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麗水老闆做吹風機,一年狂賣30億。
同樣是賣高速吹風機,戴森價格3000元以上,徠芬卻能把價格打到了戴森的十分之一。
靠著“吹風機屆的”的定位,僅僅成立4年,徠芬就已拿下了2023年30億的銷售額,是2022年的2倍。
學戴森者生,像戴森者死,更別說戴森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已經開始逐年下降。
徠芬作為戴森的“學徒”,又是如何在吹風機這個“紅海”中突圍,成為新一代吹風機屆“網紅”的呢?
01、戴森失意,徠芬得意
要說起徠芬,不少網友的評價就是:科技普惠。
畢竟徠芬目前的核心產品高速吹風機,定位就是平價戴森。
其實在2022年,徠芬的營銷額並不顯眼,甚至最開始筆者刷到這個品牌的測評時,還跟朋友吐槽:什麼“野雞”品牌都來跟風了。
但在這個消費降級的時代,筆者“啪啪”打了自己的臉。
徠芬的定位就很妙,消費降級的中產們不再願意花那麼多的錢用於購買戴森,放低要求,就看上了徠芬。
而普通人買徠芬,也屬於一種消費降級。
目前的房地產懂的都懂,相當多對房子有需求的普通人,也都進入了觀望狀態。
既然暫時不需要攢錢買房了,那就用來提升一下生活品質吧。
這在經濟學上,被稱之為“口紅效應”,簡單來說,就是經濟下行的時候,低價奢侈品反而賣得很好。
普通人雖說購買不起戴森那個價位的產品,但不需要緊巴巴地攢錢湊首付了,多花個兩三百,體驗一下“高階平替”,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願意的。
02、徠芬是“偉大的營銷取代了偉大的產品”?
一臺吹風機如何賣到3000元?
那就是讓它成為身份的象徵。
戴森一邊是尋找各類網紅博主推廣知名度。
多年營銷之下,戴森甚至已經和眾多高階造型師繫結,但凡是定位高階一些的髮型師,基本被戴森贊助了。
髮型師們只需要在為顧客服務的時候多美言兩句,就能讓顧客覺得:買了“高階髮型師同款”,我也能吹出和髮型師一樣的效果。
一邊是營銷“這科技含量就值這個價”。
戴森的創始人詹姆斯·戴森的名言,就是:
我從不相信偉大的營銷,可以取代偉大的產品。
當然不能否認戴森的“技術力”, 但這句話宣傳範圍之廣,其實就是一種營銷。
在戴森的宣傳下,一般人只知道戴森每年投入10%—15%的營收用於研發,卻不知道戴森在中國的營銷費用,平均每年高達6000萬。
說戴森的產品就是“智商稅”,那也不一定,畢竟也是眾多消費者有目共睹的好用。
但為了這點體驗的提升,而去花比一般吹風機更多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價格,顯然花得起這個錢的僅有中產。
本文講的是徠芬,為什麼要花那麼大篇幅說戴森呢?
因為戴森花了那麼多的功夫,在中國樹立了“吹風機也可以高階”的使用者心智,果實卻讓徠芬摘了。
如果戴森沒有為“高速吹風機”樹立高階形象,為了讓廣大用慣了百元內價位吹風機的消費者,願意購買300元起的徠芬,得多花多少營銷費用。
戴森這是給徠芬省錢了。
當然,如果沒有戴森開了高速吹風機的先河,徠芬創始人在創業的時候會不會想到要做這類產品也不一定。
甚至據傳因為擔心將工廠設立在中國之後,會導致技術和專利問題,講人話就是擔心被中國盜版,最終戴森將工廠選在了馬來西亞。
但實際上,戴森的核心技術並非想象中的那麼不好突破,這甚至不需要去戴森的工廠“偷技術”。
最核心的科技就是高速馬達,但凡解決了高速馬達技術,其他的都是小問題。
但戴森近兩年來,推出的產品,用科技圈的話來說,就是“擠牙膏”,在日漸內卷的家電圈相對缺少競爭力,所以近兩年也陷入了增長乏力的境況。
而根據徠芬創始人的說法,徠芬的技術突破,就是把電機做到和戴森的一個水平開始的。
似乎可以說,戴森的產品可能沒有創始人所言的那樣“偉大”,它的營銷,反而是挺“偉大”的。
所以說,一個企業的真正護城河,可能還是不斷地創新,如果沒了創新,全靠曾經的努力“吃老本”,遲早要被後來的跟風者“創”了。
戴森吹風機其中的核心科技,當然戴森被註冊了專利,據傳,戴森公司擁有上萬專利,可能是不管有用沒用,什麼設計都註冊一遍專利。
這下真真正正地讓“專利”成為護城河。
但如果核心技術能夠避開專利限制,零部件就更不需要和戴森一模一樣了,如外殼等設計,完全可以避開戴森專利問題。
一些設計,國內的廠商確實很難避開戴森的專利“護城河”。
就如戴森的一款風扇上的出風口,表面上只是相比其他產品多了一圈隔件,利用了“科恩達效應”,據傳是能夠擴大風扇的作用範圍。
