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餐飲消費,正悄然發生著一系列重大變革。
本文由紅餐網(ID:hongcan18)原創首發,作者:景雪;編輯:洪君。
年前,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23年全國餐飲收入,52890億元!突破五萬億大關,在外界看來,餐飲行業發展勢頭還不錯。
但實際上,紅餐網與大部分餐飲人交談時瞭解到,過去一年,很多餐飲人的預期並未如約而至,市場預判與消費信心並未來到面前。2023年年初,很多人還抱著“一切會恢復正常,生意會慢慢好起來的”的期望;到了年中,大家的態度就變成了“扛一扛或許可以熬過去”;再到年尾,已經有很多人黯然離場,離開了餐飲業。
對於2023年,很多餐飲人的一大困惑就是:“顧客都去哪了?”
紅餐網透過走訪調研,從過去一年繁雜的資訊中,我們整理出以下一些重要的餐飲消費流向,開年之際,分享給大家,算是拋磚引玉,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啟發。
過去一年,客人都去哪了?
本質上講,顧客還在那裡,只是他們有了新的需求,於是去了別的地方。而顧客流失的根源,很大一部分就在於外部環境,也就是說,隨著世界和國家經濟的變化,居民餐飲消費水平和方式發生了變化。
1、消費清醒後,居家用餐消費需求增加,外出餐飲消費意願降低
紅餐產業研究院釋出的《2023年中國餐飲消費趨勢》顯示,目前國內消費市場已經出現第四消費時代的特徵,消費者的樸素、實用意識正在引領社會的新消費潮流。換句話說,消費者在花錢方面變得更保守、更理性了,他們明確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衝動消費,不買非必要品,不盲目跟風,從實際需求出發決定消費。
“不逛街、不聚餐,不行嗎?”
“買上新鮮食材,自己下廚,不健康嗎?”
“都有上門做飯業務了,五菜一湯48元,不香嗎?”
當人們逐漸從“Oh My God買它~”中清醒過來,逐漸開始正視慾望,面對美食的選擇也會化繁為簡,減少浪費,拒絕超額消費,外出餐飲消費的需求就會有所減弱。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外出就餐的人群開始減少,必然會導致市場存量的再分配,即便是那些過去看上去生意還不錯的門店,也會受到一定的衝擊。
奧琦瑋董事長孔令博此前接受紅餐網採訪時也表示,餐飲市場早已供大於求,“假如有一盆水,原本是十個人分,現在是三十個人分,最後分到手的水肯定是不一樣的。當門店的供給達到峰值,人們外出就餐的興趣、意願,或者是總量又不會再攀升,這個時候必然會有更多的門店和品牌感受到經營的壓力。”
2、“精緻省”消費模式流行,人潮湧向更有質價比的餐飲品牌
很多經濟學家都預測,日本的今天會是中國20年後的樣子。因為日本的整體人口結構和中國非常類似,只是比中國早了20年,而人口結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現象。
所以參照日本經濟的發展規律來看,當存量經濟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會帶來消費的暫時性萎縮,不僅消費意願會降低,消費偏好上也會更傾向於“高質價比”的產品。
過去一年裡,我們也看到:
比起炫耀新買的東西,各種省錢大法在社交媒體上更受歡迎;
年輕人開始青睞軍大衣,不是買不起羽絨服,而是軍大衣更有價效比;
晚上打折的生鮮超市和2元麵包店門口,人潮湧動,排起了長隊;
消費者逛商場更多湧向了彙集最多低價零售及小吃快餐店的B1、B2層;
月薪2萬的年輕人,在面對高於市場價格的麵包、快餐、麻辣燙時,開始高呼“高攀不起”;
買臨期食品,搶剩菜盲盒,“月入兩萬,要過得像月入兩千”……這才是年輕人的新生活方式。
這些新消費理念,用當下比較流行的概念來講就是“精緻省”。應用到餐飲消費領域,也就是面對剛需、必須外出餐飲消費時,人們會該花花、該省省,薅羊毛、找團購、貨比幾家是基本操作,從面子消費到注重實用,消費者會更多思考“好吃、划算”等需求。
