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為現存霸權國家,其戰略選擇始終牽動著全球秩序的神經。老圖認為,美國未來5年,不會放棄俄烏衝突的矛盾存在,不會撤出中東,不會退出亞太。
未來五年,美國在多極化層面的壓力會減小,現在歐盟和俄羅斯的能力下滑明顯,歐盟更像是沒美國戰略附庸,而俄羅斯在南高加索、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崩潰時暴跌。但是美國在技術革命迭代、傳統聯盟體系動搖問題上始終面臨壓力。
本文透過剖析美國在俄烏衝突、中東佈局、印太霸權三大核心領域的戰略選擇,談談美國如何透過“非對稱控制”維繫全球霸權地位,並探討其決策背後的深層邏輯與潛在風險。
一、俄烏衝突:構建“可控動盪”的歐洲新秩序
1.1 戰略凍結的底層邏輯
始終有人覺得特朗普會結束俄烏衝突,的確,他只是希望凍結俄烏衝突,但是美國並不會讓俄烏之間重歸於好,因為特朗普需要歐洲配合美國的意志,更希望歐盟甘願做美國的戰略附庸,而達成這個目的就必須在俄烏之間留下矛盾,2025年俄烏談判最好的結局莫過於15年內不尋求解決領土爭端。美國對俄烏衝突的“凍結策略”,本質上是將地緣危機轉化為長期戰略資產的精算過程,其“凍結”方案可能包含三個關鍵維度:
軍事層面:透過協議劃定前線“靜默區”,允許俄烏保留現有控制區,但禁止大規模攻勢。
經濟層面:維持對俄製裁機制但放寬部分能源出口限制,允許歐盟透過“灰色渠道”獲取俄油氣,既緩解歐洲經濟壓力,又防止其徹底轉向新能源自主化。
政治層面:推動烏克蘭憲法修正案,將“領土完整”條款設為長期目標而非短期內訴求,為未來談判創造法理彈性空間。
1.2 歐洲附庸化的控制鏈條
美國此舉絕非單純止戰,而是透過製造“半永久性危機狀態”重塑大西洋聯盟關係,目前,北約在歐洲的軍事存在將從東歐前哨向中歐樞紐轉移,波蘭的雷茲科夫軍事基地擴建計劃已顯露此意圖,迫使歐洲的北約國家尤其是像德國等核心國家承擔更高防務成本。
更可怕的是,美國正在對歐洲的能源命脈重塑,美國液化天然氣在歐洲市場份額已從2021年的26%躍升至2023年的43%。
該策略同樣面臨三重挑戰:
俄羅斯的反制:俄方可能利用凍結期鞏固佔領區治理,透過發放俄護照、重建基礎設施形成事實吞併,東烏四州已有數十萬人居民獲得了俄公民身份。
歐盟“覺醒派”的抵抗:法國主導的“歐洲政治共同體”倡議正在吸納英國、挪威等非歐盟國家,試圖構建獨立於北約的防務協作網路,不過這一點上,歐洲真的很難抵抗美國的侵蝕。
烏克蘭的代理人疲勞:美國的歐洲戰略建立在烏克蘭還能存在,還有能力繼續和俄羅斯進行潛在對抗,如果烏克蘭更換了總統選擇親俄的話,美國一切都是白費。
二、中東棋局:離岸平衡與代理人戰爭的操控
2.1 新離岸平衡戰略框架
美國在中東的戰略收縮並非撤退,特朗普會選擇經濟模式的滲透,主導中東貿易。
-軍事存在輕量化:將駐伊拉克美軍從5500人削減至2000人以下,但同時在阿聯酋增設MQ-9B無人機基地,實現對霍爾木茲海峽的24小時監控。
能源槓桿數字化:要求沙特等產油國將原油交易資料實時接入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系統,強化對全球油價的實際定價權。
教派衝突工具化:默許土耳其對庫爾德武裝的跨境打擊,讓敘利亞各方勢力和土耳其之間有著可變的矛盾產生。
2.2 伊朗問題的“紅線”
美國對伊策略呈現“戰術剋制”與“戰略威懾”並行的特徵:
這其中包括核設施“虛擬圍城”。代理戰爭的“溫度閥”可控,默許伊朗透過胡塞武裝襲擊紅海商船,但當威脅超過全球航運成本的7%時即啟動有限空襲以示警告。技術代差威懾同樣是美國維持自己軍事威懾的一方面,向沙特提供“鐵穹”反導系統的簡化版,刻意保持與以色列裝備的效能差距,既安撫盟友又防止其軍事獨立性增強。
2.3 土耳其的“可控脫軌”
埃爾多安政府的多重博弈給美國帶來特殊挑戰:
黑海糧食走廊博弈、S-400系統的連鎖反應、土耳其不斷攀升的宗教影響力,美國對土耳其可能會有經濟上的壓力。甚至會透過支援反土耳其武裝,讓土耳其不得不在地緣衝突上向美國妥協。
三、印太霸權:技術民族主義與聯盟重構
3.1 軍事部署的“前沿”戰略
美國在印太的軍事存在正從“規模威懾”轉向“精準制導”:
分散式殺傷鏈:美國透過演戲在菲律賓巴拉望島部署導彈系統已經讓區域問題變得複雜,在2025年美國可能會繼續向菲律賓施壓,不輸更多可以覆蓋南海水域的導彈,以達到區域問題不能脫離美國的現狀。說白了,還是維持自己的霸權地位。
3.2 經濟制裁精細化
美國老早就喊出過供應鏈去中國化,特朗普第二個任期會不會還是這麼做,有待觀望。
透過SWIFT系統升級,強制要求成員國報告所有涉及數字貨幣的跨境交易,遏制他國貨幣國際化程序。
3.3 聯盟體系的“模組化改造”
美國正在重構印太盟友體系以適應多極化現實:
美日韓情報三角:三國共享導彈預警資料的共享時間大幅壓縮幾乎可以同步。
澳英美聯盟:向澳大利亞轉讓的弗吉尼亞級核潛艇移除反應堆自持技術,確保其永久依賴美國維護體系。
拉攏印度同樣是美國的一個戰略,反正印度被美國忽悠的不輕。
美國不想犯錯,但是可能正在犯錯,既要透過製造危機維繫聯盟向心力,又要防止危機失控消耗戰略資源;既要利用技術霸權遏制對手,又難以承受全球產業鏈斷裂的代價;既要扮演國際秩序維護者,又不斷透支自身信用儲備。
歷史經驗表明,所有霸權衰落的起點,往往源於將戰術精明誤判為戰略智慧,走著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