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喬治·沃尼斯特·莫理循,是清末民初在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外國記者,也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通”。
1912年年底,袁世凱任命莫理循為中華民國的政治顧問。他親歷了當時很多重要的大事,甚至一些事情就是他報道出去的。在清末民初那段時間,莫理循對中國的形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因為莫理循當初住在北京的王府井大街上,所以王府井大街以前就叫做莫理循大街,由此可見莫理循當時的影響力。
莫理循
1910年的時候,莫理循還沒有當上袁世凱的政治顧問,只是《泰晤士報》一個“普普通通”的駐華首席記者。
身為記者,自然免不了到各地去拍照、考察、收集資訊。
這年2月,莫理循開始了為時半年的中國西部考察,從陝西咸陽出發,途經甘肅、新疆新疆,最後到達俄國的奧什(今屬吉爾吉斯斯坦)。
一路上,莫理循用手中的相機拍攝了數千張照片,來記錄自己途中的所見所聞,本文則從中精選了部分從陝西咸陽到甘肅蘭州的照片,一共29張。
下面,我們就借這個澳洲人的鏡頭,來了解下100多年前大西北的風土人情把!
在北京的莫理循
正文
圖1所示是1910年的西安西門外的牌樓。它古樸典雅,矗立在繁華的街道上,是古城西安的象徵之一。
這座牌樓採用典型的中國傳統建築風格,飛簷翹起,雕樑畫棟。
牌樓上的匾額題寫著蒼勁有力的字跡,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右邊門上的“樂善好施”依稀可見,而左邊牌樓上的文字,已經無法辨認。
圖1
1910年的咸陽橋,是連線西安與咸陽的重要通道,也是當時西北地區最宏偉的石拱橋之一。
圖2
圖3中所示是比咸陽橋更往西的一座橋,看樣子是專供行人通行的。可以看到,橋的另一側似乎有什麼吸引他們的東西,已經聚集了不少人,而且還有人陸續朝那邊趕過去。
圖3
圖4中所示的是出咸陽城後,不遠處的廢棄村莊。它無聲地訴說著過往的輝煌與現在的滄桑,引發我們對歷史和時間的思考。
這裡曾經或許也是一處繁華場所,但終究被時間的偉力化為廢墟。
圖4
圖5所示是廢棄村莊的另一側,依稀可以看到幾處破敗的房屋。光禿禿的坡地上,看不出一絲生命的跡象。
圖5
圖6所示是1910年的雙照鎮,如今咸陽市秦都區的雙照街道。
此地因為處於普禪寺與唐張琮墓兩兆域之間,一開始命名為“雙兆”,之後則是按照其諧音改名為“雙照”。
莫理循一行人的到來吸引了小鎮居民的目光,紛紛朝他們看來。
圖6
圖7所示,是雙照鎮西邊不遠處的一座瞭望塔。這座塔由堅固的磚塊砌成,歷經風雨的洗禮,依然穩穩地矗立在小山丘上,俯瞰著四周的曠野。塔身高大,結構厚重,給人一種沉穩而堅實的印象。
這座瞭望塔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前,那時它曾是守護邊境、觀察敵情的戰略要地。
如今,雖然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軍事用途,但它依然屹立不倒,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塔身上斑駁的痕跡,訴說著它曾經經歷的風雨和戰火。
圖7
圖8所示是乾州(今陝西乾縣)一處驛站的院子裡。院中停著好幾輛馬車,但是並沒有配馬。
莫理循一行人也是駕馬車趕路的,來到這裡,難道是想要換車嗎?