所以,不少消費者開始湧向了“工地盒飯”“社群食堂”“成人小飯桌”“10元自助餐廳”……人均不超過50元的薩莉亞、9.9元的瑞幸、均價只要個位數的蜜雪冰城等連鎖餐飲品牌能夠風生水起、營收大漲,也就不奇怪了。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3、享受“快捷煙火氣”,“黑紅”的預製菜成為部分消費者的剛需
不可否認,預製菜仍然是很多人的“心頭刺”。“抵制預製菜進校園”“6000元一桌的婚宴裡七成竟是預製菜”……過去一年裡,有關於預製菜的爭議,幾乎沒斷過。部分餐廳甚至開始在店裡立起“拒絕預製菜”,以此來表明自己的立場。
但“黑紅”也是紅,罵聲越大,反而賣得越火。
嬋媽媽的資料顯示,2023年1-9月,抖音電商預製菜行業銷售額同比增長53%,呈現快速發展的上升趨勢。其中,價格在100-200元的預製菜包括一些較為複雜的菜品、聚會套餐、年夜飯套餐等銷量同比增長最快,達到99%。
而預製菜之所以會被一些人抵制,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消費者的知情權和信任被侵犯。江蘇省消保委曾做過調查,發現七成消費者不知道自己點的菜是預製菜。對於消費者而言,他們只是希望在消費產品前能瞭解到產品的實情。
為什麼三全、灣仔碼頭等預製食品能夠成為消費者口中“熟悉的味道”,連蔥花都要預製的米村拌飯能夠大行其道,無非就是大大方方地告訴了大家,自己做的就是預製菜。
科技的應用,已經能夠為消費者帶來更新鮮、更健康的預製菜出品。在此基礎之上,中國懶人經濟、單身經濟,家庭小型化,以及不斷提升的女性就業率等現象也越來越明顯,再疊加消費者在飲食消費上越來越追求節儉和迅速滿足化,都給預製菜帶來更多發展空間。
降低居家烹飪的難度和門檻,享受一種“快捷的煙火氣”,又能實現消費成本和時間成本同時降低,不得不承認,預製菜已經成為部分消費者的剛需,尤其是那些獨居或已婚未育家庭的剛需。
4、城市人口迴流、網紅城市興起,低線城市餐飲消費崛起
基於流量生意的思維,過去很多餐飲人開店會優先選擇去一二線城市,畢竟這裡人流量大、購買力強。
但人口的流向,已經發生變化。
根據資料平臺“城市資料團”對四個一線城市的人口淨流動情況地統計,可以看到,2023年1~11月,四個一線城市中,北京、廣州市的人口淨流入累計值在2月9日之後才開始轉正,但人口流入幅度並不大。而上海、深圳的人口淨流入累計值,即使是2023年春節過後,也未能恢復到年初水平,且仍不斷下降,也就是說這兩個城市的人口出現了持續外流。其中,深圳市的人口流出速度,比上海更快。
△圖片來源:城市資料團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對廣大外來務工者而言,當經濟出現波動,一線城市就業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會選擇退回自己熟悉的家鄉,縮小尋找就業的半徑。所以,從一線城市流向家鄉,又或是進一步流向離家更近的省會城市,是2023年以來人口流向的主要趨勢。
城市因人而盛也會因人而衰,市井生意也離不開人。去年年底,一位在廣州城中村經營鐵板燒的店老闆跟紅餐網交流時就曾感慨,去年一年自己門店所處的城中村,已少了很多人。“很多人沒有工作,或者因為工作難找、工資低,就選擇了離開。外來務工人口少了,門店客流自然就會受影響。”
如今,回鄉創業正成為不少年輕人乃至外出務工人員的新選擇。在中國中部,一座曾經以“雜技之鄉”聞名的人口第一大縣——安徽臨泉縣,由於小店經濟走熱、年輕人迴流、縣域崛起,頻頻獲媒體關注。“中國人口第一大縣,年輕人為何都回來了”的報道更是一度刷屏。
與此同時,一些低線城市成功轉型升級為“網紅城市”,也影響著人口的流向。
山東淄博掀起的“進淄趕烤”浪潮;靠影視劇《狂飆》一炮走紅的廣東江門;靠著“村超”“村BA”強勢出位的貴州黔東南州的榕江、臺江兩縣……這些網紅城市的誕生,打破了過去由超大特大城市主導的消費“虹吸效應”,一批外地消費者奔向這些網紅城市,也直接帶動了當地的餐飲消費。
△圖片來源:紅廚網攝
小鎮到縣城的創業之風、低線城市的出圈,都為提振本地消費帶來更多新的機遇,帶動當地餐飲消費日益繁盛。
2024,還有哪些新機遇?
