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Meta創始人兼執行長扎克伯格、 微軟“戰略任務和技術”(SMT)部門總裁兼營運長米特拉·阿齊拉德……很難想象這些跺跺腳就能讓IT圈“抖三抖”的大佬竟會有為量子計算吵起來的一天。
01
科技圈大佬們的“口水仗”
“量子計算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如果說15年後就會出現非常有用的量子計算機,那可能為時尚早。如果說30年,這個時間範圍可能又太長。如果說是20年,我想我們大部分人都會相信。”——當地時間1月7日晚間,英偉達CEO黃仁勳在與華爾街分析師交談時被問到英偉達的量子計算戰略,黃仁勳直接表示“非常有用”的量子計算機可能還需數十年才能出現。
這一觀點的丟擲很快便引來與量子計算概念相關的多家公司股價暴跌,部分企業一天內的市值跌幅甚至到了40%,然而,黃仁勳並非科技大佬中唯一不看好量子計算落地時間的。
Meta創始人兼執行長扎克伯格近日重申英偉達CEO黃仁勳對量子計算的觀點,同意業界對量子計算的共識。“我並不是量子計算的專家,但我理解它仍然離成為一個真正實用的正規化還有一段距離。”扎克伯格表示。
面對這樣的看空言論,美國量子計算公司D-WaveQuantum執行長艾倫。巴拉茲表示,“英偉達CEO黃仁勳對量子計算的看法“大錯特錯”“D-Wave Quantum已經實現了商業化,一些公司已經在使用D-Wave Quantum的量子計算機,並因此受益,不是30年後,不是20年後,也不是15年後,而是在今天。”此外,巴拉茲稱,雖然黃仁勳的評論對於門模型量子計算機來說可能不是完全錯誤的,但對於退火量子計算機(又稱絕熱量子計算機)來說,他們是100%錯誤的。
而同樣看好量子計算的還有,微軟“戰略任務和技術”(SMT)部門總裁兼營運長米特拉·阿齊齊拉德(Mitra Azizirad)近期在官網上釋出了題為“2025年將成為量子就緒之年”的文章。阿齊拉德認為,當前正處於可靠的量子計算時代的開端。“我們即將看到量子計算機可以解決有意義的問題並捕捉新的商業價值。”
編輯點評: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人所處的位置決定其眼界和話語。這些科技大佬的發言大多同其企業決策有關, 量子計算的崛起,意味著量子晶片多少會對GPU架構的算力體系產生衝擊,而微軟、谷歌、亞馬遜等企業早早就在量子計算押下重注,看好也就非常自然了。至於科技巨頭們對量子計算的真正態度,更多還得看他們的行動,從而判斷量子計算賽道的“戰術”觀點。
02
量子計算賽道上的競速
相比聽他們怎麼說,更重要的是看他們怎麼做。不看好量子計算的落地速度並不代表NVIDIA不重視這個領域,事實上,NVIDIA已經宣佈把今年3月20日設為首個“量子日”,以期加強與夥伴合作。而自從20世紀80年代量子計算被提出後,便成為計算機及晶片領域的熱點課題。
頭部科技公司中,谷歌、微軟、IBM等大廠都在研發量子計算機,國內也有量子計算廠商。近期量子計算領域接連取得突破,但除黃仁勳外,計算領域的一些研究者也認為,量子計算大規模投入應用可能還需要很長時間。
谷歌量子晶片曾引發廣泛討論
最近一次量子晶片受到廣泛關注也是2024年12月谷歌在官網釋出了量子晶片領域的最新進展。彼時谷歌量子人工智慧創始人兼負責人哈特穆特·內文(Hartmut Neven)表示,最新量子晶片是向大規模、可糾錯量子計算機邁出的一大步,其糾錯能力和超越經典的計算能力,使我們更接近一個可以提供商業應用的系統。
03
從實驗室到全球舞臺的中國量子計算
我國在量子計算領域的研究始於20年前,由一群大學生髮起,旨在研發國產量子計算機,以增強國家競爭力。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領導的團隊在量子資訊領域進行了長期探索,最終在2018年成功研發出首臺國產工程化量子計算機原型機,使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個具備量子計算機整機交付能力的國家或地區。
目前,我國在量子計算技術上的突破主要體現在硬體和軟體兩個方面。硬體方面,中國已經成功研發出第三代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搭載72位自主超導量子晶片,共198個量子位元,是目前最先進的可程式設計、可交付超導量子計算機。
此外,北京量子資訊科學研究院釋出了“大規模量子云算力叢集”,實現了五塊百位元規模量子晶片算力資源和經典算力資源的深度融合,總物理位元數達到590,綜合指標進入國際第一梯隊。
軟體方面,中國自主研發的量子計算作業系統誕生,並上線了中國第一個搭載量子計算機真機的量子計算雲平臺,從硬體、軟體、人才和產業方面提高了中國量子計算原始創新能力。這些成果不僅標誌著中國在全球量子計算競賽中的重要地位,也預示著量子技術未來的應用前景。
而在自主量子晶片上,我國已經擁有了自主研發的第三代超導量子晶片——“悟空芯”。“悟空芯”擁有72個計算量子位元和126個耦合器量子位元,總共198個量子位元,該晶片採用了雙層結構設計,能夠實現量子疊加和糾纏等特性。與前兩代量子晶片相比,“悟空芯”具有更高的相干時間,效能上有顯著提升。
“悟空芯”搭載於第三代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本源悟空”,該計算機能夠一次性下發、執行多達200個量子線路的計算任務,比只能同時下發、執行單個量子線路的國際同類量子計算機具有更大的速度優勢。
在實際應用中,使用者可以使用“悟空芯”開發量子計算應用程式,這使得它在金融模擬、化學分子建模以及材料科學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而“悟空芯”的釋出標誌著中國自主超導量子計算機制造能力從小規模開始進入中等規模階段,具備了自主生產一定中等規模的可擴充套件的量子計算機晶片和系統的能力。
編輯點評:後摩爾時代,量子計算有望幫助傳統晶片效能極限突圍,並透過量子晶片重塑以晶片為核心的現代電子資訊製造體系,這注定全球科技巨頭乃至國家都會參與“量子霸權”的爭奪。同時,量子計算的崛起不僅改變了計算行業的遊戲規則,也對多個行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量子計算機有望在金融、藥物研發、物流等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革。然而,目前尚無明確的勝者,科技巨頭之間的激烈競爭正在推動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邊界。
歡迎透過郵局渠道訂閱2025年《電腦報》
郵發代號:77-19
單價:8元,年價:400元
編輯|張毅
稽核|吳新
爆料聯絡:cpcfan1874(微信)
壹零社:用圖文、影片記錄科技網際網路新鮮事、電商生活、雲端計算、ICT領域、消費電子,商業故事。《中國知網》每週全文收錄;中國科技報刊100強;2021年微博百萬粉絲俱樂部成員;2022年抖音優質科技內容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