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8日,是C919商業首航的重要日子。隨著C919國產大飛機的商業運營,網路上出現了不少質疑的聲音。
有人說不敢坐,是個空殼,一旦發動機斷供就完蛋了。而面對質疑,也有不少網友不由得發出“你行你上”的調侃。
其實仔細想想,如果C919真的那麼不堪,為什麼訂單能突破1000架?為什麼連美國《華爾街日報》都說它打破了和空客的雙頭壟斷?
下面就讓我們拋開偏見,實事求是地聊聊C919的真實實力。
國之重器,豈是空殼
談起C919的艱辛歷程,就不得不說2003年的一個轉折點。當時,中國剛經歷了臺海危機和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事件,國家領導層痛下決心:再難,也得把大飛機搞出來!這並非什麼心血來潮,而是國家安全的必然選擇。
從2003年立項到2023年商業運營,整整用了20年。這20年裡,多少航空人熬白了頭、磨禿了筆?現在C919不光安全飛行超過一萬小時,還把50多萬旅客安全送到了目的地。如此斐然的成績單,誰看了不豎大拇指?
有些人老愛說C919是“空殼“,說咱們就會拼裝進口零件,真是應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句話。您知道嗎,就連波音這樣的“老大哥”,65%的零件也是在美國本土之外採購的。
這叫什麼呢?——全球化分工!現代航空製造業早就形成了“主製造商-供應商”的模式,關鍵看你有沒有核心技術,能不能把這些零件“指揮“得動。
就拿C919來說,機翼設計可是咱們自己拿下的。這可不是小把戲,機翼就像人的胳膊,設計不好飛機就抬不起來。
現在我們不但把機翼設計好了,還在機身結構、電傳系統等關鍵技術上都有自主創新。這些都是實打實的硬本事,不是靠買買買就能搞定的。
那麼產業鏈呢?C919一出來,馬上就帶動了22個省市、200多家企業、將近20萬人參與其中。這些企業裡有國企、民企,傳統航空企業,也有新興科技公司。
大家齊心協力,搞出了不少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光是複合材料,C919用料的比例就已經達到了12%,這在同級別飛機裡可一點不差。
最讓咱們國人自豪的是,透過C919專案,我們建立起了完整的適航認證體系。飛機考“駕照”,標準可一點不比國外低。
為了拿到這個駕照,我們的工程師可沒少下功夫,光試飛就進行了上千次,測試了幾萬個專案。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本事,哪是“空殼”能做到的?
現在,C919已經獲得了超過1300架的訂單,其中確認訂單就佔了60%以上。這說明啥?市場認可咱們的產品!
安全可靠,何懼乘坐
而說到C919的安全性,有些人也總愛唱衰,覺得國產飛機不敢坐。這話說的,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咱們這架飛機,從2017年首飛到2022年拿到“準駕證“,整整花了5年時間,跑遍了大江南北,經歷了高溫、嚴寒、大風、雨雪等各種極端天氣的考驗。
要說安全標準有多嚴格,光是適航認證這一關就夠硬核的。C919完成了866項裝置鑑定試驗,從高溫到低溫,從振動到防水,從沙塵到鹽霧,甚至連閃電和防火都測試了個遍。這些測試可不是走個過場,每一項都得過得了關,才能拿到“合格證”。
時間回到2018年7月夏天,在C919的試驗機庫裡,一場驚心動魄的“極限考驗”正在上演。這不是普通的測試,而是被航空界稱為“最兇險”的2.5G極限載荷靜力試驗。
一架龐然大物被密密麻麻的白色帆布帶纏繞著,機身上貼滿了上萬片應變片,透過數不清的電纜連線到資料採集裝置。這些看似簡單的裝置,卻能精確測量出肉眼難以捕捉的細微變形。
試驗開始後,工程師們一點一點地載入力量。飛機的單側機翼慢慢承受起近100噸的向上載荷,相當於往機翼上壓上七八輛重型卡車的重量。隨著載荷的增加,機翼開始緩緩向上彎曲,活脫脫像一隻展翅欲飛的巨鳥。
緊張的時刻來了,當載入到150%時,機翼翼尖的變形達到了驚人的2.7米高。現場的工程師們都屏住了呼吸,生怕出現任何意外。要知道,這種試驗必須一次成功,因為載荷已經接近結構破壞的臨界點。
“保載3秒!“隨著指令的下達,整個試驗大廳鴉雀無聲。這3秒鐘彷彿被無限拉長。隨著計時結束,CAAC適航代表宣佈試驗圓滿完成!現場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
這次試驗的成功著實來之不易,要知道,就連波音787和空客A380這樣的“老大哥”,都曾在類似試驗中栽過跟頭。
2006年,空客A380就因為機翼斷裂,導致整個專案推遲了兩年。而C919能一次透過,無疑證明了機體結構的可靠性,這種極限測試,就是要確保飛機在各種極端情況下都能保證乘客安全。
別看現在C919飛得穩當,背後可是經過了3273個試驗點的考驗,完成了276項審定試飛科目。這些數字聽著枯燥,背後都是工程師們嘔心瀝血的結果。從南到北,從沿海到內陸,六架試飛飛機跑遍了全國各地,累計飛行超過6700多個小時。
有人說,這些測試都是自己人測的,能信嗎?這就有點鑽牛角尖了。C919採用的可是國際通行的適航標準,和波音、空客是同一個標準。
而且,現在C919已經安全運送了50多萬名乘客,累計飛行超過一萬小時。這些真實的資料,比什麼空口白話都有說服力。
搞笑的是,當年美國《航空週刊》信誓旦旦地說,他們肯定活不到看見C919在北京首都機場起降的那一天。結果呢?2023年5月28日,C919就在首都機場完成了首次商業航班。這打臉來得夠快的吧?
