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每天都在糾結吃什麼的編輯部同事。
進微波爐:塑膠容器+食物;
出微波爐:“戰損”容器+食物+數百萬不請自來的“輔料”。
撰文 | 不周
審校 | clefable
有時拿到的外賣涼了後,我們會隨手用微波爐“叮”幾分鐘,塑膠盒中的美食就會恢復熱氣蒸騰的誘人模樣,高效而便利!殊不知,伴隨著美食入口的,是數百萬個微小的塑膠碎片。
自從在人體內發現微塑膠後,科學家已經找到微塑膠侵入人體的多條途徑:飲用水、海鮮、衣物、化妝品以及空氣等等。人類無處可逃,每天都會不可避免地攝入一定量的微塑膠。但在某些場景中,我們攝入的微塑膠量會超乎想象地猛然提升——從每年攝入數萬驟升為每天攝入數百萬。
今年6月,一項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的研究透過實驗測量了塑膠容器在不同場景下的微塑膠釋放量。研究人員發現,相比冷藏或室溫儲存,塑膠容器在微波爐中的微塑膠釋放量驚人地高。同時,他們也揭示了微塑膠對於細胞活性的破壞性影響。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並沒有用任何陌生的實驗器材,而是選用了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用來盛裝食物的、標示著“可微波加熱”的塑膠容器。
奶爸的恐慌
這項研究的起因很特別,它源自一位“老”父親的拳拳愛子之心。
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攻讀環境奈米技術博士學位的第三年,卡齊·阿爾巴布·侯賽因 (Kazi Albab Hussain) 晉升為一名新手奶爸。由於一直從事與塑膠相關的研究,侯賽因深知微塑膠汙染的嚴重性。
圖片來源:Unsplash
就在2020年,《自然·食品》(Nature Food)發表的一篇文章曾詳細揭示了嬰兒攝入巨量微塑膠的過程。這項研究發現:在沖泡嬰兒配方奶粉時,塑膠奶瓶的內壁會因加熱和液體的晃動,剝脫數百萬個微塑膠顆粒。最終,這些碎片會混合在奶液中,流入嬰兒的體內。但它們對嬰兒健康的影響如何?始終未能有定論。
然而,未知才是最恐怖的。看著嬰兒專用的奶瓶、奶嘴和塑膠包裝的食物,侯賽因不禁為自己的孩子感到擔憂。他決定自己動手,準確地測量不同條件下各種塑膠容器究竟會釋放多少微塑膠。
微波爐中的塑膠
為了測量嬰兒可能接觸的微塑膠數量,侯賽因和同事選擇了當地一家商店提供的三個嬰兒專用食品容器:兩個經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合規、貼有“可微波加熱”標籤的聚丙烯(縮寫為PP)塑膠罐,和一個可重複使用的聚乙烯(縮寫為PE)塑膠食品袋。
圖片來源:Unsplash
研究人員分別用去離子水模擬了牛奶等水性食物,並用乙酸模擬了橙子、西紅柿等酸性食物。而後,根據FDA的食品接觸物測試建議,他們用三個容器模擬了三種日常的使用場景:在室溫、冷藏以及較高溫的空間裡儲存食物。此外,他們還將兩個聚丙烯塑膠罐用微波爐高功率加熱了3分鐘。
實驗結果顯示,容器儲存溫度越高,會導致更多的塑膠顆粒進入食物。比如,相比存放在冰箱中,較高溫環境下的聚丙烯容器每平方釐米會多釋放40萬顆微塑膠。相比之下,微波加熱更是駭人。
當用容器裝兩種不同的液體放在三種不同的儲存條件時,微波加熱導致容器脫落的微塑膠和奈米塑膠都是最多的。經過測試,研究人員發現微波爐中的聚丙烯容器,每平方釐米釋放的微塑膠數量多達420萬個,而更微小的奈米塑膠達到了12億個。“看到顯微鏡下的微塑膠數量,我真的很害怕,“侯賽因說道。
“可微波加熱“
在我們的認知裡,嬰兒用品的安全等級一定是最高的,因為新生兒遠比成年人脆弱,他們更容易受到汙染物的影響,出現健康風險。而無論是嬰兒奶瓶還是外賣用的塑膠包裝盒,它們都清晰地標明:可微波加熱。那為什麼還會出現這樣的研究結果呢?
