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蘇聯歷史上最成功火炮D-30型的山寨品:解放軍96式122毫米榴彈炮
今天的主角是,解放軍96式122毫米榴彈炮。96式並非中國自研火炮,而是從埃及手中搞到D-30型122毫米榴彈炮後的山寨產物。96式的效能同D-30型大同小異,至今也是一種效能優秀的火炮。聽薩沙說一說吧。
二戰時蘇聯很依賴步兵師配屬的M1938型122毫米榴彈炮,作為戰場的主要炮兵火力。
M1938型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火炮,在中國等國家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還在大規模用於實戰,使用時間超過50年。
可惜作為二戰時期設計的火炮,M1938型在50年代就不可避免的過時了。
如M1938型採用上世紀30年代的老舊鉚接技術,而不是焊接技術,導致製造工藝繁瑣,生產速度較慢。
而122毫米是必須大量製造的火炮,尤其戰爭爆發期間需要快速生產,快速補充前線的消耗,大量使用落後的鉚接技術顯然不行。
類似的問題還有不少,蘇聯從來都強調大炮兵戰略,非常重視步兵師一級裝備的122毫米榴彈炮。
從1954年開始,蘇聯就開始新一代122毫米榴彈炮的研發工作。
該炮在1955年就完成了初期設計,隨後不斷的改進,直到1960年定型後批次生產,這就是上世紀最著名的火炮之一,D-30型122毫米榴彈炮。
直到今天,D-30型的主要效能也不落後。
首先,D-30型的射程有很大提高,使用普通炮彈可以達到15.4公里(M1938型為12公里左右),使用火箭助推炮彈則可以達到22公里。
D-30型通常配屬步兵師下屬的炮兵團,而步兵師下轄火炮的火力掩護範圍一般不會超過15公里,該炮射程完全滿足需要。
其次,D-30型採用了很多新式技術,比如炮口制退器、新一代炮架,使得火炮最大射速提高到每分鐘10到12發,而老式的M1938型為5到6發。即便是實戰持續炮擊射速,D-30型提高到5到6發,還是超過M1938型的3到4發。
誰都知道,炮擊射速越高,壓制性就越強。
對於沒有安裝自動裝彈機的122毫米口徑火炮來說,這種射速基本封頂了,未來也不會有大的突破。
還有,火炮的精度有所提高。
實戰中發現,D-30型在10公里距離的炮擊誤差,只有20到30米。
而D-30型的122毫米炮彈的殺傷直徑就有30多米,也就是幾乎每發炮彈都能對目標造成殺傷。這是難能可貴的,上一代的M1938型誤差為35米,也就是說單發炮彈是比較容易脫靶無法造成傷害的。
最後,火炮的機動性不錯。
D-30型行軍重量為3.2噸,運輸長度僅為5.4米,比上一代M1938型的6.1米要短了不少,以便於拖曳運輸。要知道,D-30型的炮管就有4.7米,火炮設計師將全炮長度控制到5.4米是用了不少心思的。
該炮是拖曳型火炮,公路拖曳速度為每小時60公里,可以在惡劣的泥濘野外道路拖曳,時速為20公里。一輛卡車就可以拖著D-30型到處走,基本只要有路的地方就能到達,機動性很強。
除了以上的各種優秀效能以外,D-30型還有很多相當牛逼的屬性。
D-30型使用新一代122毫米炮彈,包括8個種類各種各樣的彈種,包括集束炮彈、化學彈、破甲彈、火箭助推彈等等。
這些炮彈威力更大,現代化程度更高,如破甲彈可以在近距離射穿460毫米裝甲板,讓D-30型具有一定的反坦克能力。
集束炮彈分為多種,一種是反裝甲集束炮彈,可以在敵人坦克裝甲機群上空爆炸,覆蓋很大的區域。炮彈爆炸後可以擊穿80毫米裝甲板,不但可以有效摧毀輕型裝甲目標,也可以擊穿重型坦克的頂部裝甲。
另一種則是箭式榴霰彈,爆炸後可以射出8000枚鋼箭。
鋼箭可以有效擊穿各種防彈衣,尤其可怕的是射入人體後會發生翻轉,成為鉤子狀,基本是一擊斃命。即便傷者僥倖未死,這種傷勢也是非常沉重的,外科手術非常複雜。
類似的彈藥還有很多!
