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不準原理是因為:希望用不標準的工具,測出標準,那是不可能的。在普朗克常數精度範疇研究量子屬性都是都是測不準的,普朗克常數是基本粒子的角動量,雖然角動量恆定,但是角動量的因素,質量、速度、半徑時刻在變,最基本的都在變,用變化的動量、長度做標準,是測不準的。
為了更好地說明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先明確一下什麼是基本粒子。我在多篇文章論證過:基本粒子是相互繞轉的兩個正、負元電荷,相互繞轉元電荷遵循的規律是M^2R=Q=3.95×10^-85,其中,M是基本粒子的質量、R是基本粒子的空間半徑、Q是常數。其它所謂的基本粒子都是由基本粒子的組合而成的,並且基本粒子的角動量是守恆的,任何基本粒子的角動量在任何時刻都等於普朗克常數,也可以說,普朗克常數的本質是基本粒子的角動量,即MVR=h=6.63×10^-34——(1),M基本粒子的質量、V是基本粒子的繞轉速度、R基本粒子的空間半徑、h是普朗克常數。關於這個結論我在其它文章專門論證過,這裡不再贅述。
不確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是海森堡於1927年提出的物理學原理。其指出:不可能同時精確確定一個基本粒子的位置和動量。粒子位置的不確定性和動量不確定性的乘積必然大於等於普朗克常數(Planck constant)除以4π,公式:ΔxΔp≥h/4π。理論的分析論證如下:
分析、並變形(1)MVR=h=6.63×10^-34得:ΔRΔp =h=6.63×10^-34,其中ΔR、Δp分別是基本粒子的即時空間半徑、即時動量。要想準確得出6.63×10^-34這個數值,最理想的測量條件是:同時要求ΔR、Δp的測量精度必須大於普朗克常數開平方,即精度必須達到2.6×10^-17,小數點後至少17位才能同時精確確定基本粒子的動量和位置,以現在科技手段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再舉個較難的、但是不是最難的例子,同時測量並要求Δp的精度要求小數點後至少15位,則同時測量ΔR要求必須精確,ΔR小數點後19位才能測的準,以現在科技手段更是不可能實現的。
基本粒子的角動量是普朗克常數,而基本粒子的質量、速度(動量在變化)、空間半徑都在變化是測不準原理根源。同一時刻要準確測量基本粒子兩個及兩個以上同時變化的物理量是不可能的。
以上論證還沒有考慮測量影響基本粒子ΔR、Δp的數值的變化,事實上現代科技測量手段必然會影響ΔR、Δp的數值的變化——測量ΔR、Δp必然影響大小方向的變化,若考慮測量影響基本粒子的ΔR、Δp的變化,還要保證ΔRΔp =h=6.63×10^-34成立,更是不可能的。
其實,根本原因是基本粒子的狀態時刻在變化的,就好比用一個時刻在變化的尺度量另一個時刻在變或不變的粒子,不會得出準確的位置的。
結論:綜上所述,海森堡測不準原理的理論基礎是:基本粒子角動量守恆數值等於普朗克常數,ΔR、Δp瞬息萬變。也可以這樣認為,基本粒子的角動量守恆,基本粒子的質量、速度、半徑時刻在變是測不準原理的本質。測不準原理的本質就是好比用時刻變化的尺度測量另一個物理量,測量準確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