高額稅費、關稅並實施制裁。”
在文中,特朗普首先對俄方示好:“我不想傷害俄羅斯。我愛俄羅斯人民,而且過去與普京總統關係一直很好……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俄羅斯幫助我們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
接著他又說:“話雖如此,我打算為經濟陷入困境的俄羅斯以及普京總統做一件大好事。現在就解決問題,停止這場荒唐的戰爭!情況只會變得更糟。”
第二天,特朗普又向俄方喊話,稱希望儘快與普京舉行會晤來討論解決烏克蘭衝突的問題。近日,他還拒絕透露是否會繼續向烏克蘭提供武器以抵禦俄羅斯,似乎是在給普京留出餘地。
23日,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回應表示,特朗普的言論沒有任何新意,但莫斯科已準備好與他進行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對話。
普京在24日的表態中稱,自己同意特朗普的觀點,即烏克蘭衝突本來是可以避免的。他願意同特朗普在任何雙方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對話,對合作持開放態度。普京還表示,他不認為特朗普會制裁俄羅斯,“因為他很務實”。
據新華社援引美媒報道,特朗普已指示他任命的俄烏問題特使凱洛格在100天內結束俄烏衝突。凱洛格預計於2月前往歐洲,與美國盟友討論相關問題。
與此同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表示,至少需要歐洲國家派遣20萬名士兵充當維和部隊,來執行俄烏達成的任何和平協議,並稱必須要有美軍的參與。
“特朗普曾公開宣稱,俄烏衝突不符合美國利益,與俄羅斯關係破裂也不符合美國利益。”許昌志解讀道,“在美國歷史上,總統有透過‘百日新政’凸顯執政能力的政治傳統。特朗普高度重視個人形象,所以他一上臺就努力推動俄烏停火,並將其包裝為外交勝利,從而提升個人聲望,增加國內施政的空間。”
特朗普與普京是什麼關係?“我是你的超級粉絲”
在美國總統中,很少有特朗普這樣與俄羅斯關係如此良好的。事實上,早在第一個總統任期之前,身份還是房地產商和真人秀老闆的特朗普,就對普京抱有好感了。
“2007年,普京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人物登上雜誌封面。當時特朗普就寫信給普京表示祝賀,還熱情地表示自己是普京的超級粉絲。在2013年6月和9月,他還兩次致信普京,邀請他出席在莫斯科舉行的環球小姐決賽,並表示希望和普京見面。”許昌志告訴潮新聞記者。
特朗普2007年寫給普京的信,劃線處為“我是你的一個超級粉絲!”(圖/中國青年網)
2020年8月18日,美國參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發布一份報告,特朗普在當選總統前寫給普京的這三封信曝光。
不過據許昌志說,當時兩人身份並不對等。“特朗普雖然是美國富豪,但在華盛頓的頂層政商圈子裡影響不大,而普京已經當了7年俄羅斯總統,威望如日中天。所以普京沒有正面回應,只是派代表出席了選美比賽,並送上了禮物。”
到了2015年6月,特朗普宣佈競選美國總統,兩人開始相互稱讚。“在競選過程中,特朗普說,普京是一位遠遠超過奧巴馬的領導人;普京也稱讚特朗普‘非常聰明’。”許昌志介紹說,2018年7月16日,在當選總統之後,特朗普與普京在芬蘭赫爾辛基進行了首次正式會晤。“原本半個小時的面對面交談,結果整整聊了2個小時。據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表示,特朗普和普京之間產生了‘積極的化學反應’。”
此後,美國國內又爆出了針對特朗普的“通俄門”事件。但是,特朗普從始至終都沒有批評過普京,普京也沒有批評過特朗普。
今年1月20日,特朗普第二次就職美國總統當天,普京召集了俄聯邦安全會議的常任成員開會。“普京在講話中說,這次競選對於特朗普先生而言,各方面都很不容易,他本人和他的家人都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甚至包括暗殺。‘但特朗普表現得很勇敢,取得了令人信服的勝利。’普京還稱讚特朗普為‘硬漢’,這讓特朗普十分受用。”許昌志說。
對俄進行“更多制裁”?選項有限
特普二位大國領導人長期保持著良好的私人關係,但特朗普這次意外地說出了硬話,施壓說如果普京不坐上談判桌,他“有可能”實施更多制裁。
然而,自從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尤其是2022年2月危機全面升級後,俄羅斯已經承受海量的美西方制裁,美國已經禁止進口幾乎所有俄羅斯商品,連俄方的體育運動員甚至貓貓狗狗都被制裁了,還能有什麼“更多制裁”呢?