事實上,評估某種材料是否可用於微波加熱食物,首先要看它能否耐受高溫:在食物加熱的溫度下不能熔化,更不能溫度稍高一些就釋放增塑劑、固化劑等有害物質。而更重要的指標則是:高溫條件下有害物質向食物的遷移速度和遷移量需要限制在標準之下。
圖片來源:Unsplash
在滿足這些條件的基礎上,PP(常見的外賣包裝盒材料)、PE(常用於保鮮膜)這些塑膠,雖然仍有許多限制(比如PP溫度依然不能過高,PE不要接觸油性食物等條件),但它們的確是可以在微波爐中使用的。只不過,微塑膠並不在這些評價標準中。
對人體的影響
那麼微塑膠究竟會對我們的身體造成哪些影響?它們真的會影響人體健康嗎?
有研究發現,對於相對較大的微塑膠,人體的腎臟其實可以過濾掉大部分。然而,奈米級的塑膠顆粒極為棘手,它們的體積足夠小,可以穿過細胞膜,抵達那些本不該抵達的地方。奈米塑膠甚至會用蛋白質包裹自己,隱匿地潛入免疫系統。而一旦它們突破了人體的防線,奈米塑膠攜帶的化學物質(如雙酚 A、鄰苯二甲酸鹽等)就會干擾人體的激素分泌,從而影響新陳代謝、性發育乃至生育能力。
圖片來源:Unsplash
為了測試微塑膠進入人體後造成的影響,研究小組將來自人類胚胎的腎細胞浸泡在從嬰兒食品容器流出的、含有高濃度的微塑膠和奈米塑膠混合液裡。兩天後,大約75%的腎細胞都死亡了。
侯賽因表示,雖然實驗中用到的微塑膠濃度高於嬰兒真實進食時接觸到的濃度,但隨著時間推移,微塑膠必然會從多方面(如空氣、其他食物和皮膚表面等處)進入嬰兒體內並累積。因此,研究高濃度的微塑膠接觸對於健康的影響非常重要。無論如何,這項研究為所有人敲響了警鐘,不管是新生兒父母,還是日常吃外賣的我們,請儘量避免在微波爐中用塑膠容器加熱食物。
如果你多年來一直用塑膠盒加熱食物,請不必驚慌。從衣物、食物再到食品包裝,甚至是空氣中,這些微小的塑膠顆粒無處不在,一直充斥在我們周圍,我們永遠無法真正擺脫它們。但及時做出改變,減少接觸永遠不會太晚。
為了讓大家儘可能遠離潛在的微塑膠汙染,小編在此為大家整理了過去的幾篇文章,僅供提醒:
如果想吃泡麵、外帶咖啡,請閱讀這篇文章。
如果想泡茶包,請閱讀這篇文章。
如果想給寶寶用塑膠奶瓶衝奶,請閱讀這篇文章。
如果想吃外賣......請返回開頭,重讀本文。
留給我們偷懶的機會不多了!
讓我們一起期待未來的研究。
參考文獻
[1]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est.3c01942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3016-020-00171-y.epdf? haring_token=tSjkpB0H6T0T2g1uzuT_m9RgN0jAjWel9jnR3ZoTv0PAM3wA15vj2gYZE5o3bHO7SdsOZ_vgF6Lx46EQh2UP-oN6OksBRih3pWeglaBs-pnufDhElz-1TW9lJZuzxWkmasYt9ZD6pVjLWrs0mBEBF1BnOdAN6Tzxdkkv9qyl0ZuEVTDF8acCF_rNt7HtAR6yB3lqvS2RBw9giHYWl51_mNTkmizbdcyLLALueKUsfB06Gp5S41BYv4Y4fD7_MaxUsyo9W9HShbPWHdZ5QofHzDsb3UV1JeITat1XCLdk00uj4xJPUX4R&tracking_referrer=www.com
[3]https://www.wired.com/story/for-the-love-of-god-stop-microwaving-plastic/
[4]https://www.wired.com/story/babies-may-be-drinking-millions-of-microplastic-particles-a-day/
[5]https://www.fda.gov/regulatory-information/search-fda-guidance-documents/guidance-industry-preparation-premarket-submissions-food-contact-substances-chemistry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環球科學(ID:huanqiukexue),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