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微信公眾號訊息,2月3日18時30分,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征八號改進型運載火箭(簡稱“長八改火箭”)二子級暨通用氫氧末級在北京成功完成動力系統首次試車。此次試車對整個研製工作及後續型號首飛意義重大。
“我們過去的長征系列中型火箭採用的是3米直徑氫氧末級。本次試車的3.35米直徑通用氫氧末級,進行了一系列技術改進,是為中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提供的一個通用型產品,對提升長征火箭的綜合性能,特別是在低軌800至1000公里或者800至1200公里軌道上提升運載能力、發揮氫氧發動機比衝大的特點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次試車成功,說明我們通用氫氧末級的研製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初步驗證了我們的設計是可以滿足要求的。”長八改火箭總設計師宋徵宇介紹。
此次試車是長八改火箭研製過程中規模最大的試驗。從2022年8月長征八號改進型運載火箭(通用氫氧末級)啟動研製,型號團隊挑戰自我,克服極端天氣、巨大的工作量、緊迫的任務週期等多項因素,用堅強的意志與高效的協作完成此次任務。
“這一次試車對中國航天來說,是近10年第一次做氫氧末級的動力系統試車,對共底貯箱而言,也是近30年來再一次開展這樣的工作。大家始終保持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既保進度,又保質量,在做試驗的過程中反覆確認狀態,對待質量問題以小見大,充分把問題搞清楚以後,我們再往下走。”宋徵宇說。
奮鬥的道路往往不會一帆風順,荊棘叢生、充滿坎坷是常態。但強者永不氣餒。試車試驗隊的隊員們也是如此,兌現承諾、挑戰時間極限的道路上困難多,他們解決困難的方法更多。
通用氫氧末級試車前需要在天津完成總裝,一般需要2個月時間,但隊員們咬定節點不放鬆,僅用25天就“超速度”完成總裝工作。高效完成的背後,是型號團隊的全方位保障,是隊員們的連日奮戰,是相關單位的大力協同。計劃排程古海輪介紹:“我們提前策劃,將工作計劃細排到每一天、每個小時,從副總師劉立東到系統相關設計人員、排程人員都住到了天津現場,形成了全方位保障,建立了快速響應機制,確保出現問題能第一時間解決。為了搶進度,總裝人員放棄了節假日休息時間,每天干到晚上12點以後;各相關單位人員則在總裝過程中‘見縫插針’,並行開展絕熱層貼上等工作。”
完成總裝,型號團隊又迎來了新考驗,如何保證產品按時起運到試驗現場。
“當時天氣預報顯示北京去年12月10號晚間將迎來初雪,後面幾天還將有持續大雪,如果不能按時將產品運到位,試驗時間至少推遲1個星期。”錨定按時起運目標不動搖,2023年12月10日當晚,計劃排程商顯揚等試驗隊員趕往高速路口,與地方政府、相關交通運輸部門進行了多方協調。最終產品按時起運,並按照隊伍前期周密規劃的路線順利抵達試驗現場。
商顯揚介紹,通用氫氧末級去年12月10日剛運到試車臺,北京就開始了持續降雪,雪後強寒潮接踵而至,大風降溫的極端天氣給外場試驗增加了難度。低溫天氣中,不僅是試驗隊員們冷得受不了,現場的測試儀器裝置也被凍得“罷工”了。隊員們給裝置用上了電加熱器、加熱帶等都不管用,最後大家想到了一個“土辦法”——敷暖水袋,再包上從食堂拿來的棉被。沒想到,辦法雖“土”,效果卻好,裝置終於運行了起來,試驗準備工作得以繼續進行……
試驗隊員崔壘介紹:“我們每天晚上基本都忙到10點多,去年12月19號那天箭地氣路對接,大家一鼓作氣幹到凌晨4點。這次產品研製進度非常緊,並且這是個新研的產品,本身難度就比較大,動力系統試車現場需要臨時處理的問題很多。我們要隨時處理,並在當天把進度搶回來。隊員們白天開展技術交底、產品狀態確認、分系統測試等工作;晚上開會討論第二天的工作流程,把檔案操作落實到崗位、落實到人。”
“前段日子最冷的時候,體感溫度約零下20度。一些精細的工作戴手套幹不方便,大家便徒手操作。”排程人員關衝說。試驗檯裡的梯子把手上都用膠帶纏著一層黑色塑膠泡沫,一方面是為了防止梯子刮蹭到產品,另一方面也是避免隊員們手扶在上面太冷,把手凍壞了。
談起這次試驗過程的特點,工藝人員任立民說:“這次試驗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新’,產品新、狀態新,連試驗檯的地面裝置也是新的,隨之而來我們需要應對的新問題也更多,更需要大家集中精力,把每一步操作都做到最好。”試驗檯上的操作人員,他們每一步的操作都有條不紊,精心確保著操作高質量。
“大家都鼓足一口氣,凝心聚力、不畏辛苦,就是想迎來我們最終的成功。”長八改火箭副總指揮王婧超說。
試驗準備工作量大、週期緊張,按常規流程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試驗團隊堅持“後牆不倒”,為按時完成產品動力系統試車,儘自己最大努力衝刺拼搏。“挑戰自我,將看似不可能變為可能,只為兌現原有的承諾,要將‘言而有信’的特質深深烙印在每個團隊成員的心中。”宋徵宇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