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本來一大堆事情,這天忽然就閒了,那就進山,進南山踏雪。
南山方便踏雪的地方很多,心心念的不多:除了有雪,還要有古寺,有古蹟,最好還要有一個老和尚。
最重要的:一定要人少。
那就往藍田從312國道進山,去悟真寺。一個多小時後,就過了水陸庵,進山了。
過了 悟真寺景區接著走,再過兩個隧道,右手就看到悟真寺的山門。左手有停車處,杖藜踏雪,過河上山。
幾個月沒有過來,這裡竟然架起了一座橋,看看時間才一個多月,不用從河底過去。
看看說明是悟真寺的老和尚發心社會各界募捐,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我以前從悟真寺景區大門進去過,那邊有藍關古道遺蹟,但是路很長,從這裡過河就直接到悟真寺大門前。
雖然是一路臺階,好在路短,半個小時左右就能上去。
雪後的秦嶺又和平時不一樣。林木蕭疏,峰巒清淡,好像這才是它的本相,沒有了樹木的遮掩,用真面目示人。
長長的臺階一直向上,路邊能看到冰凌草,旁邊還有一個小冰瀑,晶瑩剔透,散著藍光。
過來冰瀑拐個彎,路邊出現一個六角亭,直走往上,就到山門,右手平行,就到唐塔——其實從悟真寺也是可以過去的。
其實往山門走,路邊也有一座小小的塔。
結結實實的臺階,密密的山林,每一幀都可以入畫。
“靜心門”在一個平臺上,後面就是悟真寺,算算時間,邊走邊看,也就半個小時。
一個漢子拿著簸箕從廟門出來,山下停車只停了一輛車,應該就是他們。我說過年了還到師父這裡來,他說沒事就轉轉。
“有緣才登三寶地,無緣難入大乘門”,大門上寫著“上悟真古寺”。
悟真寺是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親證三昧,開宗立派的地方,嚴格的來說,這裡才是淨土祖庭,而不是大名鼎鼎的香積寺。
悟真寺歷史悠久,隋時正式稱名“悟真寺”。
悟真寺高僧雲集,但真正令悟真寺大放光彩、名傳千古的就是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
我在寫香積寺的時候介紹過善導大師,他是能讓屠戶改業,滿城斷肉,“家家敬觀音,人人稱彌陀”的大師。
善導大師在悟真寺居住時間最長,從青牛時期到中老年,基本都以悟真寺為活動中心,使悟真寺走入全盛時期。
當時的悟真寺擁有南北上下兩院,佛寺群落六處,僧眾千餘人,殿宇庭堂四千多間,綿延四公里之多,據有山場河谷田產5000餘畝,佔地6平方公里,堪稱盛唐時期最大的寺院之一。
現在悟真寺也有上下之分,水陸庵對面的是就是下悟真寺,這裡是上悟真寺。
日本淨土宗很發達,至少有十家寺院冠名“悟真寺”,四十家寺院名“善導寺”,而以大師別號命名的“光明寺”、“光明院”竟多達近百所。
既然是名剎古寺,文人騷客來的就多,最有名的就是白居易的《遊悟真寺》130韻長詩,堪稱中國古代描寫寺院長詩之最。
這裡按下不表,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查查。
進大門就是彌勒,上面是賈老師題寫的“悟真寺”。悟真寺裡賈老師題寫頗多,他2005年遊此,有文字,我附在本文後面,不言。
院子裡有三兩人忙活打掃,我和性雲老和尚打招呼,他也不理我,不知我為何人;看看旁邊古碑,他也不知我為何人。
——某年某月某日,我在這個院子寫了幾幅字,現在也只記得“千祥雲集”四字。
