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裡塑造了許多深入人心的角色,趙貞吉就是其中之一,不過和海瑞相比,趙貞吉得到的主要是觀眾的厭惡和批評。在劇中,趙貞吉被塑造為一位世故圓滑、喜好功名的小人,他有真才實學,卻只敢成為皇權的阿諛者,而沒有勇氣成為匡扶社稷的賢臣。孔子曾說的鄉愿德之賊也,說的正是趙貞吉這樣的人。
然而,表面忠厚實則同流合汙的這副面孔,只適用於劇中的趙貞吉,歷史上的趙貞吉,完全是兩個人。
趙貞吉天資聰穎,有神童的美譽,他六歲就隨祖父讀書,每日能讀一卷書,十五歲即研讀一代聖賢王陽明的《傳習錄》。旁人讀不懂王陽明的書,年輕的趙貞吉卻如同醍醐灌頂一般,對心學心嚮往之。趙貞吉想求學於王陽明,父母不許,他就找來書籍自學。
趙貞吉二十歲那年中四川省鄉試第四,不久後又中舉人,楊廷和和他見面後,稱讚他說:“是將為社稷器,吾兒慎(指楊慎)弗逮也。”
趙貞吉受王陽明思想的影響,他認為讀書人不要空談誤國,所以他治學與實踐相結合,考試中所呈答卷也都是對國家治理問題的建議。
劇裡的趙貞吉是一位“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他處事圓滑,喜好功名,但真實的趙貞吉,卻是一個心直口快的耿直之臣。
殿試中,趙貞吉寫下洋洋灑灑的對策文章,主考官看見他的試卷後,不斷用手撫摸,稱讚其可與漢朝賈誼的《治安策》相媲美,並準備擬趙貞吉為一甲第二名。嘉靖皇帝看到趙貞吉的對策文章後,一開始被他耿直的語言惹怒,將他置於二甲第二,但不久后皇帝又後悔了,直接將趙貞吉選為庶吉士,特旨留館,後又調任翰林院編修。
從嘉靖皇帝對趙貞吉的舉動來看,可以看出趙貞吉的能力,他滿腹經綸,有真才實幹,尤其是在治理國家疑難問題領域有十分獨到的見解,否則人們不會拿他的賈誼的文章相提並論,皇帝也不會對他如此看重。趙貞吉的性格特徵也展現了出來,他恃才傲物,心直口快,哪怕是要呈給皇帝的文章,也直言不諱,所以嘉靖一開始才執意壓低他的名次。
趙貞吉的這個性格可以說貫穿他的一生,如果要從朝中再找出一個和他類似的人,那一定是高拱。高拱是“憤青”,趙貞吉也是,他的前半生仕途不順,就是因為他專門和權臣對著幹。
明朝誰的權力最大?自然是嘉靖皇帝,可趙貞吉直接給皇帝上了一道奏章,批評他荒於政務,沉迷方士,勸皇帝勤政愛民。嘉靖皇帝最討厭的就是別人說他沉迷道教,所以他把趙貞吉大罵了一通,趙貞吉被迫請假歸鄉。
回來後,趙貞吉的脾氣並沒有老實。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大軍南下,進逼京師,京畿一帶只有一支老弱病殘組成的弱旅,皇帝慌了神,召見百官如何應對。半天時間,沒有一個人發話,趙貞吉突然振臂一呼,主張戰鬥,拒絕投降。徐階陰惻惻地說想必趙先生一定有致勝的法寶,趙貞吉聽完盯著皇帝,說建議皇帝展開自我批評,鼓勵將士們作戰,增賞軍功,必能戰勝。徐階被趙貞吉的話噎得半死,半天說不出來一句話。
趙貞吉不光敢和徐階爭論,他還敢不給風頭正盛的嚴嵩面子。因為初時廷議罷,趙貞吉帶著一腔怒氣去找嚴嵩,嚴嵩不願見他,恰逢趙文華路過,在中間打圓場,誰知趙貞吉突然怒罵道:“權門犬知道什麼?”
趙貞吉一句話罵了趙文華和整個嚴黨,打了嚴嵩的臉,嚴嵩對他自然極力打壓。嚴嵩和大將軍仇鸞勾結排擠趙貞吉,向皇帝誣陷,致使趙貞吉被投入詔獄,後雖免死,仍流放廣西。途經瘴氣瀰漫的地方時,趙貞吉染上重病,瘦成皮包骨,差點死去。
後來嘉靖把趙貞吉調回來,趙貞吉又因為寫信批評嚴嵩,再次遭到報復。嚴嵩曾給趙貞吉一個官職,但趙貞吉拒絕上任,被嚴嵩奪官,攆出京城。
趙貞吉面對權臣,能做到這種地步,說他是德之賊也的鄉愿,豈不冤枉至極?
而且,趙貞吉還有一個許多人都忽略了的功勞:他還是隆慶中興的功臣。一般認為隆慶功臣是徐階、高拱、張居正等人,但趙貞吉所做出的貢獻並不比他們小。
趙貞吉因為和嚴嵩對著幹,在嘉靖一朝遭到排擠,但明穆宗即位後,趙貞吉立即得到了重用。明穆宗讓趙貞吉在太學講學,趙貞吉結合王陽明心學義理,闡發有旨,音暢儀端,得到了明穆宗的欽佩,升為南京禮部尚書。隆慶三年,趙貞吉又兼文淵閣大學士,參與軍國大事。在這期間,趙貞吉做成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促成隆慶和議。
俺答的孫子把漢阿吉入降,明穆宗召叢集臣商議,這一次大部分人主張藉著這個機會向俺答宣戰,但趙貞吉卻又主張和議。明穆宗採納趙貞吉的建議,和俺答蒙古互市,自此邊關迎來了數十年的和平,明朝的財政也在其中獲利良多。軍費開支的節省和收入的增加,這一來一回,為明朝貢獻了大量財富,也成為隆慶中興的重要基礎。
嘉靖年間俺答入侵京師,群臣驚懼時,趙貞吉主戰,數十年後俺答求和,群臣主戰,趙貞吉卻又主和,這一戰一和,所體現的正是趙貞吉對於軍國大事的思考。他不是一位空玄談、求虛名的誤國之臣,而是一位務實的社稷之臣。
趙貞吉屢次惹怒皇帝,然而明世宗死時他痛哭流涕,明穆宗死後,他又哭到不能喝水。忠君愛國的君子之臣,大抵如此。
參考資料:
《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