圖8
圖9,是莫理循在經過乾州驛站後,在路邊看到的一個孩子。吸引莫理循停下腳步的,應該是這個孩子手上拿著的大煙杆。
這孩子看起來歲數不大,頭上的白手巾都沒有包好。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讓他小小年紀竟然染了上抽菸。
小孩一邊抽著煙,一邊看著莫理循對著他拍攝。不過,估計這孩子也不懂眼前的外國人到底在幹什麼。
圖9
圖10中的兩個人,是兩個乞丐。他們可能是逃難到這裡來的,沒有土地,沒有房子,也沒有和人做交易的本錢。
圖10
圖11,看上去沒有什麼特別的,這是怎麼吸引莫理循拍下來的呢?
這其實是“路塹”。 路塹,是指從原地向下開挖而成的路基形式,主要作用為降低公路標準高度,減少坡度,並使公路平順。
路塹一般分為三種類型,包括傍山路塹、平路塹和縱向填挖過渡段路塹。其中,傍山路塹是沿著山體挖掘的路塹,路塹的一側靠近天然地面。
這段“路塹”十分狹窄,只有一馬車之寬。大家能看出這是那種型別的“路塹”嗎?
圖11
圖12中,已經來到了2月3日,莫理循一行人到達了永壽縣附近,這裡當初也屬於乾州地界。
在這張照片中,我們看到了一座山峰的獨特景觀。
斜坡上,乾草與陰影、亮點交織在一起,彷彿是大自然的獨特織錦;山脊上,一排排的土堆宛如大地的孩子,形狀各異,獨特而美麗。這些溝壑,可能是風的傑作,無聲地訴說著大自然的力量和時間的故事。
圖12
圖13中,莫理循選擇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視角,將西北大地的群峰攝入相機中。
雖然是黑白照,但我們仍然能夠感受到山脈連綿的壯闊,以及山谷之間河流的洶湧。
當初的莫理循站在此處,與他隨行的一些中國人也站在此處,不知面對如此壯景,他們心中分別作何感想。
圖13
4日,莫理循等人已經經過了永壽縣,到了彬州(今陝西彬縣)附近。
一路上,莫理循難得能遇到幾個行人,而這裡應該是一處公共的歇腳地。
雖然沒有客棧,但是在此地停留的人也不少。照片中蹲著的那個人,應該就是人們在此地駐留的原因——他在賣乾糧。
圖14
莫理循等人也在這裡停了下來,圖中所示,就是莫理循一行的馬車之一。
可以看到,馬車上覆蓋這一面英國國旗,這是宣示身份、自我保護之舉。
順便說一下,莫理循雖然出生在澳大利亞,但他其實是英國人;而且,他雖然是《泰晤士報》的記者,但他其實是學醫出身的。
莫理循年輕的時候就喜歡探險旅遊,足跡遍佈北美、歐洲和非洲。最終,中國留住了他的腳步。
但他喜歡旅遊的性格並沒有改變,在中國任職期間,他的足跡也踏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此次西北行不過是他旅程的一小部分,而這些照片也只是此次西北行的一小部分。
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尋找下面參考資料的書籍,做進一步瞭解。
圖15
圖16是彬州的開元寺塔,這座塔始建於唐朝,北宋時期,此塔曾被重新修繕過,我們此時見到的開元寺塔就是當時修繕之後的樣子。
而到了1910年,開元寺早已不見,只有一座塔孤零零立在這裡,而且毫無人氣。
圖16
圖17,彬州城內,還是驛站。這位婦人看上去是富貴人家的主,穿著打扮都很乾淨。
背後的馬棚中,幾匹馬正在進食。這些馬是往外租的嗎?
圖17
出彬州後,莫理循在前往平涼府的路上看到了拉貨的駝隊。好奇的外國人忍不住對這些駱駝也來了一張。
當時,在這條絲綢之路上來往的行商已經不多了。
圖18
這是從大路上拍攝的河谷。大家對這個高度不用覺得奇怪。莫理循到達此地的時間是2月初,河水還沒有漲起來。
到了漲潮的季節,河水自然會上漲。
圖19
這裡,已經到了長武縣附近。莫理循拍下了一個放牧的孩子,還有一條陪著他的牧犬。
看角度,這張照片莫理循是蹲著拍的,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圖20
長武縣城外,莫理循遇到了一個被罰示眾的犯人,不知道他犯了什麼罪,大家能從這個人臉上看出狠厲嗎?
