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鈴 “現在搞人工智慧(AI)很少有美感的模型,很多人在談論的那些AI大模型非常醜陋,這些模型是什麼都還說不清楚,更不要談美感。”1月24日,在紀錄片《楊振寧:百年科學之路》首映式的一場圓桌論壇上,北京通用人工智慧研究院院長朱松純說。
這場圓桌論壇的參與者包括朱松純、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中國科學院院士謝心澄、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原所長劉鈍。
朱松純從小嚮往物理學,1986年,高考志願被家人從近代物理系改為計算機專業。物理學家能用簡單的物理方程來解釋非常複雜的現象,朱松純敬服這種能力。楊振寧崇尚物理之美,有對美的追求和信仰,朱松純認為,楊振寧給非物理專業的人在山頂上樹立了一個標杆。
朱松純想,智慧也是各種現象,跟物理學中的各種現象是類似的,在這麼多複雜的、說不清楚的現象背後,一定有一個非常簡單並且很美的數學理論,這是人類智慧和人工智慧所共有的。
朱松純還談到一個問題:現在很多頂尖科學家不敢說話,科學方面有爭議的事情不敢站出來說,怕得罪人。
“開會的時候,大家都是一團和氣”,朱松純認為,這個氣氛對中國科學的發展非常不利。他佩服楊振寧幾年前論證高能物理大專案時站出來提出反對,敢於說得罪很多人的話,這種精神是當代缺失的。科學的爭論最後還是需要科學家出來說話,敢於辯論。
朱松純還提到一個現象,在中國的社會輿論中,人們把圖靈、霍金等人視為世界級大師,卻對楊振寧的科學貢獻缺乏足夠的認識。“楊振寧的科學貢獻遠在霍金之上,這是客觀的事情。但是,為什麼霍金在中國受到這麼大的崇拜,而楊先生受到這麼大的非議?”
基於此,朱松純認為,施一公、饒毅和潘建偉發起製作楊振寧紀錄片意義重大,中國需要熱愛中華民族的傑出科學家,弘揚科學家精神,在當下關鍵的十年,湧現出更多原創的科學成果和大師級的科學家。
以下整理自朱松純圓桌討論內容:
今天和大家一起觀看《楊振寧:百年科學之路》紀錄片,我很有感觸。我從小嚮往物理學,1986年我高考報的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近代物理系,被“大一統”(Grand Unification Theory,大統一理論,又稱“萬物之理”)的夢想所吸引,結果家裡人到招生辦把我的志願改了,當時大家都覺得未來科技的前沿可能在計算機方向,所以我就進入計算機專業。但我一直認為,計算機跟物理比起來,還是“膚淺”了許多。
剛才楊先生在紀錄片講到,他有1/3的論文是在統計力學(統計物理),2/3是在宇稱。我很有幸在哈佛大學做博士研究的時候,有兩個機會接觸到了楊先生的工作。在計算機視覺建模過程中,我讀到了兩篇楊先生在統計物理方面的文章。
第一篇是規範群(renormalization group)。當時我們想要構建一個視覺的模型,人看世界的視角走近走遠看都是一樣的,我們的感覺是不變的,所以,視覺的模型應該是尺度不變的。有人指出物理學也考慮過這個問題,所以我就找到了他的文章,看了之後非常震撼。
第二次是相變(phase transition),他在影片中特別談到相變理論。相變就是在某個特定的溫度,比如零度,冰水汽的狀態轉變,這是個很複雜的物理現象,他們居然能夠把這個現象解釋成為統計物理的模型中的一個特徵,就是,機率模型的熵率的函式(entropy rate function)在某一個點上的一階導數不存在,就是有奇異點存在,在那個點上不可微分,而對應有多個導數值,從而出現相變。我們在人工智慧領域建模,也經常有從一個模型轉到另外一個模型的時候,比如邏輯(像冰)、機率(像水)、神經網路(像汽)同時存在於我們的思維當中,這是如何切換的,我一直在考慮這些問題。
能不能像楊先生這一輩物理學家那樣,用簡單的物理方程來解釋非常複雜的現象,物理學家在這方面的工作非常令我們佩服。要知道,現在搞人工智慧很少有美感的模型,現在很多人在談論的那些AI大模型非常醜陋,這些模型是什麼都還說不清楚,更不要談美感。
楊先生給我們這些非物理專業的人,在山頂上樹立了一個標杆。因為我一直念念不忘大一統理論,當時在中國科學家上大學讀書的時候我沒死心,我就想,智慧也是各種現象(認知智慧、感知智慧、具身智慧、心智、社會智慧等等),跟物理學中的各種現象(光、電、磁、重力等等)是類似的。我就相信在這麼多複雜的、說不清楚的現象背後,一定有一個非常簡單且很美的數學理論,這是人類智慧和人工智慧所共有的。