同時,D-30型也能使用老舊的122毫米炮彈,雖然兩種炮彈有不小的區別。
為啥?蘇聯有著海量庫存的122毫米炮彈,總不能全部都扔到水裡淘汰掉。
另外,D-30型價格低廉,容易製造,又是一種非常易於維護和操作的火炮。
D-30型曾出現在很多第三世界國家戰場,這些國家炮兵的水平很低,火炮根本得不到什麼保養。
蘇聯炮兵認為D-30型只需要扳手和鐵錘,就可以完成簡單的維護。只要D-30型同AK47一樣進行最簡單的維護,就可以保持戰鬥力。
在60年代,D-30型是夢幻火炮,蘇聯大量生產,至少生產了上萬門之多。
D-30型在1963年開始大量服役以後,徹底取代了老舊的M1938型122毫米火炮,也淘汰了少量76毫米M1942型火炮。
蘇軍每個步兵師下轄的炮兵團,都裝備18門D-30型。
該炮參加了六十年代以後幾乎所有的戰爭,直到今天的俄烏戰爭仍然在大量使用。
之前的布查慘案中,調查人員認為這是俄軍D-30型發射箭式榴霰彈導致平民傷亡。
根據調查,目前全世界還有大約60個國家仍然裝備著D-30型,其中也包括中國。
我們再來說中國!
50年代,在蘇聯全力援助下,中國仿造M1938型推出了54式122毫米榴彈炮。
54式誕生以後成為解放軍炮兵支柱,參加了中印戰爭、中蘇珍寶島戰鬥、中越戰爭等等一系列戰爭。
期間,54式表現出皮實耐用、炮彈威力大、操作簡單等優點,基本可以滿足實戰要求。
54式畢竟是二戰時期的火炮,很多技術已經過時,一些設計是針對蘇聯高寒和主要是平原的戰場環境,不太適合中國的國情。
早在50年代後期,解放軍就希望研發新一代122毫米榴彈炮。
當時中國的軍工設計能力非常弱,甚至自研手槍都造的一塌糊塗,更別說複雜百倍的火炮了。
折騰到70年代末期,中國先後研發了63式、輕型122毫米榴彈炮、實驗型遠端榴彈炮,毫無例外都失敗了。
到了1977年,解放軍認為54式早已過時多年,迫切希望研發新一代122毫米榴彈炮。
於是,軍工部門花費7年時間,在1984年研發成功了83式122毫米榴彈炮。
表面上,83式指標資料提高很大,測試以後發現有可靠性不高的問題。
此時中越戰爭正在激烈進行,解放軍陸軍致勝的法寶就是火炮。對於軍方來說,使用不可靠的火炮等於是自殺,自然拒絕裝備83式。
在1979年開始的中越戰爭期間,解放軍陸續遭遇了越軍手中的D-30型。雖然D-30型是60年代初期的火炮,在10多年後仍然大大強於解放軍的54式。如果不是越軍的D-30型數量較少,尤其是炮彈供應不足,解放軍在炮戰中恐怕就難以佔據上風,無法獲得陸戰的優勢。
面對一個小國窮國,我們的火炮尚且不能取得效能優勢,解放軍的不滿可想而知。
根據俄羅斯媒體報道,在80年代初期,埃及轉而倒向美國,同蘇聯幾乎鬧翻。
隨後,埃及撕毀和蘇聯的約定,將裝備的一批新式蘇制武器交給鐵桿友好國家中國,讓後者進行研發。
這一時期,中國從埃及得到上到飛機,下到槍械之類的各種蘇聯現代化武器,也包括D-30型122毫米榴彈炮。
以此時中國的火炮技術來說,研發新式火炮不太行,山寨火炮還是沒問題的。
況且D-30型本來就是一種技術含量不高,便於大量生產的火炮,本來就可以逆向仿造。
有趣的是,最初中國軍工部門仿造D-30型不是為了自己裝備,而是賣給兩伊戰爭中的兩個闊佬,藉此賺取外匯,挽回瀕臨倒閉的各家軍工廠。
中國在1986年仿造D-30型成功,命名為86式122毫米榴彈炮。該炮完全用於出口,銷售到中東、非洲等很多第三世界國家。
隨著自行研發的83式122毫米榴彈炮掉了鏈子,86式順理成章變為一種牆內開花牆外香,最終變成出口轉內銷的產品。
為啥?
