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等痴呆症的研究與治療雖然取得進展,包括:透過血液檢測提早發現症狀,干預治療的藥物已經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管局批准,等。即使如此,“靶向澱粉樣蛋白的相關治療思路”還時不時受到質疑。在這個背景下,不少研究團隊還在尋找新的研究思路以尋求突破,或許挖掘獨特個案背後的原因可能帶來新線索。
妮基·舒爾泰克(Nikki Schultek)曾是輝瑞的醫藥代表,後轉型成為研究人員,甚至還創立了名為“阿爾茨海默病病原菌組計劃”(AlzPI)的研究聯盟並擔任執行董事。
根據AlzPI聯盟的介紹,由腦部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是導致痴呆症的主要原因,而且對於相當一部分患者而言,此類痴呆可以逆轉——舒爾泰克自己就是個典型案例。
9年前,30歲出頭、向來健康有活力的她突遭一系列令人衰弱的症狀,包括認知和呼吸問題,以及心律失常;她還被檢查出患有多發性硬化症。然而,經過3次腦部掃描和多次X光檢查後,醫院方面仍給不出明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她回憶那時的狀態,“就像生活在噩夢中”。
後來,舒爾泰克發現自己患有多種慢性感染,其中包括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細菌感染,這種病原體可導致萊姆病,並已悄悄侵入其大腦。藉助抗生素,她恢復了健康,但伯氏疏螺旋體一旦進入大腦就很難根除,患者可能需要持續治療以控制病情。
妮基·舒爾泰克
還有很多病人都像舒爾泰克一樣,被證實因腦部微生物而患上神經系統疾病。
2023年11月,AlzPI聯盟的研究團隊於《阿爾茨海默病和痴呆症》(Alzheimer’s and Dementia)雜誌發表論文,透過整理分析大量病例報告,得出“感染誘發痴呆”以及“抗感染可逆轉痴呆”等結論。
舒爾泰克 (論文主要作者之一) 與同事發現,部分病人喪命,但大多數都活了下來,其認知功能也因針對性治療而得到顯著改善,舉個例子:
一名70多歲男性此前確診阿爾茨海默病,他的認知能力快速下降,一度失去開車的能力,甚至無法獨自出門。醫生從他腦脊液中抽取樣本,結果發現他感染了新型隱球菌(Cryptococcus neoformans)。服用抗真菌藥物兩年後,患者竟又能開車了,還重返園丁崗位。
“可能有一半以上的病例是可治療的”
舒爾泰克的合著者、愛丁堡大學傳染病學教授理查德·萊特(Richard Lathe)表示,這些痴呆患者“偶然中被發現有各種各樣的真菌、細菌或病毒感染”,當他們接受“抗真菌、抗病毒或抗生素治療”後,痴呆症狀就消失了。
萊特等人一直致力於探索大腦像腸道一樣存在微生物群落的可能性——這是個未知而又具有無限醫用潛力的領域。
痴呆症患者中出現最多的感染來自新型隱球菌,一種常見於植物和動物的酵母型真菌,其孢子很容易被機體吸入。主要的細菌感染則來自伯氏疏螺旋體。病毒感染病例很少,包括單純皰疹和帶狀皰疹等。
萊特也是舒爾泰克領導的AlzPI聯盟的一員。該專案聚集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者,包括微生物學家、免疫學家、老年病學專家和神經病學專家,旨在更深入瞭解大腦中微生物的作用,針對通常不受醫學重視的腦部感染設計出診斷和治療方法,確定有用的預防措施。
不過萊特指出,現在最重要的是確定——由可治療的感染引發的痴呆症佔比多少。“我們猜測,可能有一半或更多的病例是可治療的。”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遭遇各種感染的風險也更高”
過去人們普遍認為,大腦是人體最後的無菌堡壘。因為它有一個血腦屏障,微生物似乎太大,故而無法穿過它。但事實證明,微生物於大腦中繁衍生息。當然,大腦微生物組很難研究,因為我們不能把它當腸道那樣來取樣,也沒法拿起拭子像擦拭陰道或鼻腔那樣取樣。
微生物感染與痴呆症相關的觀點最早來自阿洛伊斯·阿爾茨海默(Alois Alzheimer)和奧斯卡·菲舍爾(Oskar Fischer)。前者於1906年發現並用自己姓氏給阿爾茨海默病冠名;後者在一年後也獲得相同發現。
萊特表示,兩位前輩都懷疑微生物與痴呆有關,“但無法更進一步”。
現已有大量研究支援早期猜測。丹麥痴呆症研究中心的珍妮特·揚貝克 (Janet Janbek) 博士說道:
已經證明,多重感染者有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反過來,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遭遇各種感染的風險也更高。”
神秘的藻類相關物種和難拿的資助
萊特尚未正式見刊的論文《健康和疾病狀態中大腦微生物組的驚人複雜性》(The Remarkable Complexity of the Brain Microbiome in Health and Disease)研究了無痴呆症者的大腦,並將其與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腦進行比較後發現,對照組大腦中的微生物物種多樣性非常高,最豐富的是真菌、細菌,最常出現的病毒則是能引發呼吸道和胃腸道感染的腺病毒C型。相比之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中往往存在某些物種過度生長的情況。
