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東漢末年分三國”,三國人才輩出,而在經歷了種種之後,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成為了整個蜀國的主心骨。《出師表》中臨表涕零的諸葛軍師,正想帶領蜀國走得更久更遠一些。
諸葛亮最終定下了出師北伐的目標,而長安就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地。一旦能夠拿下長安,控制魏國,那麼距離匡扶漢室則更近了一步。
而這時作為有名的謀臣,魏延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蜀軍可以打一個出其不意,在直入長安中有一條通道能夠快速的抵達長安,完全可以造成奇襲,給蜀軍創下更大的優勢。
而這條路正是艱難崎嶇的子午道,而魏延提出的這個想法也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但最終依然沒有被諸葛亮所用。而明代末年的一位將領,卻實現了這一想法,最終的結果又是如何呢?
(魏延形象)
一、魏延莽撞獻計,子午谷奇謀被否
魏延,三國時期蜀國著名武將,其人魯莽耿直,作戰勇猛,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延續劉備遺志,決定出兵北伐。
而魏延這時提出了一個被稱為奇謀的計策,那便是他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道向北進發,不足十日就可以抵達長安,給魏軍一個措手不及,然後再和諸葛亮率領的大軍匯合。
這條計策提得高明,而這也的確是能夠快速抵達長安的一個捷徑。當時的長安城守衛是夏侯楙,他是夏侯淳的兒子,和曹丕的關係十分密切。此人被派為長安城守衛,但用魏延的形容說,“夏侯楙怯而無謀”。
也就是說這個夏侯楙是草包一個,如果他看到蜀軍快讀抵擋長安,肯定被嚇得屁滾尿流,逃城而走。到時候的長安豈不是猶如囊中取物般容易?
魏延說的輕鬆,也得到了眾人的疑惑。
他夏侯楙是個草包,你是在怎麼知道的?這時據史書記載,魏延使用了一個字“聞”。“聞”在文言文當中有聽說的意思,也就是說魏延是聽說夏侯楙是個沒本事的人,所以才呈上了這樣的想法。
(夏侯楙形象)
一個聽說的話,魏延當了真,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魏延本人,有勇無謀。他只想到了方法,卻不曾考慮這其中的重重因素。
光是夏侯楙這一條,就足夠否定“子午谷奇謀”了。如果夏侯淳和聽說相反,反而是一個驍勇善戰的大將,也不選擇棄城逃跑的話,之後又該如何呢。那麼魏延帶進去的幾千精兵,真的可以成功匯合嗎?
並且子午道之所以不在諸葛亮的考慮範圍內,就是因為子午道道路艱險,山路艱難。沿線如果發生意外,這個後果誰來負責呢,我想魏延是不能的。
(古代軍隊 圖文無關)
於是在重重考慮之下,諸葛亮斷然拒絕了這一冒險的計劃,因為“子午谷奇謀”成功要達成的條件實在太多了,著實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諸葛亮的拒絕,在我們看來屬於情理之中,而當時魏延卻認為諸葛亮是故意否認他,隨後記恨上了對方。而後魏延多次違反軍令,並且在數次北伐中紛紛再次提到“子午谷奇謀”,均被拒絕。
二、子午谷奇謀能否成功?明代將領揭開謎底
其實魏延最初獻策,是想效仿當年韓信“暗度陳倉”一計,直襲關中地區。但他把事情想到的太簡單了,前面我們提到,子午道艱險,非一般常人可達,而魏延給出的十天期限,實在是猶如天方夜譚。
再從其他層面看來,對於當時的蜀軍,要做到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的北伐。劉備的去世重創了整個蜀國,此時的蜀國如果不是諸葛亮和老臣強撐著,已經是強弩之末。
(劉備去世託孤)
五千精兵跟隨魏延去探一條未知的道,實在是風險太大了。如果驟然失去五千兵馬,對於蜀國來說是一次極大的損失。如果敵人在子午谷兩側伏擊,很有可能造成失敗。
而就算成功在抵達長安之後,還必須等到和諸葛亮匯合,如果這中間沒有魏國援軍的話。所以這個計策徹頭徹尾更像是一種理想型作戰方式,沒有落到實戰中來。
