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好,我叫巴里·……”面對媒體,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用中文介紹自己,採訪氛圍瞬間輕鬆不少。11月16日至18日,2024大灣區科學論壇在粵港澳三地同步舉辦。17日,馬歇爾向南都記者分享其在中國做科研的所見所聞所感。“在這裡,我經常看到各種各樣先進的科學儀器,在大灣區做科研的人真的很幸運。”
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
巴里·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是澳大利亞科學家,他與搭檔羅賓·沃倫發現了幽門螺桿菌以及這種細菌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的作用,被授予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當年,我和沃倫正坐在河邊一家酒吧喝著啤酒,吃著炸魚薯條,突然他的電話響了,對方告知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找不到我,沃倫便說‘哦,他正和我一起在酒吧喝啤酒’。” 陷入回憶的馬歇爾忍俊不禁。
2011年,馬歇爾被評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並於2015年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在有關機構支援下,2017年起,他每年邀請多名中國學者前往澳大利亞西澳大學幽門螺桿菌研究實驗室進行培訓。這些學者中,有人還回到家鄉建立實驗室,填補中國偏遠地區比如西部的醫療資源空白。
2019年3月,馬歇爾擔任深圳大學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主任,並於2024年7月起擔任深圳大學講席教授。“在這裡,我經常看到各種各樣先進的科學儀器,在做科研的人真的很幸運。”在他看來,生物科技領域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空間廣闊。
“諾貝爾先生本人也患有幽門螺桿菌。”馬歇爾曾以身試“菌”,從病人身上取下幽門螺桿菌,將它培育後,與牛肉湯混合,一飲而盡。他認為,幽門螺桿菌容易在母嬰間傳播。“很多時候,母親在廚房裡做飯,特別是殺魚並將它洗乾淨時,母親很容易染上不同細菌,喂嬰兒時,母親常常用嘴挑魚刺,再把魚餵給孩子,如果母親有幽門螺旋桿菌,孩子可能會被感染。”
此次論壇開幕式上,馬歇爾還以中文開場,用中國古語“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描述人類與幽門螺旋桿菌的鬥爭。他告訴南都記者,自己還從中國學生那學會了“臥薪嚐膽”和“刻舟求劍”等成語。
“科學研究最需要的是好奇心。”實驗室外,馬歇爾平日裡喜歡收集老舊科學裝置,和孫女一起研究,他也會去醫院看診。“除在實驗室研究並撰寫論文,年輕科學工作者也應該積極參與國際會議,與同行多多交流。”他補充說,“我經常對年輕科學工作者說,不要將你的同伴視為競爭對手,要與人為善。”
“我曾看到一個視覺化行動硬碟,有電子屏顯示硬碟剩餘容量,很有意思,而且價格也很實惠。”廣東小而美的產品令馬歇爾印象深刻。“過幾天,我打算去深圳給我家人買聖誕節禮物,到時候我可能會看看視覺化行動硬碟、充電寶等產品。”他告訴南都記者。
採寫/攝影:南都記者 梁令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