到大殿拜拜,佛陀無語,十八羅漢相對無言。
後面的藏經樓竟然也開著,上去看看,這裡寶藏眾多,除了有全套的乾隆大藏經,還有從淨土初祖慧遠到十三祖印光的畫像。
回到院子,和老和尚道別,我送他一小幅字。
炭盆上正煮得噴噴香的洋芋菜,他也不客氣一下,我都流口水了。
看著一大箱子蘭花,我給旁邊的居士說上凍之前,最好把盆埋上。
離開寺院,旁邊龍泉的雪厚,就不取水了,直接到亭子裡烹茶煮茗,再到唐塔密林走走。
真是空蕩蕩的山谷,白茫茫的大地,我們落下了第一行腳印。
這裡密林多是橡樹,其實旁邊還有一個地名,叫做橡樹灣。
唐塔就在石階的旁邊,這裡共有晚唐至清末的9座靈塔和數種碑石,六朝至隋唐的4處像龕,不過除了靈塔,其他都是空空了。
後面還要一個現代的多寶塔,風格和這唐代的靈塔迥異。
真要說終南山的古寺中,唐代的靈塔也只有這裡有,而且不止 一個,造型各異形象古樸,有一塊上面有碑文,只是看不清年代。
過了幾座靈塔,沿著石階走就是善道洞,當年善道大師悟道的地方,旁邊就是幾個佛龕。
不多,沒有了造像,即是有,也是非常簡陋的。
善導大師六十歲時,唐高宗發心在龍門修福造佛,善導大師作為總設計者和監造者,締造了龍門大佛這一馳名古今的世界級藝術瑰寶。
善導大師監造龍門石窟的時候,還記得這個地方嗎?
千年古剎,淨土祖庭,在亙古的終南山面前,也不過是時光一瞬,山林空寂,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一生,也不過是白駒過隙。
再往上走,路的盡頭是斷崖,下面就是312國道,如巨龍蜿蜒。
二筆先生遊後胡謅了幾句見笑見笑:
歲末進南山,南山草木寒
隔水踏雪寂,分野步蹣跚
唐塔覓蹤跡,老僧煮芋歡
先賢悟道處,青靄又幾巒
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歡迎關注,歡迎轉發。
附賈老師的文章,大家圍觀讚歎吧:
賈平凹/ 遊悟真寺記
陝西藍谷一帶屬第四紀冰川的侵蝕地貌,岩層斜豎,斷豁交合,亂石堆積,悟真寺就建在橡灣的覆車山上。
乙酉年八月十四日,我同木南、世增去悟真寺時,山上無一遊客,從山門進入爬近千級石階,但見兩邊溝崖褶皺縱橫,石錐危垂,裂縫中有古木,都不大,橫杆斜枝,竭盡努力,而野藤老蔓牽掛如網。
石階陡窄,幾乎貼面,滿溝沒有鳥鳴,只見蜂飛,腳步起落便響磬聲。爬至崖巔,是一平臺,悟真寺就在主峰之下。
寺門洞開,卻無僧人,佛像前也無一香一燭,院中鐵爐可能被數日前雨淋過,死灰停了一層薄蓋。
別處的寺,四周皆有松柏,此寺則一盡橡樹,且枝杆端直,高約十丈,密密麻麻如竹林,時有橡果墜落,篤篤篤在地上跳躍。
院裡有殘碑兩座,字跡斑駁,僅識得寺建於隋,盛於唐,曾廟宇連綿數里,僧人過千。
立於寺中,不禁感慨萬千,卻喜悅了寺前谷對面的群山走向全朝著這裡,那一道道魚脊狀的禿嶺上亂石如屋,裸露草木中,竟像是跪拜了成千上萬的信徒,而寺後主峰橡樹簇擁,渾然蒼翠,又都在陽光下熠熠明亮。
此刻,天淨無風,一色深藍,突然有白雲從主峰後湧出,迅速向寺上空移動,竟漸變龍形,頭角須爪活現,龍身騰挪,鱗甲逼真。其祥瑞約5分鐘,雲彩散化無蹤,天空又一片深藍。
遂想當今多少寺院成了旅遊之地,雖收入不菲,鍾靈殆盡,虧得悟真寺地偏人稀,而儲存得神氣完足。
下山時,見寺旁有泉,水極甘甜,盛一瓶要帶回沏茶,才見一僧從林中小路上走來,步履無聲,手中提著一鐮,不知是去做何事歸來。
2005年9月22日