(入關中地圖)
可以說這時候的魏延自然是一心一意為了蜀國,但子午谷之路的風險比太大,稍有不慎就會墜入失敗的深淵。諸葛亮一生行事謹慎,做事三思而後行,於是最終選擇了隴右地區,作為北伐的第一步。
那麼子午道究竟有多難呢?根據《三國志》記載,魏國的曹真決定走子午道,路上碰到下雨,帶領隊伍足足走了三十多天。如此苛刻的條件下,要想真的順通勝利實在是太難了。
那麼從子午道突襲關中,被稱為奇謀的計策是否是可實施,可成功的呢?關於這一點,跨越三國時期1400年後的明朝末年,一位將領為我們帶來了答案。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繼位,因貪官腐敗,外敵入侵,整個明朝處在水深火熱當中,百姓民不聊生,一片慘象。而高迎祥看到這樣的場景,他立刻決定在家鄉陝西當地發動了農民起義軍,而他也成為了歷史上的首位“闖王”。
(高迎祥形象)
他集結了幾十萬大軍於崇禎九年到達了漢中,為了擴大勢力影響範圍,高迎祥決定攻下西安,達到控制關中地區的目的。而當時的西安首領孫傳庭將他力壓在四川,於是離開蜀地進入長安就成為了高迎祥的首要目標。
而這時他想到了千年前,曾被記載下來的蜀國大將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當時的城中,孫傳庭只有一萬兵把手,而高迎祥手下的兵力也並不薄弱。思索之後,高迎祥決定破釜沉舟一把,率領部隊走一趟子午道。
於是他率領足足5萬人馬踏入了子午道中,但剛一行軍就出師不利,風雨交加後,整個道路上陰晴不定,環境險惡。而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多士兵作戰能力下降,對身體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高迎祥率兵 圖文無關)
高迎祥這時已經知道這條路不是明智之舉,但既不能原路返回,只能一頭向前衝。就在他們即將要出去的時候,意外發生了。誰也沒有料到,孫傳庭率領兩萬大軍埋伏在山谷兩側,等待著農民起義軍的到來。
他們甚至都不需要沿路埋伏,只要在出口埋伏。身心俱疲的起義軍根本不是正規軍的對手,隨即兩萬大軍重創五萬農民起義軍,還活捉了高迎祥。
最終起義失敗,而高迎祥的這次對“子午谷奇謀”的踐行,也讓我們深刻體會到這道奇謀,奇在何處。要想順利實現計劃,恐怕要在多方實現下才能成功。
試想一下,如果當初諸葛亮真的聽從魏延的計謀,讓他帶兵行此路,最終的結局也許就是這五千人通通出不來,無法匯合最終造成失敗。那麼也許蜀國的失敗還會來得更早一些,更快一些。
(險峻的子午谷)
高迎祥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訴了我們答案。從這裡我們也看到了諸葛亮的高明之處,而這個困擾了人們許久的疑問,也終於得到了解答。
“子午谷”的確是奇謀,但歷史的結果告訴我們,此路不通。
三、“子午谷奇謀”的成敗,客觀角度看歷史
以史為鑑,我們不僅可以品歷史,還可以品一個人。魏延雖然魯莽,圖有武將的勇氣,卻沒有謀士的謀劃。自以為完美的計劃,其實漏洞無缺。而在遭到拒絕之後,競對諸葛亮有了怨恨,生了異心。
但不論是魏延或者高迎祥,本質上都希望勝利的。但他們失敗的地方都在於“病急亂投醫”。如果不是因為時間緊迫,也許他們也能提出更好的方法。但是戰場上瞬息萬變,站在後人的角度去看前人,其實是很有意思的。
(影視劇三國演義)
我們自然覺得對方不對,但放在當年的情況下,這樣的選擇已經是他們認為的最優解。所以讀歷史不應該太過自我,應該站在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每個事物。
說起來,子午谷奇謀後代並不是沒有出現過。
民國時期,也曾有人試圖踐行子午谷之路。西安事變的爆發,雖達成了國共二次合作。但張學良卻成為了蔣介石的一塊心病。於是國民黨將領王耀武試圖率兵攻擊張學良,最後也選擇了子午谷這條路。但是僅僅三天時間,他就率兵原路返回了。
因為這條路實在是太苦太艱險了,甚至連淡水資源都沒有,所以王耀武選擇了立刻撤兵。
要想真正達成子午谷奇謀,至少要做到天時地利人和,而這樣的機遇實在是萬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