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近日,由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組織編寫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4)》(以下簡稱《藍皮書》)在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2024年學術年會上正式釋出。《藍皮書》顯示,從影響力看,中國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逐年上升,近十年,中國科技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不斷上升,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8%。此外,我國英文科技期刊的發文量有所增加,且學術影響力顯著提升,91%的英文科技期刊分佈在工程技術、理學和醫學三大領域。
正如中國礦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主編何滿潮所形容的那樣,隨著全球科技發展的迅猛推進,科學研究的邊界不斷拓寬,人類社會正逐漸進入以知識創新為核心動力的時代,開放科學日益成為科學界共同的議題,中文科技期刊的發展“在這一程序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其本質是學術傳播的載體,責任是幫助科學家更好、更準確地探索知識的邊界,使命是推動科學進步,提升中國科技國際影響力。
據瞭解,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自2017年出版以來,持續記錄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歷程,推介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理念。其編制以三年為一個週期,第一年是資料年,整體呈現科技期刊全貌,第二、三年是主題年,探討期刊發展前沿、熱點議題。近日出版的《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4)》由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組織編寫,以官方資料和國內外知名資料庫為基礎,採用文獻調研、資料探勘、科學計量、專家諮詢等方法,實事求是地剖析問題,總結規律,提出對策建議。
《藍皮書》顯示,從數量上看,我國科技期刊總量略有增加,從2022年的5163種提升至2023年的5211種,新增加的48種主要是英文科技期刊。從期刊年檢資料看,主管、主辦和出版單位分佈分散,但已經以叢集化、平臺化方式聚集發展。從學歷和職稱來看,科技期刊從業人員整體學科素養高。
此外,2023年,中國作者SCI發文量為72.87萬篇,論文發表數量大,約佔全球的三分之一;但中國SCI期刊數量少,發表中國作者論文僅3.34萬篇,佔中國作者SCI發文量的比例不足5%。與此同時,中國SCI期刊學術質量顯著提升,中國作者發表SCI論文和SCI期刊的學術影響力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2023年,中國SCI期刊論文的引文影響力為4.02,中國作者SCI論文的引文影響力為2.84,二者均高於全球論文引文影響力(2.21)。然而,儘管中文科技期刊的論文影響力持續提升,但發文量呈逐年減少趨勢。據CNKI資料,2023年中文科技期刊發表可被引文獻99.73萬篇,比2022年降低了1.19%。
《藍皮書》也從影響稿源因素、開放獲取出版、評價體系、科研誠信建設四個維度,分析了中文科技期刊的發展生態。影響稿源因素方面,從科學家的視角出發,開展了影響中文科技期刊稿源因素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作者的投稿意向受到期刊傳播力、服務質量、科研評價政策導向等內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開放獲取出版方面,中國學者積極融入開放科學,近3年中國學者發表的全球論文中OA論文佔比接近50%。評價體系方面,評價工作對科技期刊發展具有“指揮棒”作用。實踐層面上,多個部門和機構進行了重要探索和嘗試,注重中外期刊“同質等效”和論文的代表作評價。科研誠信方面,期刊是科研誠信建設中的重要一環,中文科技期刊學術出版規範建設需進一步完善,還需加強與國際的協同。
《中國鐳射》主編、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羅毅表示,中文科技期刊要圍繞“四個面向”策劃特色專題,堅守“刊會融合”服務學科發展、促進學術成果高質量傳播,構建全方位融媒體傳播體系,促進中文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
對於中文科技期刊發展的不同路徑,《藍皮書》從學術期刊、技術期刊和科普期刊三個維度進行了闡釋:釋出科研成果的學術期刊要聚焦學科熱點和前沿領域,展現中國重大原創科技成果;要搭建多元化新媒體傳播矩陣,提升知識服務能力;要探索多元發展,推動科技成果的應用和產業化等等。工程技術領域知識傳播與交流的技術期刊,要緊密貼合國家重大戰略和工程專案,提升國家科技自信與國際影響力;要探索叢集與集團發展,助力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科普期刊則分為少兒科普期刊和成人科普期刊,其中,少兒科普期刊,著重發揮科學家作用,突出原創內容,將科學與教育完美融合;成人科普期刊,發揮權威內容的資源優勢,服務生產生活,有機地促進科學與文化的融合。
作為一名科研一線的學者,同時也是科技期刊的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授陳雲敏認為,科技期刊平臺的核心價值“在於它是重要的知識基礎設施”。他表示,當前發展自主科技期刊平臺應關注以下三個方面:融入全球學術前沿,把握學術話語權;提升公眾科學素養,做好新知識傳播;做好平臺長遠規劃,發揮優勢應對挑戰。
當然,中文科技期刊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主要包括中文科技期刊優質稿源嚴重缺乏;學術定位和學科佈局問題依然嚴重,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需求;OA出版發展十分緩慢,遠遠滯後於國際期刊;部分期刊仍處於“小作坊”式運作模式,新技術應用、知識服務、交流平臺建設等方面,仍然欠缺;應對新型學術不端行為帶來的科研誠信挑戰仍然存在。
《藍皮書》就此提出建議,高質量發展就需要從科研生態、評價舉措、發展條件等齊頭並進,從引領基礎研究和學科發展、推動技術研發和創新、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等三個方面,服務於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要提升編輯出版服務能力,吸引優質稿源,首發於中國科技期刊、中文科技期刊;借鑑國際出版機構成功經驗,引導中文科技期刊叢集化發展;開放獲取出版、新技術應用、科研誠信協同治理等諸方面積極採取有效措施;最重要的一點,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質量多元評價指標體系。
“當前我國科技期刊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講好中國科學故事,必須要重視本土期刊的發展,尤其要有辦好中文科技期刊的‘文化自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說。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