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南唐的亡國之君,李煜的一生可謂是非常淒涼,關於他的評價古往今來也是眾說紛紜,不少人都說李煜除詩詞外,沒有任何可以值得稱讚的地方。
這樣的評價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他曾評價李煜“多才多藝”,但是無奈“不抓政治,終於亡國。”
建國以後,針對毛主席對李煜的評價,許多人紛紛附和,認為李煜在政治方面的確一無是處,難怪南唐滅亡在他手上,而對於這些言論,毛主席卻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觀點:“李煜也是亡於金陵的末代君王,難免要遭到後世的斥責非議,但也要辯證地看。”
關於此處的“辯證地看”,毛主席不僅給出了更加詳細的說法,也在自己的詩詞創作中給出了答案。
相同的婉約派
作為一個亡國之君,李煜被世人稱頌數千年的原因,就在於千年來他感動無數人的詩詞,而毛主席對李煜的詞也給出了很高的評價。
而毛主席本人不僅是政治家,也是一個非常傑出的詩人,他經常在自己的詩作中對李煜的風格加以借鑑和融合。
李煜是一個婉約派的詞人,他為人們所熟知的作品多是表達離愁別緒和亡國之恨的婉約詞作,而毛主席的詞作大部分體現出其作為偉人的胸襟和豪放,屬於豪放派。但毛主席也效仿過李煜的風格。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和李煜同用一個詞牌名的《虞美人·枕上》。
其中“ 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與李煜的“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意境格尤其相似。
毛主席寫這篇《虞美人》是在1921年,當時他剛剛和愛人楊開慧結婚,新婚燕爾卻無法相聚,必須要奔赴異地從事革命活動。
對妻子楊開慧的深刻思念讓毛主席黯然神傷,想起當年鬱郁不得志的南唐後主寫的《虞美人》,於是提筆寫下了這一首詞。
《虞美人》這個詞牌名很有來頭,它一開始是唐朝的教坊曲,是指代項羽和虞姬感天動地的愛情的,同時也將項羽和虞姬雖然相愛但是因戰爭失敗而無法長相廝守只能共赴黃泉的感情融入其中。
這就給《虞美人》這個詞牌名定下了一個悲傷動情的基調,也給後世的創作方向擬好了框架。
所以在毛主席這篇《虞美人·枕上》中,“美人”一方面指代自己新婚燕爾卻無法相聚的妻子楊開慧,另一方面指代自己心中的家國情懷和抱負,雖然是婉約詞,但是偉人的胸懷還是可見一斑。
而反觀李煜的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表達的感情就和毛主席的各有千秋。
當時李煜的南唐已經被宋朝滅國了,宋太祖趙匡胤因為看他老實順從,所以並沒有殺他,而是把他軟禁在一處豪華的宮殿中,變相的囚禁他。
這種不得自由,寄人籬下的境況讓李煜心中湧出無限的哀愁,只能借詩詞來抒發情感。
後來宋太宗趙光義掌權以後,還是和以前一樣,囚禁他。
公元978年的一天,以前的南唐舊臣來到李煜的宮殿為他慶生,以前的文武百官如今只剩下這很少的人,李煜一時間百感交集,故國的愁緒又油然而生。
這些讓李煜心中的痛苦無以復加,於是提筆寫下了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而這首虞美人也成為了李煜在後世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
這首詞雖然給李煜帶來了“千古詞人”的讚譽,但也給當時的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趙光義看到了這首詞感覺十分憤怒,要知道在歷朝歷代亡國之君的下場不是屍橫遍野就是被逼自盡,自己把李煜好吃好喝的供著,他居然還敢追思故國,寫詞抒發?