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餐飲消費流向往往不受企業控制,但基於大眾的消費習慣、消費偏好,企業仍然可以做出一些改變來應對。基於過去一年的餐飲消費流向,我們也嘗試從中提煉總結了幾個規律,希望能給餐飲品牌帶來一些啟發和思考。
1、價值消費:凸顯產品“價值感”,好產品賺錢的時代來了
過去幾年,有很多人說,奢侈品消費變少了,富人消費不動了。但事實上,經濟大環境不好,對富人影響不大,他們依舊該花花。
2023年底,在Alpha投資峰會上,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曾表示,2023年的消費動能更多來自於農民工、中低收入者或三四線城市人群的消費和服務業修復。
也就是說,大環境不好的背景下,高低兩頭收入群體的消費行為反而不太受影響,影響更大的是那些中等收入、白領階層的中產群體。
中產群體收入銳減,他們在消費方面就會更加保守,不再激進,有多少錢過多少錢的日子。月薪幾萬的中產,住不起如家、去不起泡泡瑪特,買不起麵包、逛不起商場……大家調侃“買不起”的時候,其實真正想說的是“不值”。
返貧的中產,再加上原本就數目眾多的低收入群體,他們普遍對那些空有其表,尤其是隻有噱頭的業態、模式不待見。像過去老一套的網紅業態、明星餐飲類的經營模式,向上拼不過連鎖餐企的沉澱、品牌調性,向下比不過大眾餐飲、街邊小店的高實用、價效比,就會陷入越來越難的境地。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所以對餐飲店來講,尤其是像中式正餐、異國餐飲、特色單品類的餐飲店,接下來就需要更專注於消費真需求、發揮品牌的真實力,要向消費者展示出更多的“價值感”。
怎麼讓自己更有價值感呢?打個比方,將店面小型化,變得合理且經濟;裝修上,採用現在流行的工業風、侘寂風,主打一個簡約,把錢更多花在食材上,還要讓消費者看到、感受得到,顧客就會覺得買到的東西很值。
2、“平替”消費:不給別人代替的機會,打造爆款集合店增加壁壘
經濟學上,有一個詞叫“口紅效應”。大致意思是說,每當經濟不景氣時,女性對名牌服飾、珠寶的強烈消費衝動,會轉移到口紅等相對平價的奢侈品。雖然生活拮据,但出門前能塗一下口紅,哪怕是廉價的口紅,也能給自己帶來一點儀式感。
過去幾年,許多行業都出現了縮產縮員的現象,錢越來越難賺,人們就會轉而用相對低價的消費行為來取悅和麻痺自己,一次簡單的旅遊、一場戶外露營、一部普通的電影、一杯便宜的奶茶;喝不上茅臺,就嚐嚐“醬香拿鐵”;不去火鍋店,轉向花費更低的小火鍋……
這其實也是為什麼2023年“平替”消費會走紅的原因,而這樣的消費理念未來甚至可能會影響到更多群體。作為餐飲門店,如何應對這一消費特點?
