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商業航天加速“跑馬圈地”。
1月底,SpaceX“兩連發”,先後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發射中心和范登堡太空軍基地,將45顆星鏈衛星送入LEO軌道。
太空頻軌資源極度稀缺,中國企業也在全力搶佔制高點。
2月3日7時37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第二個軌道面以一箭11星的方式成功發射,所有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狀態正常,發射任務圓滿成功,並重新整理了該發射場單次發射衛星數量的紀錄。
據悉,吉利未來出行星座是全球首個商用通訊導航遙感一體星座,它具備銥星二代(Iridium Next)衛星所提供的覆蓋全球的衛星物聯網服務能力,還能提供衛星簡訊和資料傳輸服務,以及為自動駕駛、智慧網聯、消費類電子等領域提供高可靠、低成本的應用服務。
中國航天獨角獸——時空道宇是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的“操盤手”。其成立於2018年,憑藉深厚的技術積澱,目前已成為全球少有的掌握獨立建設和運營星座能力的科技公司,也是國內首家已實現星座整軌部署的商業航天企業,估值超百億元。
但這只是起點。全球太空“鏈”戰日益激烈,時空道宇透露,未來兩年內將完成星座一期72顆衛星部署,實現全球實時資料通訊服務。二期將擴充套件至168顆衛星,實現全球釐米級高精定位服務。
大國重器,中國商業航天的故事才剛剛開始。時空道宇們正迅猛崛起,成長為“太空新基建”的中堅力量。
01
最後的「新大陸」
過去數百年,人類揮舞著鐵鍬,改造陸地和海洋。如今,航天技術愈加成熟,人類開始仰望星空,尋覓最後的“新大陸”。
其中,低軌衛星星座是最火爆的賽道之一。
在美國,SpaceX星鏈計劃累計已發射5650顆衛星,其星座整體規劃42000顆衛星,而亞馬遜Kuiper和一網(OneWeb)兩個星座也分別規劃了3236、6372顆衛星。
在中國,從國家隊,到時空道宇等民營航天科技公司,均重倉佈局。
這一方面源於衛星星座的特殊價值。它能提供低成本、全球覆蓋的衛星網際網路服務,能夠作為地面通訊系統的有效補充——尤其在沙漠、山區、森林等偏遠地區,以及海洋、天空等非陸地場景。
它也是未來6G時代天地一體融合網路的核心部分,其戰略意義和民用價值都極為重要。
同時,太空頻軌資源極度稀缺。大部分衛星星座都位於低地球軌道,主要使用Ku和Ka無線電頻率。對此,國際電信聯盟(ITU)採用先登先佔、先佔永得的策略。而根據行業預測,地球近地軌道最終僅可容納約10萬顆衛星,Ku及Ka通訊頻段資源正逐漸趨於飽和狀態。
另一個原因是商業航天的盈利邏輯已經被驗證。
公開資料顯示,SpaceX星鏈提供的服務已同時覆蓋B端、C端使用者。截至去年11月,其使用者規模達到230萬,遍佈全球60多個國家,已經實現盈虧平衡。
銥星通訊的營收規模也正持續增長,並實現了穩定盈利。2022財年,其使用者數量達到199.9萬,營收為7.231億美元,同比增長17.24%,歸母淨利潤為0.09億美元,同比大增200%。
其執行長預計,到2030年,銥星將產生約10億美元的年服務收入。
海外發展經驗為中國玩家提振了信心。
以時空道宇為例,吉利未來出行星座一期規劃72顆衛星,二期擴充套件至168顆衛星,數量多於銥星(Iridium)和軌道通訊(Orbcomm)。其衛星載荷能力包括通訊、導航、遙感,而國外同業大多僅佈局了通訊能力。
衛星應用方面,時空道宇目前是國內唯一實現商業閉環的民營航天企業,並在2023年成為全球首家實現衛星通訊車規級量產應用的商業公司。產品和服務包括自研的衛星通訊晶片、車規級應用、消費電子和行業應用。對比國外同業有一定的優勢。
綜合來看,與一網(OneWeb)、太空探索(SpaceX)相比,時空道宇成立時間較晚,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的衛星數量規模並沒有那麼激進,但其在佈局、應用等方面,已經超過部分海外同業,達到領先水平。
再對比銥星,其曾經破產,花了31年才扭虧為盈。但現在,時空道宇的商業邏輯更加硬核,規模化盈利的時刻或將會更早到來。
02
太空新基建
如果不是10年前的那一份檔案,或許中國商業航天現在仍是一片沉寂。
2014年,《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出臺,明確提出“鼓勵民間資本研製、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提供市場化、專業化服務;引導民間資本參與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建設。”
監管亮起綠燈,民營資本蜂擁而至。2018年,吉利戰略投資時空道宇,這家商業航天企業由此誕生。2021年,吉利在廣州南沙設立了全國唯一航天業務總部,透過建設吉利未來出行星座,助力南沙打造中國航天第三極,引領中國商業航天科技事業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其成立之初,團隊的研發和運營實力就相當強勁。時空道宇CEO兼首席系統工程專家王洋曾供職於華為、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在其長達十年的科研機構工作經歷以及十年的民營商業航天公司創業歷程中,透過主導整星及星上載荷研製、衛星量產AIT、星座建設及大系統規劃、衛星應用終端產品研發,積累了豐富的航天系統工程專案經驗。