於是趙光義一怒之下將李煜賜死,李煜也終於不用再屈辱地活著了。
毛主席《虞美人》中的“美人”指妻子楊開慧,李煜的“美人”是“故國”。
在這一點上,兩首詞的情感十分接近,都是身處異地對家中的思念。
而在更深一層的情感上,兩首詞就有很大的區別了,兩首詞的作者都是國家的一把手,毛主席的這首情感更側重對於國家美好前景的期望和自己的胸襟抱負;而李煜的這一首更多地體現了亡國之恨。
所以雖然《虞美人·枕上》是毛主席效仿李煜的婉約派詞作,卻依然表達了他豪放派詞人的情懷。
而每每談到這些“詩人皇帝時”,毛主席在感慨過後,總是要提一個詞:“老粗”,毛主席表示,像李煜這樣善於寫婉約派多愁善感情緒的古人還有很多,但是他們大多無法在政治上有所建樹,而像朱元璋、劉邦這樣基本不識字的“老粗”往往最後成了大事。
不同的豪放派
李煜另一首被傳頌千年的作品,就是《浪淘沙·簾外雨潺潺》。
其中的“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令無數人感動落淚。
這首詞寫於南唐剛剛亡國,李煜從一國之君淪為階下囚的轉折時候,那時候的李煜終日被亡國的屈辱籠罩著,於是開始產生了一種如夢似幻的朦朧感。
淅淅瀝瀝的春雨,早春的乍暖還寒,潺潺的流水和飄零的落花,本該是充滿溫柔和希望的景象,在李煜的筆下變得如泣如訴,就像是再也回不來的故國。
詞中的“客”字用得十分傳神,一開始指“楚客”,因為當年屈原漂泊楚地孤苦伶仃所以有了這麼一個說法,後來可以直接代指“過客”。
這首詞寥寥數語,就將一個亡國之君心中的離愁別緒寫得淋漓盡致。
而毛主席讀到這首詞的時候,孑然長嘆,為李煜這樣的文采和他所生的時代和身份感到無比的惋惜,於是打算也要寫一首《浪淘沙》,但是要用這個詞牌寫出豪放派的恢弘和豪邁。
1954年春天,毛主席在北戴河望著滾滾的波濤,心中激盪的豪邁氣勢讓他提筆寫下了一首《浪淘沙·北戴河》。
其中結尾兩句“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抒發了為人心中的豪放之氣。
同為《浪淘沙》,毛主席的這首一掃多愁善感的靡靡之音,一句“往事越千年”就將一個磅礴大氣的偉人形象躍然紙上。
當時正是建國後不久,新中國的一切都在欣欣向榮地向著更美好的方向前進著,而毛主席看著波瀾壯闊的北戴河,一時間想起了曾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的魏武帝曹操,慨嘆千年時光一晃而過,波濤還是那樣洶湧,站在這裡的人卻變了。
毛主席此刻會想起曹操而不是李煜,是有原因的。
都說“文章憎命達”,我國曆史上有名的詩人詞人,他們的優秀作品大多是在命途不順的時候寫就的,所以一個人政治方面和文學方面很難都有所成就,我們所說的李煜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我們所熟知的有兩個特例,就是毛主席和曹操。
所以毛主席站在北戴河的岸邊,會以曹操自比就順理成章了。
寫完這首《浪淘沙·北戴河》之後,毛主席跟隨行的工作人員聊起了自己用浪淘沙這個詞牌的原因,那就是南唐後主李煜也寫過一首非常著名的浪淘沙。
毛主席先說李煜的浪淘沙,不論是語言、寫法還是意境都是上上之作,但是風格實在是過於多愁善感。
於是自己特意反其道而行之,寫出一首奔放豪邁的《浪淘沙》,也算是對古代文學形式的一種革新和改良。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毛主席在胸懷家國天下的同時飽讀詩書,對於文學也有自己獨特的見地。
政治才能與赤子之心
所以,李煜的詞作,一方面是文采、感情和寫法的上上之作,另一方面,在風格上又不免過於多愁善感,這樣看待是為“辯證”。
但是毛主席所說的“辯證地看”,不僅僅是對李煜詞作的文學價值辯證地看待,對於李煜身為一個皇帝的政治作為以及李煜這個人身上的特質,更要辯證地看。
那具體應該怎麼辯證地看呢?
要考慮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李煜在政治方面,真的如同大多數人所說的那樣一無是處嗎?
宋朝詩人陸游曾經這樣評價李煜:“後主天資純孝……專以愛民為急,蠲賦息役,以裕民力。”
而毛主席對於李煜政治方面的評價,也切實做到了“辯證地看”。
在許多人在毛主席面前將李煜的政治成就批判的一無是處的時候,毛主席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
當年李煜的南唐被宋朝覆滅以後,趙光義也覺得這亡國之君李煜實在是無能,於是問起以前的南唐大臣潘慎修,這李煜真的那麼無能和不堪嗎?
潘慎修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反問趙光義,如果李煜真的是一個徹頭徹尾的無能之輩,這風雨飄搖的南唐還能堅持十五年嗎?
趙光義聽完潘慎修的回答覺得十分有理,在心中對李煜也重新評判了一番。
毛主席講完這個故事,對故事中潘慎修的說法表示了認可,他告訴在座的眾人,李煜接過南唐的時候,朝廷已經是一個爛攤子了,隨時都有覆滅的危險。
而南唐在李煜手上又支撐了十五年之久,所以李煜就算不是一個明君,也至少不是一個無能之輩。
說到最後,毛主席對李煜的政治才能給出了自己的評價:“說得過去”。
而李煜“說得過去”的政治才能折射出的,是李煜身上的特質:一顆赤子之心。
從小在宮廷中長大的李煜,沒有毛主席金戈鐵馬的戎馬生涯,更沒有毛主席救國救民的遠大抱負,他只能看得到深愛的眼前人,這大大侷限了他的政治眼光,卻給了他無與倫比的赤子之心。
作為一個皇帝,李煜對自己的第一個愛妃大周后一往情深,他憑藉自己的才華,和大周后一起改編了唐玄宗和楊貴妃的《霓裳羽衣曲》。
大周后病死後,李煜在大周后的葬禮上悲慟到形銷骨立、衰弱難支,拄著柺杖有人攙扶才能行走,他還為大周后寫下了泣血哀慼的長篇誄文《衣昭惠周後誄》,署名“鰥夫煜”。
這份對愛人的深情,就是他赤子之心的體現。
結語
對於李煜,毛主席的評價客觀全面,他既遺憾於李煜疏於政治最終亡國,又欽佩於李煜風華絕代的作品。
所以毛主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既寫得一手好詞,在政治上更是大有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