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2月7日文章: 今年年初,深度求索(DeepSeek)幾乎無人知曉。而現在,它正在撼動全球股票市場,被稱為美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斯普特尼克一號”是蘇聯發射的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引發美國被超越的危機感——編者注)。上個月,也開始流行起來,因為美國的TikTok使用者開始大規模遷移到這個中國社交媒體平臺,以防TikTok被關閉。
在中國數字技術巨頭接連宣佈高階半導體晶片的新進展後,美國透過“小院高牆”來遏制中國的戰略如今已陷入混亂。這些發展,加上中國在電動汽車和低排放技術方面成為世界領先國家,都表明中國在一些領域具有強大的活力。
中國經濟正處於巨大的結構性變革程序中。只有在未來幾年,人們才能充分認識到這一變化的影響。隨著增值鏈的快速提升,中國正在淘汰其主要的低附加值組裝製造商。隨著近期地緣政治局勢的緊張,這一程序也在加速,因為中國政府一直在尋求抵禦美國實施的單邊貿易和投資措施。
與所謂民營經濟變得無足輕重的敘事相反,所有這些新興產業的重大發展都是由中國民營企業家主導的。
最近,我在北京與當地一些受過良好教育或有美國工作經驗的風險投資者會面時,他們告訴我,中國民營企業家中出現了一個新的群體。他們都以年輕人為主——比如深度求索的創始人梁文鋒——利用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迅速形成規模效應和群聚效應,然後向海外發展。他們被形容為“天生的全球化者”。
中國經濟在2024年確實實現了5%的增長,年增長率幾乎是美國的兩倍,在所有大型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儘管美國近8年來一直在推行製造業本土化政策,但中國仍佔全球製造業的31%,是美國的兩倍。中國仍然是並將繼續是世界工廠,即使是中國在進行深刻的產業結構調整的時候也做到了這一點。
2024年,中國製造商約佔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的70%,佔動力電池銷量的66%。2023年,中國光伏板產量約佔全球產量的70%。比亞迪是一家中國民營企業,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生產商,而位於成都的通威太陽能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商,也是一家民營企業。認為中國的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精神被扼殺的想法是無稽之談。
中國充滿活力的民營企業的新特點是:大量集中在技術領域,尤其是資料密集型產業;由年輕的企業家領導,他們尋求迅速擴大規模,又雄心勃勃,希望迅速進軍國際市場。他們首先追求市場力量,然後才是利潤。這種模式與在亞馬遜開創的模式並無太大區別。
可以看到,中國幾乎每天都不乏熱心的風險投資者和追求名利且聰明的年輕企業家。中國經濟改革早期所特有的樂觀、興奮和活力依然普遍存在。
據美國《新聞週刊》報道,中國每年工程學和電腦科學專業的畢業生人數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雖然這可能會導致畢業生就業市場競爭激烈,但這也意味著中國的創業者擁有一個龐大且成本相對較低的人才庫。
中國正在迅速加強其數字技術生態系統,該生態系統由年輕企業家、私人風險投資者和高度包容的政府政策組成,以國際為重點的公司可以從中國巨大的市場中迅速實現群聚效應。
美國和中國目前在關稅問題上的角力,只是中國長期結構性轉變的一個配角,而這種轉變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衰退論者宣稱中國經濟上升期終結,而他們沒有分清經濟的週期性變化和結構性變化,其中大多數人只是希望中國不再有能力跟美國競爭。(作者為澳大利亞前駐華大使芮捷銳,顧錦東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