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1588年),晚明第一名將、戚家軍的締造者,抗倭英雄戚繼光去世,戚繼光幾乎以一己之力終結了為禍大明東南沿海十餘年的倭寇之亂,可謂民族英雄是也。戚繼光去世後,戚家軍的地位直線下降,但一個人的出現,延續了戚繼光的輝煌,他便是血戰平壤,締造平壤大捷的第一功臣,他給了戚家軍最後的“體面”,他便是抗日名將吳惟忠。
嘉靖後期,倭寇 之亂愈演愈烈,東南沿海的明軍承平日久,朝廷遂重用戚繼光在浙江招募丁壯,組建“特戰隊”,即日後聲動天下的戚家軍。方其時,浙江金華府義烏人吳惟忠應募從軍。
吳惟忠,字汝誠,號雲峰,性聰慧,志剛勇,好習史書,精於韜略。嘉靖中,東南沿海倭寇為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九月,浙江寧、紹、臺參將戚繼光赴義烏招募新兵,吳惟忠等四千青年應募投軍,擔任把總。——《明史》
吳惟忠從軍戚家軍後,因作戰勇猛,被提拔為把總(相當於連長)。嘉靖四十年(1601年)三月,20000倭寇,乘坐數百艘戰船,襲擾劫掠浙東沿海。四月,倭寇直逼台州。台州、金華、嚴州三府參將戚繼光率戚家軍抵達台州抗擊倭寇,在臺州大破倭寇,是為台州大捷,是役,吳惟忠親斬倭寇5人。而後,吳惟忠跟隨戚繼光轉戰浙江、福建等地,斬殺倭寇甚眾,累功至禦寇總兵官。
隆慶元年(1567年)九月,蒙古右翼土默特部俺答汗從西北侵入山西內地,蒙古左翼察哈爾部圖們札薩克圖汗與朵顏衛都督影克從撫寧縣北界嶺口入境,殺死劫掠邊民數萬人,西北震動。隆慶元二年(1568年)五月,明廷以戚繼光為都督同知總理薊州練兵事務,接手薊鎮防務,戚繼光遂率所部戚家軍3000餘人北上禦敵,吳惟忠亦跟隨戚繼光北上薊鎮駐防。
戚繼光在薊鎮多次擊退蒙古諸部的襲擾,並大規模修建長城、堡壘等防線,使得北方數十年無烽火之憂。萬曆十一年(1583年),戚繼光受到排擠,被調往廣東,戚家軍主力留守薊鎮,只有吳惟忠、陳文良、吳大績等部將隨往廣東。萬曆二十年(1592)四月,日本關白(攝政)豐臣秀吉徵發25萬大軍進攻朝鮮,不到一月時間,日軍攻陷朝鮮三都(王京漢城、開城、平壤)十八道,朝鮮國王李昖逃到義州,急忙嚮明朝求救,欲往明朝境內避難。
萬曆二十年夏五月,(倭酋關白平)秀吉(豐臣秀吉)遂分渠帥行長、清正等率舟師逼釜山鎮,潛渡臨津。朝鮮兵不習戰,望風皆潰。國王李昖棄王城,令次子琿攝國事,奔平壤。已,復走義州,願內屬。——《明史·朝鮮列傳》
面對朝鮮的求援,一向懶政的萬曆皇帝力排眾議,從全國徵調4萬精銳,以遼東名將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率軍救援朝鮮,打擊日軍。作為戚家軍的老牌悍將吳惟忠帶領3000戚家軍將士重新披上戎裝,不遠萬里渡過鴨綠江會戰日軍的主力。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初五日,明軍合圍平壤。
提督將軍李如松以副將楊元將中軍,統率一萬零六百三十九名;以副將李如柏將左軍,統領一萬零六百三十二名;以副將張世爵將右軍,薊鎮參將吳惟忠領南兵(戚家軍)3000名等一萬零六百二十六名。
平壤是朝鮮重鎮,城池高大險峻,守衛平壤的是日軍名將小西行長,所部1.6萬人。此外平壤城外的牡丹峰上駐有2000日軍,與平壤城內的日軍形成犄角之勢。且牡丹峰是平壤的制高點,明軍如果不拔除牡丹峰這顆釘子,待明軍攻打平壤時,日軍就可以居高臨下襲擊明軍。換言之,欲攻佔平壤,必先攻取牡丹峰。但牡丹峰地勢極為險峻,日軍又普遍裝備了火繩槍,這地形狹窄險峻的守衛戰中非常佔優勢。面對牡丹峰這個棘手的問題,諸多明軍將領面面相覷,就在主帥李如松陷入無人可用之時,吳惟忠自告奮勇,主動請纓,表示願率所部3000人攻打牡丹峰。
而後,吳惟忠率領3000名戚家軍勇士,冒著日軍密集的火力向牡丹峰發起總攻,在進攻中,吳惟忠胸口中彈,仍親自督戰,身先士卒,在吳惟忠的榜樣作用下,不到一天,戚家軍攻取牡丹峰,全殲守敵,將大明軍旗插在了牡丹峰頂上。平壤城下的明軍望著牡丹峰上飄揚的大明軍旗,立時士氣大振,他們瘋狂地向平壤城突擊,短短半天時間,明軍就攻破平壤,斬殺日軍1500人,燒死6000餘人,淹斃溺殺5000餘人,小西行長僅僅帶著數千殘部倉皇逃出平壤,是為平壤大捷。
平壤大捷後,吳惟忠轉戰朝鮮各個戰場,所部殲滅日軍逾萬人,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萬曆朝鮮戰爭結束,吳惟忠率部歸國,因功升任都督僉事。兩年後,吳惟忠去世,一代名將就此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