我在大學的時候就思考這個問題,三十多年過去了,到今天仍然還相信,這是為什麼我後來搞通用人工智慧(AGI)。我認為AGI一定不是一個幾萬億引數的大模型能夠做出來的這麼一個說不清楚的東西,一定是一個非常美的、簡單的東西。
影片中,楊先生一直在談物理之美,這一點,我覺得從精神上受到楊先生他們這些人對美的追求和信仰的影響,就是你相信這個東西一定要存在,所有的科學都是追求用最簡約的模型來解釋紛繁複雜的現象。
我相信現在科學的前沿確實是在往資訊科學、智慧科學轉移,從物理空間轉向資訊、思維和認知的空間,在這些新的空間,它們的複雜度和模型,和物理的模型顯然是不一樣的,這也是我們中國希望成為一個世界的科學中心的一個機會。
我們希望北京建成世界的科創中心,這個科創中心必須有原創的思想,原創的技術路線提出來,不能說跟著人家的大模型、AlphaGo(阿爾法圍棋)跑,那是永遠也不可能建成一個世界科學中心的。我們要有這種膽量、氣魄與定力,在新的科學花園中去構造自己的理論,有可能我們這一代人也只是做一個轉移和鋪墊,但是我相信我們能夠做成楊先生那樣的世界大師級的,領先世界的成就,在通用人工智慧領域或許我們有機會做出可以貢獻給全人類的成果。
現在,我們很多頂尖科學家都不敢說話,科學方面有爭議的事情不敢站出來說,就是怕得罪人,有的時候是怕冒犯了領導,有的時候是怕得罪同行,所以開會的時候,大家都是一團和氣,特別是年輕人講話中規中矩,讓他們發言吧,基本都是講廢話、客套話,這是我回國這三年感受到的,這個氣氛對中國科學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我非常佩服楊先生幾年前論證高能物理大專案的事情,我這裡不評論他說的是否正確,但他站出來敢於說他不同意,他提出反對的理由。敢於站起來說得罪很多人的話,這種精神是當代缺失的,我覺得在科學爭論上能夠不那麼圓滑、不那麼世故,這一點,我國大多數科學工作者做不到。
我現在的很多發言,有好心人就來提醒:朱老師,為了保護你,你這個話就別說了。我常常需要“被保護”,我覺得這還不是政治原因造成的,主要還是科學文化的缺失,是科學共同體的問題。科學的爭論最後還是需要科學家出來說話,敢於辯論。年輕人要敢於否定前輩,不要在發言或者寫郵件的時候,開口閉口“尊敬的某某院士”。我覺得楊先生在這件事上也給我們作出了榜樣。
我再多說一個感觸,現在中國科學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時期,我們正在走向世界科學舞臺的中央,但是,大家都在問,為什麼我們一直沒有世界級大師出來,我覺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文化,我們一直都在否定自己人。霍金是不是個大師?圖靈是不是大師?在中國的社會輿論中,都說他們是世界級大師,都是科學的頂峰。但是,學物理的人都知道,楊振寧的科學貢獻遠在霍金之上,這是客觀的事情。
但是,為什麼霍金在中國受到這麼大的崇拜,而楊先生受到這麼大的非議?我們作為一個民族不能去保護我們的科學家,不在世界輿論中宣傳我們的優秀科學家,我們這個民族就沒有代表,我們只能永遠去崇拜國外的科學家。比如說計算機、人工智慧這個領域,很多大學搞什麼“圖靈班”。搞清楚圖靈到底對人工智慧有什麼具體的貢獻了嗎?難道霍金和圖靈的性格和人品都是完美的嗎?恰恰相反,他們都有很嚴重的私人問題,但這不妨礙英國人把霍金埋入他們的大教堂,把圖靈的像印到英鎊上,把他給推出來作為計算機和人工智慧的神,供全世界膜拜,這值得中國社會好好反思。
楊先生有一句話,他說他最大的貢獻就是讓中國人有自信,自信可以在國際科技前沿做出傑出貢獻,但是,我覺得中國人到今天在科學上還沒有足夠的自信,我們這個社會總是否定我們自己的天才人物,抓住他們的小事情不放過。我要在這裡呼籲一下,中華民族在科學上不是沒有人,只是自己不推崇我們的人,猶太人怎麼懂得在全世界推崇他們的人?英國人怎麼懂得在全世界推崇他們的人?我就說這麼多。
感謝施一公、饒毅和潘建偉發起製作這個紀錄片,我認為意義非常重大,中國需要熱愛我們民族的傑出科學家,弘揚科學家精神,在當下關鍵的十年,湧現出更多原創的科學成果和大師級的科學家。
版權宣告:以上內容為《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映象,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為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張鈴經濟觀察報記者
大健康新聞部記者關注健康領域大公司、大醫生、重要事件、人物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