一個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自己本身就可以做到平替,不給別人代替自己的機會。如果細心留意也會發現,近幾年,很多連鎖大牌都推出了副牌,小菜園開了新的快餐品牌“菜手”;大斌家串串火鍋做起了小火鍋;冰火樓佈局了外賣專門店“冰火樓外膳小店”……透過開設新的副牌或增加新的門店型別,讓菜品小量化或模型輕量化,將價格打到更低,但卻有著與原來品牌相當的口味、品質,成為當之無愧的“平替”。
借用當年《羅輯思維》節目中的那句口號,就是:“死磕自己,服務大家。”
還有,像去年大火特火的零食折扣店,是將各種爆款零食做了集合,從而成為了超市的平替。餐飲業裡,朱光玉火鍋館於2024年初推出了新的“沸騰華人”版本門店,在店內專門設立炒飯攤檔、米線攤檔,與其說是一家火鍋店,更像是一個多種爆款品類的集合店,也是類似的策略。
△圖片來源:朱光玉火鍋館
將多種經典快餐或爆款小吃放在一起,做爆款集合店,無論是一人食,還是多人聚餐,都能滿足,門店的復購率會增加,門店的壁壘也會更高,別人想替代就會更難。
3、懶系健康消費:既要產品健康,又要省事方便
熬夜、加班、996的工作節奏之下,打工人開始失眠、脫髮、眼睛乾澀,“保命要緊”的意識提前到來,選擇健康養生產品也成為越來越多人“安全感”的主要來源之一。
從“中醫館的酸梅湯”,到“姨媽熱飲”“養生奶茶”……類似的單品層出不窮。還有放棄植脂末、使用真奶,推出低糖減脂產品,公佈在售產品“配方”,公開熱量資料……消費者對健康養生的孜孜追求,帶動著茶飲行業不斷解鎖新勢能。
而在快餐領域,強調當日現制、現售,將健康飲食精確到了每一“卡”攝入的簡餐輕食銷售火爆;老鄉雞、沙縣小吃、楊國福麻辣燙等連鎖品牌紛紛推出更健康、養生的“新中式減脂餐”或“新中式輕食”;和府撈麵、大董開始在麵條、麵點中加入萊茵衣藻粉,主打的無非也是一個健康。
健康養生的消費之風早已盛行,過去大家普遍只是在食材、原料上下下功夫,強調原料優質。未來,僅憑這點還不夠。如今的消費者,在飲食方面會既想要產品健康,又想要省事方便,“懶系健康”、“既要又要”才是大家真實的心理需求。
“喜歡吃簡餐輕食,但也希望每天有不一樣的搭配組合。”
“更健康的面,再配上一些健康的小點心、茶水,最好還是套餐的形式,不用選來選去,才更好!”
“自帶中藥包新增進火鍋湯底,看著都羨慕,但沒幾個人真有時間去藥店抓藥,要有火鍋店能一步做到位,肯定有很多人愛了。”
在一些餐飲消費熱議的話題下,能見到不少諸如此類消費者的期盼,但有多少餐飲品牌注意到並抓住了消費者的這些需求,還要打上個問號。
2024,還是會有一批消費者願意為健康、養生買單。懶系健康的消費趨勢下,餐飲品牌可以做的其實還有很多,比如基於消費者某個特定的用餐場景,包括健身餐、下午茶、一人食、兒童餐等,做進一步的產品健康化、營養化升級,方式上也絕不僅限於改變食材原料,產品包裝、規劃餐品組合、控制營養配比等都是可以探索的方向。
△圖片來源:Midjounery
4、圈層消費:成為“搭子”們的圈層,帶動品牌逐步破圈
“可以沒物件,但不可以沒搭子。”2023年,一種叫“搭子”的新型社交關係在年輕人中盛行。而所謂的“飯搭子”,即基於口味類似、喜好相近、飲食消費能力相當而形成的社交關係。
“搭子”們不如朋友、親人的關係親密,但卻強於普通同事、同學,主打一個垂直細分領域的精準陪伴。“搭子”們劃分出屬於自己的圈層,並在圈層中展現出旺盛的購買力。
