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山東青州,如果說最不容錯過的是去青州博物館見識“青州微笑”的話,那麼城東4公里外的駝山石窟就是第二個不容錯過的地方,駝山石窟從北周開始開鑿,到唐代中期完成,歷時近二百年時間,除了元朝時由於佛道之爭,駝山曾一度為道家佔據,造像略有破壞外,基本上儲存不錯,雖然沒法和四大石窟比,但駝山石窟在山東省內也是最大的石窟。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青州古城城東的駝山,最高峰海拔408米,與雲門山東西相望,因山形似駝而得名,自古便是古青州八景之一,如今也是雲門山駝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
駝山之上,有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駝山石窟,駝山之下,有新建的龍興寺建築群。
除了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駝山還是國家級地質公園,登山之路可見其山石地貌,沿途松柏林立,充滿野趣。
行至半山腰,可見駝山石窟入口,石窟共5窟1摩崖造像638尊佛像,精華在第3窟。
第一窟
第一窟開鑿於初唐(618-712年),平面長方形平頂窟,正壁壇上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窟內左、右壁後代補鑿四小龕,為盛唐時期(712-762年)作品。
端坐中間的釋迦牟尼像面相豐滿,頭部肉髻高聳項有橫紋,還佩蓮花瓣項鍊,身穿右坦式袈裟,結跏趺坐於佛座之上。侍立的二弟子,亦是面相豐滿,迦葉居左,阿難居右,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但這一石窟的主要看點還是兩尊菩薩立像,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曲線優美,具有典型的唐代審美。
第二窟
第二窟開鑿於隋開皇年間(581~618年),方形平頂窟,窟內正壁塑一坐佛,兩邊各有一協侍菩薩。
窟門有二力士,旁壁上還刻有千佛像和供養人像。
主尊右手施無畏印左手與願印,結跏趺坐;螺發,肉髻低平;面相圓潤,眉間有白毫像,脖頸上有橫紋;著敷搭雙肩下垂式袈裟並施鉤紐,袈裟上繪有赭石色方格。
這一石窟的看點是東壁的觀音菩薩旁有一身著窄袖胡服尖頭鞋的波斯供養人形象,是古代青州文化南北交匯、東西融通的歷史見證。
第三窟
第三窟開鑿於北周至隋(557~581年)之間,摩崖尖拱龕,龕中有1佛2菩薩和341尊千佛像,是駝山石窟中規模最大、開鑿年代最早的一個窟。也是駝山石窟乃至山東石窟的代表形象。
主佛阿彌陀佛高達7米,是山東最大結跏趺坐佛像,基座上有“大像主青州總管柱國平桑公”和“像主樂安郡沙門都僧蓋”題記,所以這第 3 窟造像應是青州總管平桑公及樂安郡沙門都僧蓋主持建造的。
第三窟有鐵欄杆圍護,其實駝山石窟每一窟都有鐵欄杆或木柵欄圍護,出於保護目的,但確實也有礙觀瞻。
第四窟
第四窟開鑿於隋末唐初(611-624年),方室平頂小型窟,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窟門有二力士,損毀比較嚴重。
摩崖造像群
第四和第五窟之間有摩崖造像群,開鑿於隋唐時期(581-907年),共有佛像菩薩7組15尊。
第五窟
第五窟開鑿於北齊(550-577年),方室平頂小型窟,一佛二菩薩,損毀也比較嚴重,第四第五窟都很一般。
看完五窟一摩崖不要走回頭路,繼續往山上走,沒多久就會經過南天門和石門,到達昊天宮。
昊天宮
石窟是佛教,昊天宮是道教,這裡還是青州市道教管委會所在地,一山之山佛道共存。
宋元時期道教興起,駝山寺逐漸就被道教佔領,改為昊天宮。雲門山的大雲寺也將寺址遷往雲門山南麓,把山北讓於道教。到了明代,駝山和雲門山更是完全變成了道教的天下。所以直至今天,駝山上也只有道士,沒有和尚。
古柏群
駝山之上古柏多,有200年以上的古柏上百棵,上面這棵500多年的古樹中呈現清晰可見的猿猴頭部造型,被稱為“古樹錮仙猴”。下面這棵也是明代古柏,被雷擊成這樣,被稱為“八仙過海”。
西晉末年,佛教傳入青州,後趙時期由於皇族尊崇佛教,青州佛教得到發展,南北朝時期青州先後隸屬於崇佛的南朝宋和北魏,逐漸成為了山東佛教中心之一。東魏、北齊時期,青州佛教進入了繁榮期,北齊皇帝高洋,更是拿出國儲的三分之一供養佛教“三寶”。到了公元577年,北周滅了北齊,北周武帝在建德三年開始滅佛,佛教遭受了沉重的打擊,青州乃至整個山東的佛教也迅速衰落。
駝山石窟就是佛教在青州繁盛期的遺存,雖然不大,和國內著名石窟相比也有差距,但也是山東省內最值得一看的石窟之一,更是青州多元歷史文化遺存的展現,來青州旅遊,不可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