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未來農業研究院毛凱教授團隊與202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美國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Gary Ruvkun教授團隊合作,在《PNAS》雜誌上發表了題為“Caenorhabditis elegans inositol hexaphosphate pathways couple to RNA interference and pathogen defense”的研究成果。
該研究在識別介導線粒體功能障礙監測的調控因子的遺傳篩選中,意外地發現了肌醇多磷酸多激酶IPMK/IPMK-1突變體增強了RNAi介導的外源遺傳元件的沉默。針對磷酸肌醇生物合成途徑的進一步探索,揭示了肌醇五磷酸2激酶IPPK-1/IPPK產生的IP6具有透過腺苷脫氫酶ADAR 抑制RNAi反應的功能。
在ADAR介導的mRNA A-to-I編輯的結果中顯示,ippk-1突變體中的A-to-I編輯完全喪失。而轉錄組分析表明抗病毒RNAi反應和未摺疊蛋白反應(UPR)在IP6缺失的線蟲體內啟用。這兩種應激反應的啟用均需要RNA感應蛋白RIG-I/MDA5的線蟲同源蛋白DRH-1。同時,UPR的啟用需要Argonaute蛋白RDE-1和轉錄因子XBP-1,但不需要Mutator MUT-16,這一結果表明primary siRNA的產生是UPR的觸發因素。在哺乳動物細胞中敲除IPPK會導致ADAR1被蛋白酶體降解,並激活免疫反應和UPR。因此,IP6並透過ADAR介導線蟲和哺乳動物細胞的免疫應答。
未來農業研究院毛凱教授和美國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Gary Ruvkun教授是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徐文靜為本文的第一作者。
文章連結: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16982121
來源: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