截至目前,時空道宇共有近500名員工,70%以上是技術人員。自2000年以來,中國重要的衛星型號不超過100個,而時空道宇的工程師們參與完成的衛星至少有50顆,且人均擁有5個以上國家重點衛星型號的完整經驗。
正是基於此,時空道宇先後突破了低成本、批次化和商業化的行業難題。
據券商研報,低軌衛星壽命較短,多為5~7年,因此低軌衛星星座組網完成後必須不斷髮射補網才能維持其商業價值。
目前,星鏈衛星的造價已經下降至25萬美元到50萬美元之間,但我國低軌通訊衛星的平均造價遠高於50萬美元,且其中,人工費用+製造費用佔比高達50%。
面對高成本痛點,時空道宇天生擁有製造業基因,其借鑑了全球先進衛星製造產線經驗,率先建造起衛星超級工廠。
據悉,該工廠還借鑑了汽車產業智慧化、自動化等大規模量產製造模式,透過模組化設計、柔性生產、智慧製造等技術,以及採用流水線並行生產等方式,大幅壓縮了衛星的設計生產週期,也大幅降低了衛星的製造成本,目前已可實現日產一顆衛星,生產成本下降45%左右。
對比國內外同業,僅太空探索(SpaceX)、一網(OneWeb)、時空道宇等擁有自主的批次化生產衛星的能力。
在星座組網部署方式上,時空道宇與國際同業一樣,採取了整軌部署的模式,有效避免了衛星型號、發射時間、品控不一致等問題。此前,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第一個軌道面的9顆衛星已順利發射入軌。
搭建太空網路的同時,時空道宇也在強化地面基建。其分別在青島、上海和台州建設了“一主兩備”,共三個高可靠性的控制中心,還在新疆、黑龍江、海南、青島、成都、西安等地建設了衛星測運控一體化的星座管理系統。
商業化是技術可持續發展的唯一路徑,時空道宇背靠吉利,商業生態廣闊。
在車規領域,時空道宇已聯合極氪推出了全球首款量產衛星通訊乘用車,相關技術已在極氪001FR、極氪007、吉利銀河E8等車型實現前裝量產落地。此外,時空道宇星基高精定位(PPP-RTK)也已實現規模化服務全球首次上車,將加速高級別自動駕駛商業化落地。
除此之外,時空道宇還積極出海尋找增量。
其攜手馬來西亞電信運營商Altel推進高科技研發和系統應用,加速智慧港口等領域的解決方案落地,推進衛星應用智慧化、規模化和全球化發展。
同時,吉利未來出行星座也將為上合組織國家及“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及地區提供衛星應用資料服務,開展多式聯運、海上能源、應急救災等領域的實時協作,促進航天領域的科學探索、應用和國際合作。
03
萬億「星辰大海」
據國信證券測算,衛星製造端全球市場空間已超過1000億美元,應用端市場空間約2000億美元。合計來看,全球衛星網際網路市場規模已超過3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6萬億元。
對此,國內多地均釋出政策,積極支援“天地一體”的衛星網際網路。
上海釋出政策提出,計劃引進和培育重點企業,空間資訊產業規模超2000億元。
廣州南沙發布“探天九條”,從航天器發射獎勵、商業化支援、保險貼費支援、頻率資源申請支援、產業聯動支援、空間要素保障、研發創新支援、多元融資支援、專業化能力支援等九個方面提出了扶持措施。
王洋認為,“商業航天早期的賽道一定是產業鏈的上游,透過星座建設的引領,其供應鏈會進行商業化的改造,會有一些新型的商業航天公司出現。後期的整合其實在供應鏈側極有可能會出現汽車行業、手機行業的整合,會有幾家運營商巨頭壟斷。”
在中國商業航天市場,時空道宇大機率會成為重要一極。
因為其商業化有天然優勢。2023年,吉利銷售了近300萬輛汽車,同時擁有海量的車輛行駛技術資料,這為吉利未來出行星座的規模化商業應用積累了豐富的資源。
未來的智慧化、網聯化時代,僅汽車業務就將帶來龐大的商業增量。
同時,時空道宇也在積極拓荒,全力解題。去年,手機直連衛星通訊火熱,而星座在設計之初,就規劃了星鏈二代(Starlink V2 mini)增加的手機直連衛星通訊功能。
2023年底,時空道宇更進一步,展示了自研的22奈米支援手機直連衛星的通訊晶片。在國外,目前OneWeb是與高通合作研發相關產品。
另外,時空道宇還對標6G時代,希望提前幫助中國鎖定產業優勢。
它與北京大學共同成立了“時空道宇—北京大學先進通訊聯合實驗室”,致力於攻克未來通訊領域的核心技術——同時同頻全雙工通訊技術。雙方將共同研發全雙工通訊低軌衛星,推進該項技術在軌驗證,同步推動行業標準制定,加速產業應用落地。
產業協同優勢也將為時空道宇未來的崛起提供便利。參考美國矽谷,過去幾十年,網際網路科技企業群像崛起。王洋表示,廣州南沙擁有極佳的地理位置優勢、區域經濟發展優勢、產業基礎優勢和政策優勢。在廣州南沙,未來幾十年,以時空道宇為代表的航天科技企業也有望成長為探索深空的“領軍者”。
而伴隨著業務的擴容,時空道宇未來的估值將不止百億,或許會像SpaceX一樣,向千億、萬億進發。
參考資料:
1 | 投資界,劉博,《萬億航天跑出一個超級獨角獸》
2 | 東方證券,王天一、羅楠等,《衛星網際網路:蓄勢待發,星辰大海》
3 | 國信證券,馬成龍、袁文翀,《星鏈(Starlink):引領衛星網際網路革命》
4 | 開源證券,蔣穎,《大國重器,我國衛星網際網路迎“破繭成蝶”成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