對於屬於自己圈層的消費品牌,“搭子”們會更樂於幫助它們進行宣傳,甚至主動維護這些品牌的利益。像去年11月,在一些媒體曝出“一點點要倒閉了”的資訊後,1點點的忠實粉絲們便開啟了“1點點保衛戰”,#絕不允許一點點倒閉#話題甚至被送上了熱搜,話題關注度超1100萬。
還有“麥門”“點門”“雪寶”……這些消費者組建的圈層裡,大家會自主、自發地分享品牌資源、活動和體驗,無形中也幫助商家連結到了更多、更精準的目標受眾。
而過去一年裡,從肯德基的瘋四文學,到探魚的“8小時免費暢吃豆花,挑戰吉尼斯”活動,再到虎丫炒雞舉辦的王者榮耀巔峰賽。這些活動本質上也都是從圈層入手,先找到精眾的圈層,在圈層內立足後,進而帶動品牌逐步實現破圈。
△圖片來源:探魚
電競圈、追星圈、電影圈、二次元圈、說唱圈等等不同圈層都有著不同的興趣和文化,也有圈層間的壁壘。如果品牌能夠在商品品質有保證的基礎上,又能打入一些小圈層,甚至建立屬於自己的新圈層,就會成為區別其它品牌的強有力的競爭壁壘。
5、情緒消費:提供情緒宣洩口,帶來享受型消費和精神消費
情緒消費是近些年來被不斷提及的消費熱詞。經歷了過去幾年的不確定時期,越來越多人開始對自身的生活方式進行思考,他們開始尋找各種對抗內耗的精神療法,為自己的情緒尋找宣洩口。
“在上班和上學之間,選擇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間,選擇了求佛。”不再僅僅只是一句玩笑話;
“不怕和尚會念經,就怕和尚賣咖啡,佛門淨土變成了咖啡聖地。”杭州永福寺、台州龍興寺、上海玉佛寺等多個寺廟中的咖啡館被擠破門檻,“佛系”的寺廟竟成了賣咖啡的高手;
一臺碳爐或電烤爐,煮上一壺茶的同時,零星烤著地瓜、柿子、年糕等食物,圍爐煮茶成為年輕人的“新歡”。對於年輕人來說,他們品的不只是茶,還有秋冬的儀式感。
情緒消費已經成為當下一批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剛需”,也被很多業內人士看作是消費品牌下一個值得探索的增長“賽道”。
“發瘋”“佛系”“拒絕內耗”……從釋放到坦然,再到不卷,情緒的最終落腳點其實是“悅己”,也就是說,消費者越來越關注享受型消費和精神消費。
知萌諮詢機構此前釋出的《2023中國消費趨勢報告》中也提到,大眾消費逐漸呈現出更加在意自我、關注內心世界的特徵,氛圍感、內心舒適度等是消費體驗中的重要指標。
△圖片來源:紅餐網攝
對於餐飲品牌來說,如果能將消費者的這些需求與餐飲品類相結合,作用於自己的產品研發、門店場景打造或市場營銷中,就會成為品牌出圈的利器。品牌如果能夠做到“氛圍怡情”,讓顧客鬆弛、舒適,甚至感受到“治癒”,提升消費者的參與體驗感,在新消費領域未來會是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
結 語
近幾年,商務部一直把促消費擺在政策部署的重要位置,2023年提出了“消費提振年”,2024年則為“消費促進年”。
但是,在餐飲消費市場上總是能聽見或看見不同甚至衝突的現象,“有錢不敢花”和“沒錢大手大腳花”依舊是被廣泛討論的關注點;極少個例的“潑天富貴”背後,“大敗局”才是普羅眾生相。樂觀與悲觀總是交替相伴。
沒有最壞的時代,也沒有最好的時代。展望2024,國內餐飲市場大機率還是會波譎雲詭,復甦依舊在路上。
封面圖來源: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