萊特表示,我們在許多(但非全部)患者大腦中發現了多種微生物,其中主要的細菌包括鏈球菌(Streptococcus)和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常見的酵母菌則是念珠菌(Candida)和隱球菌(Cryptococcus)等。眾所周知,這些微生物都會導致人體出現各種病症。此外,還有一種神秘的藻類相關物種,但它與人類健康的關係尚未得到深入研究。
上述論文於2023年完成並提交至一家期刊,期刊方面則希望在發表前對結果做獨立確認。美國的3個研究中心一直繼續著這方面研究。
貝勒醫學院的哮喘專家戴維·科裡(David Corry)不斷採集腦樣本並將其直接放到瓊脂培養基上培養,結果看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微生物。
費城骨科醫學院的布萊恩·巴林(Brian Balin)認為,並非所有我們在人類病理學中看到的微生物都能在瓊脂中生長,它們往往需要非常專用的“培養基”——最好在人類細胞中生長。於是,他乾脆將腦樣本接種到人類單核細胞(一種白細胞)上,結果看到了此前未見報道的其他生物。
另一方面,德雷塞爾大學醫學院的加斯·埃利希(Garth Ehrlich)正使用一種複雜的基因擴增方法來確認大腦微生物的身份。
我們知道,腸道里存在各種有益或有害的微生物,健康而多樣化的微生物群落能抵禦潛在病原體。“那大腦中的情況也一樣嗎?”萊特問道,“我們還不清楚。只有開展更詳細的分析後才能知道。”當然,根據目前所知,大腦裡的多樣性比不上腸道。此外,很多人依舊對這個領域持懷疑態度。
“你如果提交資助申請,可能會收到匿名評論:‘我不相信’或是‘這不可能’。直到眼下,此類研究要拿資助仍然是極度困難的。”
強免疫,防痴呆
雖然微生物存在於所有年齡段的大腦,但對於免疫力較弱的人群,如一歲以下嬰兒和老年人而言,他們的大腦更易被病原體侵入,因為機體防禦能力更弱,感染和炎症更易滲透到大腦周圍。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保持大腦微生物群落的健康呢?
卡介苗(又稱BCG疫苗)最初用於預防結核病,也常作膀胱癌治療用,能夠刺激免疫系統。耶路撒冷的一個研究小組曾研究膀胱癌的倖存者,並比較了接受BCG治療和未接受BCG 治療的患者遭遇痴呆的可能性。結果表明,前者似乎獲得了高達75%的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保護率。曾有一份薈萃分析基於多項研究結果總結稱,BCG的平均保護率為45%。
大多數人都會在兒童時期經歷水痘,水痘病毒往往就此潛伏體內,待成年後可能重新啟用,導致帶狀皰疹。帶狀皰疹疫苗可預防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由於該病毒很容易使感染者,尤其是老年人變得虛弱,英國政府出臺政策,要求70歲以上老人接種帶狀皰疹疫苗。結果,接種者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竟也有所降低。萊特說道:
“我們列出了完整清單……白喉、肝炎、帶狀皰疹、流感、肺炎球菌以及傷寒疫苗。它們或多或少都能預防阿爾茨海默病,增強人體免疫系統!”
此外,卡介苗已被證明可預防多種年齡相關疾病,包括皮膚感染和肺炎。“我們希望採取的一種方法是建議不同型別老年人定期接種疫苗,這樣不僅預防阿爾茨海默病,還預防與年齡有關的疾病。”
“微生物如何侵入頭部和頸部的感覺系統並利用大腦”
舒爾泰克表示,現階段,即使病患出現認知問題,臨床醫生也很少檢測其腦部感染情況;而在開發出更先進的測試方法前,我們需要獲取病人腦脊液(為大腦提供營養和清潔)來尋找腦部感染跡象。取液方法是腰椎穿刺,一種臨床上常用的診療操作,存在一定風險和副作用,例如頭痛,並且可能需要幾天時間用於恢復。當然,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來說,為了確定自己的病是否可逆可治而去冒個小風險是值得的。
AlzPI聯盟的科學家最近發表論文探討了“微生物如何侵入頭部和頸部的感覺系統並利用大腦”。這個過程涉及可透過鼻腔進入的病毒和細菌,例如新冠病毒,以及透過口腔、眼睛和耳朵進入的微生物。隨著阿爾茨海默病發展,受病菌侵襲的感官通常也會出問題。舒爾泰克指出:“有證據表明,部分原因可能是這些感染影響了嗅覺,也影響了大腦本身”。
越發清晰的一條微生物入腦途徑是鼻腔。澳洲格里菲斯大學的科學家團隊發現,小鼠可以被肺炎衣原體(Chlamydia pneumoniae)感染,其大腦也可能因此出現類似阿爾茨海默病的病變。另一方面,良好的口腔健康必不可少。牙齦疾病長期以來都被認為與痴呆風險相關。某些微生物,例如像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這樣的牙周細菌已被證明可能增加血腦屏障通透性——而這絕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