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寶雞市,古稱陳倉、雍城,地處關中平原西部,西靠隴山,南依秦嶺,北臨隴東高原,渭水自西往東流過。
在一個寂靜漆黑的夜晚,陳倉北部的天空劃過一道流星,一顆隕石從天而降。驚起野雞鳴聲一片,有傳聞是仙雞降臨,這是寶雞名稱的由來。
公元前763年,秦文公即位第三年,便迫不及待統領七百秦族男丁,走下隴西高原,來到了汧河與渭水交界之地。築了一座城,叫做陳倉(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
秦武公時期,在汧河、渭水之間修築規模宏大的都城,名為雍都(今陝西省寶雞市)。
秦國的都城雍都,其造型異於東方各國的都城,秦人並未一味模仿東方諸侯建造城邑。
東方各國的都城,一般由城和郭兩個城池組成,城是國君和宗室所在的城池,郭是貴族和百姓以及市場所在的城池,郭比城大得多,而且城郭是分開的兩座建築。
戰國時期的趙國都城邯鄲,燕國下都武陽,齊國都城臨淄,其郭的面積都在城的四倍以上,可見當時的理念是將國君和百姓分開保護。
秦國雍都則分為內城和外城,外城圍住內城。內城是皇城,外城是貴族所在,百姓和市場所佔比例很小,外城與內城的面積相當。
雍都這種內外城結構,避免了戰爭時期,城和郭都置於對方攻打的範圍內,這樣更可以集中兵力進行外城的防守。
另外雍都外城中百姓和市場的比例很小,這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將百姓居住地和市場遷至城外,縮小外城的規模,也有利於防守。
秦國都城全新的設計顯然是成功的,後世從漢朝起,所有朝代都繼承了秦國都城的這種設計,即內外城結構,大皇城,守外城。
秦武公去世後,秦德公正式遷都雍。雍都位於關中西部,並不是關中的地緣中心。後世秦朝、漢朝、唐朝,都是在關中中部的咸陽和長安建都,作為關中地緣中心,交通中心,自然也更容易成為經濟和政治中心。
公元前383年,秦獻公即位第二年,便向東遷都到關中中部櫟陽,後秦孝公遷都咸陽。秦人建都雍時間長達380年,雍都(寶雞)是秦國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
陳倉出現頻率最高的地方,應該是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成語裡。
劉邦、項羽滅秦後,項羽立章邯為雍王,據有咸陽以西,包括隴西郡和上地郡,建都廢丘。雍就是秦國雍都(後又名陳倉、寶雞)的雍,雍都在關中西部,也就是雍國的正中央,章邯將雍都改名秦人建都前的古名陳倉。漢王劉邦拜治粟都尉韓信為大將軍,總覽北上三秦全域性。
漢國大將軍韓信總的戰略,是派偏師修復子午道上燒掉的棧道,主力則從故道挺近關中西部的陳倉。簡單說就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中書謁者令灌嬰率軍民開山鑿石,插木搭橋,搶修棧道。灌嬰修復子午道,這可不是修給章邯看的,而是真的調動大批軍力民力,目的就是修好子午道。章邯作為秦朝的少府,長期負責秦始皇陵、阿房宮等工程,對關中和秦嶺的地勢瞭如指掌,企圖瞞過章邯騎哨的眼力,絕無可能。
關中南鄭城外,大將軍韓信高坐馬背上,比拜將時更揮灑自如。他一身盔甲策馬前行,外披泥黃披風,迎風拂揚,好一股睥睨天下的雄姿,風采如天將降臨。
韓信令將軍曹參作為先鋒,踏上故道,攻佔隴西郡的下辨。下辨以西,沿著嘉陵江的支流西漢水,有一條名為祁山道的通道到上邽。曹參坐鎮下辨,令樊噲率一軍沿祁山道,佯裝攻擊上邽。
樊噲剛出發,漢國將軍酈商便率軍北上,沿故道而上,突襲關中四塞之一的大散關。這裡可以看出韓信用兵的思路,並沒有把所有人馬都投入,先用曹參拿下武都郡這一帶,然後就地休整,由酈商接力攻擊大散關和陳倉。
大散關的關口海拔約1200多米,兩側有崖壁對峙,諸峰崢嶸,南北深谷陡峭,號稱“一線天”。樓船夜雪瓜洲度,鐵馬秋風大散關。
酈商率軍拿下大散關後,北進攻克陳倉,暗度陳倉之計完成。陳倉是秦國的雍都,章邯雍王的名稱就來源於此,是秦國曆史上建都時間最長的都城,這裡有秦國宗廟,附近埋著十幾位秦國國君。
東漢末三國時,諸葛亮五次北伐,出祁山,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病逝於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陝西寶雞岐山縣城南約20公里,是一塊地勢險惡的黃土臺原,高約120米,東西最寬約1.8千米,南北最長超過7千米,面積約12平方千米。五丈原的形狀像一片樹葉,北部較寬,南部狹窄並與秦嶺連在一起。
五丈原南靠秦嶺,北臨渭河,距渭河約3公里,東臨石頭河,西臨麥李河,形勢險要。
唐朝時,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慌忙逃到蜀地當了太上皇。唐肅宗在甘肅靈武即位,陳倉山復聞神雞啼鳴,聲傳十餘里,唐肅宗“初以陳倉為鳳翔縣,乃改為寶雞縣。”
寶雞之名從唐朝始,一直沿用至今。2003年,寶雞市的寶雞縣撤縣設區,恢復舊名陳倉。
如今寶雞是我國重要的鐵路樞紐之一,隴海鐵路、寶成鐵路、寶中鐵路、寶麟鐵路、寶南鐵路、西寶高鐵、寶蘭高鐵在此交匯,是通往西北、西南的主要咽喉。鄭州、石家莊等都是“火車拉來的城市”,實際上寶雞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