2024年5月11日拍攝的莫斯科城市風景 圖/新華社發(亞歷山大攝)
“現階段,美從俄進口的商品僅限於化肥、飼料等少量產品,可徵關稅範圍很小。美歐國家對俄製裁的選項非常有限。”據許昌志介紹,在制裁的大背景下,俄羅斯的戰時經濟表現出很強的韌性,實現了超預期增長,2023年俄羅斯GDP增長率為3.6%,2024年預計能達到4%。
許昌志指出,戰時經濟增長必然伴隨著較高的通貨膨脹,導致俄羅斯經濟處於過熱狀態。“短時間的戰時經濟狀態,可以透過軍工訂單帶動製造業的發展;但是,長期、持續的戰爭消耗必然會對民用製造業和服務性產生破壞性的影響,不利於俄羅斯的經濟發展。現在衝突已經接近三年了,普京政府也必須認真考慮停戰的選項了。”
“對俄羅斯的制裁雖然不能直接帶來和談,卻有可能促使俄羅斯逐漸意識到戰爭不可能無限期延續下去,普京需要思考是否應該做出一定妥協。”許昌志認為,這或許是特朗普此次對“老朋友”撂狠話的意圖所在。
100天內結束衝突?基本沒戲
那麼,俄烏戰局目前究竟發展到哪一步了?坐下來談判的話,雙方能談得攏嗎?
許昌志明確表示,掌握戰場主動權的是俄羅斯。“自從2022年秋季以來,俄軍吸收了前期多路全面進攻烏克蘭腹地遭受失利的教訓,堅持以有限的兵力、可控的成本穩紮穩打,用兵十分保守,雖然打得不好看,但相當管用,始終掌握著戰略主動權,並且一步步蠶食烏軍堅守的地盤。”
許昌志分析對比了俄烏雙方的軍事實力與戰爭潛力。“俄羅斯的GDP始終保持中低速增長,在採取了緊急措施後,軍工產能獲得了提升,可以支撐持久戰,還得到了伊朗、朝鮮等國的直接或間接支援。”
值得注意的是,美歐對烏軍援雖然有助於提高烏軍戰鬥力,但軍援物資轉運週期長、戰場消耗大,而且由於習慣了蘇式/俄式裝備的烏克蘭軍人,往往難以駕馭精密複雜的歐美武器,使得北約軍援難以發揮出預想中的作用。
“過去幾個月裡,烏軍面臨嚴重的裝備和兵員短缺,在庫爾斯克的反攻沒有取得預期成果,反而進一步削弱了本土軍力。烏克蘭的資源和人力難以繼續支援展開長期大規模軍事行動,不過也沒有到達崩潰邊緣。”許昌志說,“澤連斯基公開表示,當俄羅斯有停戰意願,當美國採取更強硬立場,就有望在2025年實現停戰。”
普京也不想一直打下去。1月20日普京表態,願意與美國新政府就烏克蘭衝突進行對話。普京強調,最重要的是消除危機的根源,而且談判的目標不應該是利用喘息之機重新集結人員和裝備然後繼續作戰,而應該是建立在尊重該地區所有人民合法利益基礎之上的長期和平。
“核心的問題,在於如何同時保障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主權訴求和安全訴求。”許昌志指出,俄方提出結束戰爭的條件之一是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但烏方表示只有在國家主權獨立得到長期保障的情況下,才會提出結束戰爭的具體條件。
外界預期,其中將會涉及到戰後的邊界問題、維護衝突地區少數民族權益等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周邊國家乃至整個歐洲的安全,不存在簡單化的解決方案。因此許昌志得出結論:“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各方博弈的過程,特朗普想要在100天內解決問題的可能性非常小,估計將會出現多方長時間的拉扯和反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