但其他“仿品”,即使沒有這個隔件,或者說透過其他方式同樣製造出“科恩達效應”,最終仿品和正品的效果差距,可能也就10%。
哪怕其他細節和戴森還有所差距,但只需要體驗感達到戴森的90%,價格不到戴森的20%,就已經足夠吸引來不少對品質有一定追求,又買不起戴森的消費者了。
在“徠芬”們崛起的背後,更不能的是忽略我國工業發展的影響。
國產的高速吹風機之所以能把價格打到那麼低,甚至還有多的錢用於打廣告,除了人力成本低,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我國產業鏈的完善。
相反的是,前文已經提到,徠芬為了防“盜版”,不願意在中國設立工廠,最後“跟風”的沒防住,中國產業鏈的廉價和便利也沒體會到。
03、國內外雙失守,戴森汗流浹背
相反的是,戴森在漸漸失守中國市場份額的時候,萊森卻在國內外雙開花,甚至已經進軍國外市場。
前文已經提到過,戴森打廣告,屬於線上線下雙開花,一邊找網紅帶貨,一邊贊助高階造型師。
而徠芬卻相反,打廣告、搞營銷,徠芬是全部都在線上進行。
在徠芬搞品牌釋出會的時候,可以說是幾乎請來了半個科技圈的Kol為它打廣告,以至於不少網友抱怨,看徠芬都看煩了。
如果在各大社交媒體搜尋徠芬的訊息,不用心的話,很難搜到它的“差評”。
當然,可能成也營銷,敗也營銷吧,營銷投得多了,徠芬可能也花了不少“冤枉錢”。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徠芬案”,筆者看判決書的結果,原因似乎是認為和主播因為價格問題沒談攏,結果反而遭受了惡意攻擊。
結果主播敗訴,還倒打一耙,稱自己“雖敗猶榮”“沒收一分錢”。
不過,也是有好處的,還有不少網友,因為這場官司,第一次聽到這個牌子,也算是擴大品牌知名度了。
徠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還是抖音。
可能就是因為前文提到的“口紅效應”,今年來,抖音上賣小家電的,可以說幾乎都賣得盆滿缽滿。
徠芬第一次進駐抖音直播間,當天就賣斷貨了。
與此同時,在海外,由於疫情管控的放鬆,今年的跨境電商也迎來了全面的增長。
和抖音結下“深厚情緣”的徠芬,當然也順應抖音的潮流,跟著出了海。
把國內成功的營銷套路移植到國外,如網紅帶貨登頂,在東南亞,“低配戴森”的定位,依然讓徠芬吸引了大量關注。
就不知道戴森是否汗流浹背了。
目前看來,戴森對“徠芬”們的攻勢,應對得似乎相當慢。
當然,戴森是有“傲慢”的資本,畢竟徠芬今年營收才30億,而戴森的淨利潤早已破了百萬。
04、徠芬想成長,仍然應該自主創新
如徠芬這類“中端家電”的崛起,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家電行業的內卷。
畢竟現在已經不是那個市場空白,隨便組裝一批家電就能成功進入家電行業,反正消費者不挑,能用就行的時候了。
家電行業的龍頭,如美的、格力等,他們在已經成為行業龍頭的時候,自己都在搞技術創新。
格力限量版玫瑰紅柱形空調,雖然外觀奇特,但也算是創新吧
而更多的小家電、“三無”小廠商們,卷不過技術也卷不過成本,最終卷掉的,就只有價格和質量。
在這樣的背景下,想要在家電行業站穩腳跟,那就只能“另闢蹊徑”,找大企業涉足尚淺的“新藍海”。
而戴森在國內開闢出來的天地,就是這些小型家電企業的一片生機。
雖說大廠也在“跟風”戴森的產品,但還能說大致都在同一起跑線。
本文僅僅是分析徠芬是如何在這個“天時地利人和”的背景之下,2023年從營銷到銷售,如何獲得“大獲全勝”的,並沒有認為這類“跟風者”就是家電產業的未來的意思。
雖說徠芬的吹風機、電動牙刷避開了專利問題,也有自己的技術在其中,但不能否認的是,徠芬如今的產品,基本上都帶著網紅產品的影子。
甚至可以說是“脫離了戴森無法獨立行走”,目前看來,似乎還缺乏獨立研發出家電業的“爆品”的能力。
這畢竟是一個成長中的“小而美”的企業,本身推出的產品數量就不多,為了減少試錯成本,也是為了積累技術經驗,選擇走前人已經走過的道路,可以理解。
畢竟,一個行業的進步靠的不是跟風,而是創新。
時代變了,在科技進步,消費者也變得更沒錢且難以糊弄的時候,想成為一個行業的龍頭,不是複製出了幾款爆品就行的。
徠芬如果不是安於現狀,而是想成為一個行業的領導者,未來勢必要推出真正的自主創新的爆品。
你對徠芬怎麼看?你有用過徠芬的產品嗎,體驗如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經驗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