長武縣,素有“三秦屏障”、“秦隴門戶”之稱,大家可以看到後面的城牆,十分高大,這是秦長城的一部分。
圖21
看了犯人,咱們再看看當時的官差。也許是長武縣的官府覺得長武縣以西就不太平了,特地給莫理循一行人安排了幾名官差,護送他們前往平涼。
這兩名官差的袖子很長,臉色看起來都不錯。各自背在身後,沒有露在鏡頭裡的,應該就是槍了。
圖22
到了白水寺附近,莫理循竟然遇到了一個八十歲的老太太,這讓他十分吃驚,連忙將這個珍貴的畫面記錄了下來。
此地一定是十分貧窮的地方,但是這個老太太竟然能活到八十歲,還能拄著柺棍出來溜達,挺稀奇的。
大家覺得,想要長壽的話,是物質豐足更重要,還是心情開朗更重要?
圖23
這位也是一個長武縣派出了的差役,不過很明顯和剛才那兩位有區別,身份的衣服很髒很破不說,還能明顯看出古代特徵來。
這位應該和剛才那兩位的地位不同。如果剛才那兩位是有“正式編制”的,那這位可能是一位編外人員了。
圖24
眼前就是平涼府了,可以看到,城中最高的建築物也是一座佛塔。
圖25
這是到了平涼府內的客棧之後,莫理循為他們的三個馬車伕拍的照片。可以看出,三名車伕的打扮還帶有濃濃的古代風味。
圖26
這是從平涼前往安定縣(今定西縣)的路上,莫理循一行人在路上遇到的三個無家可歸的孤兒。
兩個大些的孩子都沒有褲子、沒有鞋,最大的姐姐還揹著一個小孩子。遠處,有一條不知道是狼還是狗的動物。
筆者不知道如何形容看到這種圖片時的心情。如果真的有人認為過去比現在好,那麼請捫心自問,像圖中這樣的幾個孩子,如果是在現代被人發現了,還會這麼可憐嗎?
總之,當時的他們最終還是留在了遠處。莫理循給這三個孩子拍了三張照片,或許給了他們一些幫助,或許沒有。
因為,當時窮苦的人太多了,多到幫都幫不過來。
圖27
在路上,他們又看到了每10裡一處的烽墩。這些軍事設施雖然已經用不到了,但是保留得還算完好。
圖28
今榆中縣內的清水驛,到了這裡,距離蘭州就不遠了。
圖28
終於到了蘭州。眼前的建築是左公祠。
當年,左宗棠統領湘湖子弟及三隴健兒平定關隴,進而攜帶蘭州製造局生產的槍炮,出關將新疆收回祖國版圖。這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用自己製造的槍炮取得的一次偉大勝利。
其間,左氏放賑款,獎墾荒,修道路,植楊柳,辦工廠,興學校,大力開發西北,名垂青史。
為此,早在同治十年(1871年),省城蘭州官紳為左氏建生祠於五泉山清暉閣(即今清虛府)。
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氏進駐蘭州督署,認為不妥,將左公祠改為泉神雹神祠,以祭祀惠澤生民的泉神和肆虐莊稼的雹神,並題祠額。
1885年,左宗棠病逝之後,此地重新為左宗棠建立了一座祠堂,以紀念他為此地做出的貢獻。
圖29
結語
看完這一組照片之後,小編心裡只有一個想法:荒涼。
隨著現代社會的節奏越來越快,大多數人每天都生活在壓力之下。一些人在偶爾閒暇的時候,便忍不住想要回到從前那種自在、閒適的生活。
但是,閒適有閒適的代價,而節奏快也有節奏快的好處。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生存處境,那就儘可能調整自己適應生活的心態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