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人類歷史上,有許多令人驚歎的超級工程,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萬里長城、巴拿馬運河等,它們都是人類智慧和勞動的結晶,也是人類文明的象徵。
然而,時至今日,中國還有一項超級工程仍在建設之中,它所覆蓋的面積達到435.8萬平方公里,佔我國陸地總面積的45%,被譽為“綠色長城”。
這項工程自1978年開始,至今已持續建設45年,全部完工預計要到2050年,整個工程計劃用時73年,說它是人類目前“最大最瘋狂”的工程,一點也不為過。
土地荒漠化由來已久
其實,地球的原始面貌本來就是沙漠、戈壁、綠洲等共存,但是自人類開始活動以來,地球生態遭到了破壞,原本鬱鬱蔥蔥的森林,變成了光禿禿的沙漠。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國的土地荒漠化並不是近現代才有,早在唐朝時期,生態平衡就被打破了。
眾所周知,我國的沙漠化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在古代歷史中,西域等地的沙漠面積並沒有明顯的變化,也就是說,沒有遭到本質的破壞。
但五代十國開始,由於北方政局動盪,各個政權爭奪土地和資源,導致了大量的戰爭和遷徙。
其中,契丹、回鶻、吐谷渾等遊牧民族在北方的牧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們不斷地擴張自己的牧場,搶奪其他民族的草原,使得北方的牧區面積大幅增加。
然而,這種無序的擴張,也給草原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的破壞。
由於牧民的數量和牲畜的數量超過了草原的承載能力,導致了草原的退化和沙漠化,使得草原的植被和水源受到了損失,草原的生態系統失去了平衡。
到了明清時期,戰爭頻發,為此急需用北方的林木和草原來支撐帝國的擴張和軍事對抗。
然而,這種不顧生態平衡的開發,也給北方的自然環境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導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劇,許多原本富饒的土地,慢慢變成了貧瘠的沙漠、戈壁。
再加上明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導致東北地區的林木貿易受到了嚴格的限制,成本加大。
還有清朝時準噶爾的威脅,清朝也未能有效開發東北的林木資源。
直到康熙中期,清朝才開始大規模地採伐東北的林木,用於修建宮殿、寺院、城牆、船舶等,也用於出口俄羅斯、日本等國,換取金銀、毛皮等貴重物品。
因此,東北地區的森林面積大大減少,森林生態系統遭到巨大的破壞。
另外,明清時期北方的草原主要分佈在內蒙古、外蒙古、新疆等地,是遊牧民族的生活和生產基地。
然而,由於明朝的內縮防禦政策,導致了北方的草原被遊牧民族瓜分,形成了多個對立的政權,經常發生戰爭和遷徙,使得草原的生態平衡受到了破壞。
清朝初期,清朝統一了北方的草原,建立了理藩院,對蒙古諸部實行分封制度,限制了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也限制了漢人的移民和開墾,使得草原的生態環境得到了一定的恢復。
然而,清朝後期,由於人口的增長,以及對草原的經濟利用,清朝開始放鬆了對草原的管制,允許漢人大量進入草原,進行農業、畜牧業、礦業等開發,也允許遊牧民族自由遷徙,甚至鼓勵他們改變遊牧方式,進行固定的放牧和耕種。
這些措施,都加劇了草原的退化和沙漠化,使得草原的植被和水源受到了嚴重的損失,草原的生態系統失去了平衡。
到了現當代,土地沙漠化更加嚴重。雖然許多國家開始進行治理,但幾乎沒有什麼成效。
早在1952年毛主席就對此憂心忡忡:沙漠要將人類的家園吞噬怎麼辦?
於是,中國人開始思考,如何治理荒漠化?
三北防護林工程
治理荒漠化,首要的就是擴大植被面積。
植被作為土壤的保護傘,可以有效地減少風力和水流對土壤的侵蝕,防止土壤被流失、被破壞。
它的根系深深地紮根於土壤中,透過它的枝葉覆蓋土壤表面,形成一道屏障,阻擋風力和水流的侵蝕。
植被還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和水分,這兩種成分是土壤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可以促進土壤的微生物活動和土壤微生物的數量增加,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養分含量,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更多的營養和能量。
因此,在1978年,“三北防護林”被正式批准。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中國政府為改善北方地區的生態環境而展開的壯舉,它覆蓋了中國的三北地區,包括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涵蓋了13個省份,共725個縣。
這些地區都是沙漠化、水土流失、風沙危害等自然災害的重災區,也是國家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和能源工業基地。
這項工程,計劃歷時73年,改善中國北方地區的生態環境,打造起中國北方的綠色生態屏障。
這個工程分為三個階段、八個期段,在不同的時間段內進行有序的建設。
第一階段始於1978年,歷時22年,分為三期工程,從1978年到1985年是一期工程,緊隨其後的是1986年到1995年的二期工程,然後是1996年到2000年的三期工程。
第二階段開始於2001年,持續20年,分為四期和五期工程,從2001年到2010年是四期工程,而2011年到2020年則是五期工程,這一階段的工作重點是在前一階段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造林種草面積。
也就是第二階段開始,我國土地荒漠化面積開始減少,取得了令人可惜的成果。
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三階段的建設開始了,這個階段跨越了2021年到2050年,截止目前,還有27年才能完工。
而如今,在前輩的治理下,我國北方的沙化土地面積逐年縮減,特別是重點治理的毛烏素、科爾沁兩大沙地,經過多年的生態修復,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從沙漠化的危險區域變成了可以改造利用的綠色區域。
此外,在如退耕還林還草、梯田建設、水土保持林網等大規模的水土保持工程下,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也得到顯著遏制。
據統計,每年進入黃河的泥沙減少了20%以上,黃河的水質和水量也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