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的深度求索(DeepSeek)AI公司依靠創新的技術,不但迅速崛起還徹底顛覆了美國AI霸主的認知,更是對美國政府的嚴峻提醒。
中國的這一舉措,凸顯了美國在吸引與留住人才方面的挑戰,尤其是來自中國的人才。
有媒體稱,DeepSeek關鍵工程師潘梓正,原為(Nvidia)的實習生,但卻沒有留下,而是毅然決然回到中國。
對此,美國政治學家、前國防計劃助理部長、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發文感嘆:類似與潘梓正的案例一再上演,說明美國自身出了問題,已很難留住頂尖人才。
大家知道,近一年來,中國已經多次震撼了整個世界。
從去年遊戲科學的“黑神話悟空”電腦遊戲爆紅與兩款六代戰機幾乎同時試飛,到今年初DeepSeek的AI大地震、央視春晚宇樹科技機器人跳秧歌的演出,都是以“橫空出世”的姿態出現從而引起全球震撼。
有媒體評論說,在震驚世界的DeepSeek的AI大地震研發團隊中,核心研究員都是中國本土培養的博士,普遍沒有海外留學的背景。
而且據悉,在上面諸多“橫空出世”引發全球關注的科學突破中的核心人員,不但普遍在35歲左右,而且大都是國內培養的技術人才。
比如著名的羅福莉,她是DeepSeek-V2的核心開發者之一,其不但沒有海外留學經歷,而且只是北大的碩士生。
當然,所謂“普遍沒有海外留學的背景”所指的是大多數,並非一個也沒有。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潘梓正在澳洲蒙納許大學攻讀博士期間,於2023年夏天時前往英偉達AI演算法組擔任研究實習生,並有機會留下來成為正式一員。
但當國內機構向他發出共同創業的呼籲後,潘梓正毫不猶豫地同意了,當時DeepSeek團隊僅有3名成員,他選擇成為該公司的第4名員工。
在DeepSeek,他做出了重要貢獻,參與了包括DeepSeek-VL2、DeepSeek-V3和DeepSeek-R1等多個關鍵專案,在開發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這位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的感嘆文章中指出,為何潘梓正選擇DeepSeek而非美國?
其實答案很簡單,美國科技公司未能給予他發展的機會,這主要是美國近些年來對華裔科學家的態度決定的。
他們不是被汙衊為間諜,就是被歧視性對待,還不得不向情報部門報告訪華時的一言一行。
而且這也不是美國第一次失去關鍵科技人才,比如在1955年時,中國籍、接受美國教育的航天工程師錢學森,就是因政治因素被迫離開美國返回中國。
大家都知道,中國宇航科學的帶頭人錢學森,當得知其回到中國後,有美國軍方高官曾憤慨說出他“一個人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的名言。
從DeepSeek如今在全世界的轟動影響來看,至少在這位“前國防計劃助理部長現在的哈佛大學教授”眼裡,潘梓正大約也是像錢學森那樣的擁有巨大能量的人士。
分析指出,近年來,隨著美國政府對華裔科學家的不友好政策,越來越多的華裔學者選擇回國發展。
其中包括區塊鏈專家陳婧,醫學專家孫少聰、生物學家王存玉和生物統計學者胡懿娟等,短短4年內已有3878名美籍科學家寧願放棄高薪也要加入中國。
有報告指出,每10名華裔科學家中,就有6名考慮攜技術“棄美歸國”。
這些頂尖科學家的回國不僅為中國的科研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將推動相關領域的學術進步和技術發展,也提升了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國際影響力。
有人說,實際上當今全世界的AI(包括整個科學界)主導權之爭,是在海外華裔科學家與國內的科學家之間進行的,這是因為在美國的7大頂尖AI公司裡,65%的AI人才都是華裔。
如果美西方繼續編織地緣政治議程,製造對華裔科學家的敵對情緒,那麼這股“回國發展潮”只會愈來愈洶湧。
面對這股罕見的潮流,不少美媒直呼“根本攔不住”,併發出警告:“這或許只是個開始,必須予以警惕。”
但是,這些“錢學森們”已經感受到祖國的科技進步,而且他們的報國心已經被激發出來。
同時,這些“洋”專家與土生土長的本土專家有益的結合,將會發揮出最強的科技創造力,從而讓中國從“跟跑”到“並肩跑”再到“領跑”,有機會實現更多的“彎道超車”。
可以相信中國政府正為他們提供發芽的土壤,中國科技引領世界潮流的時代必將正式到來。
(軍評陳光文於2025.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