乘客們的反饋是實打實的。有坐過C919的旅客網友評論說,飛機起飛和降落特別平穩,跟大型寬體客機一樣穩當。機艙裡的噪音比普通窄體客機還小,座椅也特別舒服。可見這些都不是吹出來的,是真金白銀的乘客體驗。
而座椅方面,C919也是下了大功夫。公務艙用的是全鋁合金框架,採用搖籃式設計,後靠能達到120度,前後座椅間距超過1米。經濟艙也不含糊,156個座椅採用3-3佈局,客艙高度有2.25米,坐在裡面一點不壓抑。
現在,C919已經在上海虹橋到成都天府的航線上,實現常態化運營。每天早上8點10分從上海起飛,11點20分就能到成都,下午12點30分從成都返程,15點25分準時回到上海。這樣穩定的運營,就是對那些質疑聲最好的回應。
自主可控,無懼斷供
還有些人在網上嚷嚷,說美國要斷供C919的發動機,嚇得不少人直犯嘀咕。可仔細想想,這種擔心真的有必要嗎?
說實在的,現在給C919提供LEAP發動機的CFM國際公司,巴不得能在中國市場分一杯羹呢!
到2040年,中國的民航機隊規模,預計能達到將近一萬架,佔全球客機比例的22%。這麼大的蛋糕,哪個商人會跟錢過不去?就連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時,都特意提到了中國市場對波音的重要性。
不過話說回來,我們也不能光指望別人。眼下,我們自己的“長江-1000A“發動機已經開始試飛了。
這款發動機從2017年開始研製,到2020年就進入試製階段,現在已經到了適航取證的關鍵時期。按照計劃,到2025年前後就能裝配到C919上。這就叫未雨綢繆,走一步看三步。
您可能會問,國產發動機靠譜嗎?那我反問一下,當年誰能想到咱們的高鐵能跑遍全國?誰能想到咱們的北斗導航能覆蓋全球?
不要看了中國航空工業的實力,長江-1000A不光技術特點顯著,還在開發更先進的長江-2000,推力能達到35噸,這絕對不是鬧著玩的。
搞航空發動機就跟練功夫一樣,現在我們用進口發動機,就是為了積累經驗,為以後完全自主做準備。
看現在的俄羅斯就知道,被西方制裁後航空工業有多難受。所以我們得未雨綢繆,走“兩條腿”:一邊用進口發動機保證C919正常運營,一邊加緊研發自己的發動機。
中航發商發公司已經在去年10月召開了專門會議,就是為了加速推進長江-1000A的適航驗證。
按照中國商飛的規劃,到2025年後,C919的年產量要達到150架左右。到那時候,如果全靠進口發動機,說不定還得跟波音、空客搶產能呢。
所以說,那些擔心發動機斷供的人大可放心。咱們又不是沒有後手,國產發動機馬上就要“轉正”了。就像當年造運-10時一樣,雖然走了不少彎路,但最終證明了中國完全有能力建造大飛機。現在的C919,不就是最好的證明嗎?
看看C919的訂單,已經突破1000架了。這說明什麼?說明市場認可咱們的產品!不光國內航空公司下單,連外國航空公司也開始對C919感興趣了。這要是個不靠譜的產品,誰會掏真金白銀買單?
與其整天擔心這個斷供那個制裁的,不如看看咱們自己的本事有多大。航空發動機這個坎,遲早要過去的。到時候,C919裝上國產發動機,那才叫真正的“中國心“!
結語
最後說句掏心窩子的話,造大飛機這事兒,從來就不是簡單地把零件拼起來那麼簡單。它考驗的是一個國家的工業體系、創新能力和人才儲備。
C919能飛上藍天,正說明咱們在這些方面都達到了相當的水平,這才是真正的“國之重器”,還在說“空殼”的,那分明就是睜眼說瞎話了。
資訊來源:《國產大飛機C919圓滿完成2.5g極限載荷靜力試驗》2018-07-13 09:18:00 來源:中國民航網《外媒:C919邁出挑戰性一步 中國航空工業潛力十足》2023-06-06 14:23:05 來源:中央廣電總檯國際線上《C919背後是國家能力的修煉|專家有話說》2023-06-01 21:00 來源:中國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