一說在研發89式自行火炮時,因找不到合適的火炮,只能使用了86式救急。
測試中發現,86式連續炮擊2000發竟然精度不變,各方面效能完全碾壓現有的54式火炮,更讓所謂新研發的83式望塵莫及。
到了90年代,解放軍將86式進行部分技術改進,推出了96式122毫米榴彈炮,徹底淘汰54式系列,成為解放軍制式火炮。
從此以後,96式坐穩了自己的位置,在外貿和內銷領域都光彩奪目。
目前,86式體系的火炮眾多,僅僅解放軍自用的就有:86式122毫米榴彈炮、96式122毫米榴彈炮、PLZ-07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PLL-09式122毫米輪式自行榴彈炮、PCL-09式122毫米車載榴彈炮、PCL-161式122毫米車載榴彈炮、PCL-171式122毫米車載榴彈炮等。
這些火炮陸續使用了先進技術,以滿足現代化作戰要求,基本實現了高精度炮擊、快速反應、資訊化作戰,是相當實用的武器。
自然,無論其他技術千變萬化,基礎火炮始終為蘇聯D-30型的122毫米口徑(實為121.92毫米)32.7倍口徑身管長度的標準。
別的不談,我們就看看PCL-171式122毫米車載榴彈炮。
很難想象,該炮使用第三代東風“猛士”6×6輪式越野車運載的火炮,具有自動調炮和半自動裝填能力,使用一鍵調炮功能後,火炮系統會自動展開炮架、放下駐鋤,調整車身姿態從行駛模式快速進入射擊模式。接下來炮手需要做的僅僅是輸入目標諸元,等待裝彈機將彈頭裝入炮膛後再手動裝入發射藥包即可進行發射。
PCL-171的火控系統採用了捷聯慣性導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組合,可以自主感知並調整火炮俯仰角度,輸入目標方位引數後火控計算機可自行解算射擊諸元,發射後還可以結合氣象條件與目標資料自行修正彈道,並指揮火炮做出相應的俯仰和方向改變。此外PCL-171還整合了高效的車載資訊系統,用於與上級互聯,接收作戰任務彙報戰場態勢等。
火炮效能很強,機動性也不錯。
猛士搭載這門火炮在硬質公路上可以一口氣跑上700多公里,配備了可調液氣懸掛,在各種地形的透過能力都十分良好,最大爬坡角也到達了60%,能夠爬上近50度的積雪陡坡。
小車扛大炮,可見96式榴彈炮的通用性。
而中規中矩的PLZ-07式122毫米自行榴彈炮,也是一門優秀的自行火炮。
目前,國家上對於是否保留122毫米口徑火炮有爭議。
隨著技術的發展,很多國家認為依靠105毫米和155毫米火炮就足以打天下,不需要中間的122毫米。
為啥?就火炮效能上來說,155毫米重型火炮的20多公里射程和炮彈巨大威力(155毫米炮彈為40多公斤,裝藥為5公斤,122毫米為20多公斤,裝藥為3公斤),都可以碾壓122毫米。以往認為155毫米火炮的缺點是笨重,沒有122毫米火炮這麼輕便。然而,隨著火炮輕量化的今天,美製M777型155毫米榴彈炮也只有4噸,中國的AH4榴彈炮重量也差不多。那麼,122毫米榴彈炮還有什麼裝備的必要?
這種觀點似乎沒錯,可惜是建立在美軍對未來地面炮火掩護能力評價不高的基礎上的。
美國甚至對155毫米榴彈炮也不重視,國內的炮彈產量很低,未來作戰主要依靠空中掩護,也包括無處不在的無人機。
解放軍就不同。
我軍空軍武器始終同西方存在10到15年的差距,一旦全面開戰後恐怕最樂觀的就是奪取部分制空權。
解放軍陸軍不能像美軍一樣輕視地面炮火,還是需要自力更生作戰。
俄烏戰爭中的俄軍,同解放軍是很相似的。
實戰中,我們看到了烏克蘭有著較為強大的防空體系,導致俄羅斯空軍難以有效提供掩護,俄軍大部分戰術行動仍然高度依賴火炮。
而122毫米火炮是俄軍前線部隊,直接可以使用的支援炮火。
對於解放軍合成旅來說,通常下轄1個122榴彈炮營,這是可以直接由旅調動的炮兵部隊。
而解放軍陸軍要到集團軍炮兵旅中,才配屬155毫米火炮和大口徑火箭炮。
原則上開戰以後可以將炮兵旅的火炮配屬合成旅,但這種由上級配屬的加強火力是根據任務而變的,不是旅長所能控制和隨意呼叫的。
那麼,這種配置是錯誤的嗎?
並非如此,還要考慮到合成營對於戰場的資訊化掌握程度。
當時的合成旅的戰場觀察能力,沒有美軍那麼強,對於40公里外目標的識別和追蹤能力不足。
作為合成旅來說,在實戰中維持20公里就不錯了,超過這個距離是更高一級部隊的任務。
那麼,考慮到火炮實際作用範圍,那麼裝備122毫米是比較合適的,沒有必要在旅一級裝備射程更遠的155毫米火炮。
隨著解放軍技術的發展,未來合成旅的觀察能力肯定會大幅度增強,40公里甚至也都不算什麼。
尤其是未來的人工智慧無人機稱霸戰場以後,傳統炮兵能否有效作戰都是個問題。
再換句話說,122毫米榴彈炮遲早會被淘汰的。
宣告: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路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