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AI企業DeepSeek的突破性進展引發全球關注。德意志銀行2月5日釋出報告指出,不只是deepseek,從服裝、鋼鐵、造船到電信裝置,再到最新的AI,中國企業正在全球崛起。
在生物醫藥領域,一場類似的變革正在發生。
就像DeepSeek以高效低成本模式挑戰AI巨頭一樣,中國創新藥企正在用類似路徑重塑全球醫藥創新格局:用更低的成本,創造相同甚至更好的創新成果。
這種高價效比的創新模式,正在動搖美國傳統的重資本研發生態。對美國生物科技公司而言,這是一次DeepSeek式的衝擊——
當大藥企可以從中國以極低價格獲得同樣的創新時,誰還會願意支付數十億美元收購美國生物科技公司?
新模式崛起:中國的高價效比創新
幾十年來,美國生物技術產業形成了一個穩固的創新生態:以波士頓-劍橋和舊金山灣區為核心,依託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等頂級學府源源不斷的人才供給,生物科技公司在這些創新樞紐蓬勃發展。
這些生物科技公司擁有一個穩定的下游客戶——大型製藥企業。為了填補專利藥到期帶來的市場空缺,這些製藥巨頭一直願意以高溢價收購擁有潛力新藥的生物科技公司。這種重資本的創新模式支撐了美國生物醫藥產業的長期繁榮,也培育了一個蓬勃的風險投資生態系統。
然而,就像DeepSeek以精簡預算挑戰AI巨頭一樣,中國生物科技公司正在用一種全新的模式撼動這一傳統格局。
這種新模式建立在顯著的成本優勢之上:中國企業可以用遠低於美國的成本開展臨床試驗,同時擁有一支高素質且高效的研發團隊。加上近年來中國監管體系的改革加快了審批流程,中國企業展現出了驚人的創新速度和效率。
炙手可熱的減肥藥市場就是一個例子。面對禮來和諾和諾德在注射型GLP-1降糖減肥藥物市場的主導地位,一些大型跨國巨頭放棄開發注射型製劑,轉向中國企業尋求口服藥物方案。
2024年底,默克在全球範圍內篩選肥胖症產品後,選擇以1.12億美元預付款和最高19億美元里程碑付款的條件,從中國翰森製藥引進一款口服GLP-1藥物。
此前一年,阿斯利康也以1.85億美元預付款和最高18.3億美元里程碑付款,從中國企業Eccogene獲得了類似產品。
重塑全球醫藥創新版圖
2023年秋季,一則重磅訊息震動了全球生物製藥行業——
由億萬富翁Bob Duggan支援的Summit Therapeutics宣佈,其從中國企業Akeso引進的藥物在肺癌頭對頭臨床試驗中超越了默克的明星產品Keytruda。
作為一款年銷售額達300億美元的免疫療法產品,Keytruda長期主導著市場。這一結果立即為Summit帶來數十億美元市值增長。
儘管該藥物尚未獲得美國監管部門批准,但Summit與Akeso的成功合作已經給行業帶來深遠影響。
例如,在Summit公佈其從Akeso引進的雙靶點抗體臨床結果後不久,默克隨即從上海的LaNova Medicines引進了一款採用相似作用機制的抗癌藥物——同樣針對PD-1和VEGF的雙靶點抗體。
中國藥企的成功並非孤例。資料顯示,中國醫藥交易正在快速崛起。
2020年,在價值 5000 萬美元或以上的大型醫藥交易中,涉及中國的大型製藥交易(預付款5000萬美元以上)佔比不到5%,而到2024年,這一比例已激增至近30%。
業內預計,十年後,將有大量源自中國實驗室的創新藥物進入美國市場。
另外,跨國藥企也在加碼中國創新,針對中國創新藥企的併購浪潮湧現。
2023年12月26日,阿斯利康以12億美元收購中國CAR-T療法公司亙喜生物,開創了跨國藥企收購中國創新藥企的先河。隨後,諾華收購信瑞諾醫藥,Genmab以18億美元收購普方生物。
最新案例是,德國mRNA企業百歐恩泰宣佈以8億美元預付款加最高1.5億美元里程碑付款收購普米斯生物。這筆預計在2025年第一季度完成。
未來已來
目前,中國醫藥創新主要集中在對現有藥物的改良最佳化上,但創新能力正在穩步提升。
如Summit的領導者Duggan所說:"如果你在尋找創新,中國是最合理的選擇。"這一判斷正被越來越多的市場行為所驗證。
對全球患者而言,這種競爭帶來的是更多治療選擇;而對產業來說,這預示著全球醫藥創新版圖的重大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