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當方面推出他們的初代Galaxy S時,這款機型幾乎是立刻成為了爆款,並且在各方面的使用體驗上,都要遠好於當時其他的安卓高階機型。
從當時的使用者反饋來看,大家對於這部手機最大的好評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初代“獵戶座”晶片在效能上遠勝彼時主流的德州儀器OMAP3系列,尤其在遊戲畫質和幀率上優勢明顯。
其次就是三星當時為Galaxy S所配備的初代Super AMOLED螢幕,在色彩表現上帶來表現更為震撼。要知道在這之前,絕大多數使用者可能對於“手機螢幕”的認知,都還停留在諾基亞時代的低解析度、非全貼合液晶屏階段。即便此前已經開始引人關注的一些全觸屏智慧手機,比如初代iPhone、初代Moto里程碑,它們也依然採用的是非常普通的液晶螢幕方案。
相比之下,Super AMOLED超高的對比度、黑色完全不發光的特性,以及濃豔的色彩,很明顯就會讓人覺得液晶螢幕相比之下顯得“蒼白”、缺乏感染力。
聯想3GW101,就是受OLED缺貨影響不得不換用LCD的型號
正因如此,後來在很短的時間裡OLED便迅速走紅,成為許多品牌早期安卓旗艦機的宣傳賣點。更是因此導致了OLED面板的嚴重缺貨,最終倒逼HTC、聯想,甚至是三星自己,後來都不得不又推出“換用”SLCD螢幕、“閹割”顯示效果以換取出貨量的產品。
早期OLED顏色不好,但許多廠商卻很喜歡
平心而論,當時的那些OLED螢幕顯示效果真的好嗎?其實並不見得,因為它們普遍存在極為嚴重的偏色和過飽和問題。也就是說,消費者在當時那些手機上看到的顏色,並不是“更生動”的、而是存在嚴重錯誤的色彩。
然而,正如滋味濃厚、但完全喪失原味的食物也會有人喜歡一樣,對於早期的智慧手機使用者來說,初期OLED這種極度錯誤、“重口味”的顯示特性儘管引發了一些爭議,但對於絕大多數本就沒有看過什麼高品質顯示裝置的使用者來說,它們依然非常“討喜”。
不僅如此,當時間又過了幾年,智慧手機的影像功能開始愈發被重視時,這些顏色並不正確的OLED,甚至成為了手機廠商遮掩其影像短板的一種“竅門”。
具體來說,那時候的手機廠商往往會刻意將出廠時的螢幕模式,設定為所謂的“鮮豔模式”。這樣一來,儘管螢幕本身的素質可能並不差(也就是並不像早期OLED那麼偏色),但還是會被“人為”地拉亮和增豔。從而使得消費者在拍完照、在手機上回放照片時,看到比實際更亮和鮮豔的色彩。
很顯然,這算得上是一種“作弊”行為。而且從使用者體驗的角度來說,一旦使用者將那些他們自以為“色彩很不錯”的照片複製到電腦,或是發給他人觀看時,這種靠螢幕調校弄出來的後期增豔把戲,就會立刻穿幫。
“原色屏”興起,是技術和消費者認知的勝利
有意思的是,當時間推進到最近兩年,整個手機行業對於螢幕色彩的處理方式,似乎突然來了一次“180度”的轉變。
首先,是部分廠商開始將它們的螢幕交給第三方機構去測試色域、色準、可視角度等客觀引數,並以此為基準,在設定裡提供了所謂的“專業模式”或“原色模式”。不過在那個時候,廠商們普遍都還不會將這些模式設定為出廠預設開啟,因為它們普遍存在著白平衡偏黃的問題,不太符合大多數消費者的視覺習慣。
隨著技術的進步,部分廠商成功實現了不影響螢幕白平衡,能夠均衡日常觀感和色彩準確度、更先進的出廠顯示調校。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部分高階機型開始將螢幕的出廠狀態設定為經過校色、能夠還原本來色彩的新模式。消費者在拿到手機後,也終於不再會因為螢幕自帶的“增強”,而看到錯誤的色彩了。
但這還沒完。因為就在近日,一些使用者發現2024年的部分新機,甚至還開始主動削弱“鮮豔模式”的效果。起初,他們認為這可能是BUG,但隨後廠商的回應似乎表明,不再在智慧手機上提供過於鮮豔、失真的顯示模式,有可能已經成為了部分高階產品的一種全新思路。
不得不說,對比十幾年前OLED靠著“豔麗”上位,如今智慧手機一再削弱螢幕“鮮豔度”的做法,頗有種“風水輪流轉”的感覺。
當然,無論是從哪個角度來說,它都可以算得上是好事一樁。因為這既意味著如今的手機OLED螢幕已經可以“正兒八經”地做到準確的顯色,不再需要靠人為的增豔去討好使用者的眼睛,也代表著如今的大多數消費者對於螢幕的“還原”,已經有了普遍的認知和需求。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